
今天这篇文章,咱们来聊聊另一种情绪:愤怒。
身体公司还有一位重要的员工,它叫作"愤怒"。它是塑造人生经历的另一个重要情感来源。
和恐惧一样,愤怒也是与生俱来的。

愤怒也是源自非理性大脑,它经常和恐惧携手出现,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甚至会替代恐惧。
比如说,如果一个穴居人遇到了一只牙尖齿利的老虎,恐惧必然是最佳选择,它将敦促他赶紧逃生。快跑!

但如果他遇到了一个想要抢走他女人的老兄,那么愤怒便优于恐惧,告诉他要想赶走这家伙,就必须战斗!
于是穴居人挥拳相向。
非理性大脑的全部作用不是逃离就是抗争,它将逃离赋予了恐惧,而把抗争交给了愤怒。
愤怒和恐惧非常相似,它看似简单,但也蕴含着古老深刻的智慧。
它比恐惧更加尖锐,更加活跃而且目标准确,它的目的就是赶走一切阻拦它的东西。
"我绝不会让它发生",愤怒是身体能量的爆发,它传达出准确无误而又坚决果断的信息:立即采取行动,免受越界侵犯所造成的伤害。愤怒原本的职责便是纠正所有错误。
但不幸的是,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愤怒本应具有的这种智慧已经荡然无存。
年轻时,每当父亲告诫我们说"不能这样"对待愤怒(我把这称为"恼羞成怒")时,种种疯狂便会随之产生。
你觉得控制恐惧很困难吗?那么,请试试控制愤怒吧!愤怒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管理员(思维头脑)需要使尽浑身解数,拿出最锋利的武器,调整好呼吸才能驯服"愤怒"这条恶龙。
管理员能够成功压制住你的语气,阻止你说出真正想说的话,或是让你远离一场纷争。一阵咒骂之后,你又能重回平静,为能够驯服愤怒而感到沾沾自喜。
可是请仔细想想:假设你就是愤怒,你肩上的全部职责就是"感到愤怒",而不是喜悦和幽默,于是,每天都会有无数人对你说"走开,永远不要回来",他们让你赶紧闭嘴,觉得你惹人讨厌,不受欢迎,会令人尴尬且处事幼稚,他们拼命想把你赶走。这会让你心平气和,还是更加暴跳如雷呢?
你想的一点都没错。
因为几乎没有人愿意与愤怒好好相处,所以目前我们对它的所知都是受到了压抑的版本。
人们因为愤怒而产生躁动,有的人在墙上砸出了坑洞,有的人被扔出了窗外,有的人彼此打成一团,冲突、暴力、狂躁和焦虑也随之而来。
"愤怒"说:"想叫我走开?没那么容易!"过了几天它回来了,举起更加锋利的武器,无情地斩断你这颗无知的头颅。

这是一个不断堕落的循环:如果你抑制愤怒,起初它看似是消退了,实际上却继续在你的潜意识中兴风作浪。它在地下室(身体)里积累能量,一旦发现机会,就会和"恐惧"一起,以令人难堪的方式爆发出来。而这会让你更希望它能被关起来并且永远不要再现身,于是你会更加努力地去压制它。
所有心理治疗师、精神导师和励志课程都会支持这种做法,他们也许开始的时候会说:"愤怒是自然而然的,一定要好好体会它。"但最后,他们却都会无可避免地说:"好了,现在请把它控制住。"这话就好比:"孩子是天赐的福气,现在我们来揍她一顿。"于是你深呼吸三次,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参加更多的那些许诺你能创造美好未来的冥想或是愤怒管理课程,不停诵读"我内心平静,我心态平和"这样的口号,但这些其实会把情感埋藏得更深,让它在看不见的地方变得更加隐蔽、纠缠不清。
在这种循环往复之间,你与"愤怒"的战争就这样无穷无尽地打了下去。
如此持续多年之后,"愤怒"已经失望透顶,原本具有的纯真和智慧早已被遗忘,属于它的灵性和目标也早就消失不见。现在,"愤怒"变得极其焦虑。
"连体婴杀手"——恐惧与愤怒。
为什么我会在这篇文章中花费这么多笔墨来写愤怒?
这是因为愤怒往往是由恐惧造成的。
因为在恐惧的驱使下,肾上腺素会不断分泌,让人心跳加速,能量也会随着血液输送到躯体和四肢,从而让人有力气做出行动,也正是因为这种机制,你才能转身逃跑(腿)或者挥拳相向(手臂)。

母熊为了保护幼崽,会站起身,伸长手臂,使尽全身力气挥舞着爪子,想要将敌人撕碎。这么看起来它非常愤怒,对吧?但是再看一眼就会发现,其实恐惧才是真正的驱动力,它这么做是因为害怕敌人会伤害它的幼崽。但只不过稍微提高一点强度,恐惧就变成了愤怒。
这两种情绪如此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以至于难以彻底分清,这也让局面变得模糊起来。
不过令人心寒的事实是,如果愤怒主要是由恐惧构成,那么这种恐惧其实早就已经陷入了病态的扭曲(显然愤怒也同样会如此)。发霉的面粉烤出的蛋糕必定难吃无比,变质的冰棒自然也无人问津。
这也难怪我们眼中所见的"愤怒"是如此残酷。它不仅包含了自己遭到虐待后产生的焦虑,还承担了"恐惧"的那一份焦虑。至此,我们所认为的"愤怒"中大概有百分之九十五其实都不再是"愤怒"了,而是身陷囹圄、努力寻求出路的"恐惧"。"愤怒"大多数时候都会被误认成"恐惧"。
这也就是为什么如今,对他人挥拳相向变成了抑制恐惧的一个明显标志。在现代社会,暴力便是恐惧的化身。
也正因如此,那些教授如何控制愤怒的课程其实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因为它们几乎从不去解决背后隐藏的恐惧问题。而正如我们所知,压抑和控制愤怒这种看上去"有效"的方法本身反而会让问题进一步恶化。
如果让我去参加一个这样的愤怒管理课程,我一定会非常失望。
种种压迫和虐待将"恐惧"和"愤怒"这两个本质上的好孩子摧残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连体婴杀手"。和其他心理阴影一样,它们也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表达自我。
1.焦虑、暴力、指责和中伤每天接连不断地冒出,这些都会让人充分感受到愤怒。或者,"愤怒"会在体内休眠,不断扩大力量,等到主人卸下防备,它便突然爆发,然后目标明确地摧毁一切。
我会用"目标明确"这种描述,是因为愤怒通常跟指责、冲突以及自以为是相伴而生,它首先总会找到一个发泄对象"你":“是你让我生气,是你激怒了我。”
指责他人让"愤怒"感到宽慰。你也同样会感到宽慰,因为这会让你能够随心所欲地说任何话,做任何事。
"恐惧"和"愤怒"就是这样在地下室(身体)里相互合作,试图操控其他人的。
"愤怒"想要挑起回应,这样它便可以继续发泄暴力情绪,而它往往也会得逞。我们都熟悉这种循环:如果父母暴力对待孩子,那么孩子长大之后通常也会暴力地对待全世界。这叫作"攻击转移"。情绪同样如此:如果你想要控制恐惧和愤怒,那么它们则会试图控制其他情感来进行对抗,它们也确实很擅长这么做。
通常来说,那些遭受指责的人也会加入冲突,因为他们自己也在压抑恐惧和愤怒。
2.如果你不是第一种类型的人,那么你也许会这样想:"不,我只是不会生气而已。"显然你这就属于第二种表现形式了。但是,要知道,没有人是从来不会生气的。所以你只是非常善于抗拒愤怒罢了,然而这样的抗拒其实是无效的,因为"愤怒"(还有"恐惧")常常会改头换面,以更加隐蔽的形式出现。
这个简短的清单列出了一些替代愤怒的情感。
◇空虚。麻木、厌烦、缺乏动力。对待事物的热情非常有限。
◇无力。逆来顺受。谦卑温顺。一旦失去愤怒,也就失去了力量。
◇脱离社会。极度自我封闭,筑起越来越厚的墙来保护自己免遭恐惧或者愤怒伤害,不与任何人亲近。
◇犹豫不决。如果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感觉,就很难做出清晰的决定。
◇过度悲伤或抑郁。在当今社会,人们认为,悲伤相对于愤怒(恐惧)而言更容易接受,所以有的人便用悲伤取而代之。
◇过度喜悦。紧守着这一种情绪不放,脸上常常挂着过于夸张的笑容,这会显得虚伪且不真实,无法获得更深刻的人生体会。
◇无助或绝望。这种感觉糟糕透顶,有时你甚至会向宠物狗或是陌生人咆哮发泄,因为哪怕是释放一丝愤怒都会让你得到解脱。
◇紧张焦虑。这种感觉一直存在,你仿佛身处拥挤狭小、没有自由的监狱。要耗费极大精力才不至于崩溃。
◇遭到忽视或伤害。成为受害者总好过成为加害者。
◇被动进攻。相对于愤怒而言,这么做似乎更加政治正确,但这仍是在挑起情感的应激反应,而正如愤怒一样,它早晚会爆发。
◇为出轨、偷窃或是撒谎这样的恶行开脱。别生气,我们打个平手行吗?这是个足以平息怒火的好办法。
就这个话题,我可以写出整整一本书。

压抑愤怒也可能让人变得喜欢评头论足,爱说闲话,态度傲慢,或者是经常抱怨,喜欢指使他人,自以为是,焦躁不安。或者,也可能会让人变得自负狂妄,戒心太强,至少这些都比时刻保持攻击性要容易许多。
最后这一点非常有趣。你是否曾在为自己辩解时说过"我不喜欢生气"或者"你才生气了"之类的话?有些人从来不觉得自己会生气(因此也不会害怕),也许他们从没有提高嗓门说话,或是感受到恐惧,但在别人眼中,他们才是最容易生气(也是最容易害怕)的人。
通常来说,一个人在别人眼里的形象与在自己脑海中的想象是完全不同的。
你可以问问你的朋友们,最好是新近认识的陌生人,看看他们觉得你是不是一个容易愤怒或是胆怯的人。但愿他们会坦诚相告。
身边的人往往能一眼看出影响你身上的那些阴暗面,无论你是整个人都表露出了这些情绪,还是将它们投射到了他人身上,旁人都能立刻察觉出你的心理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