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5月份的到来,夏天的第一个节气,也即将登场,立夏,是夏天的第一个节气,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立夏,四月节。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说的就是立夏是万物生长的关键节点,到了这个时候,作物基本上已经长大了。而此时的气候也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开始变得炎热起来,甚至,人们还会根据这天的天气,来判断三伏天的冷热程度。
农村就有俗语:“早立夏不脱衣,晚立夏热死牛”,今年立夏早还是晚?三伏热吗?那么什么是早立夏,什么是晚立夏呢?按照传统的说法:立夏若在农历三月,就被称之为早立夏,夏季高温可能比较少;若在农历的四月,则是属于晚立夏。那么高温可能会集中于盛夏。
这种经验与《吕氏春秋》中“夏至而暑,冬至而寒”的物候规律一脉相承,也体现了农耕文明对天象与气候的深刻观察。
一、2025年立夏时间判定
2025年立夏时间为公历5月5日13时56分57秒,对应农历四月初八。根据传统划分标准:
1. 月份标准:立夏在农历四月为“晚立夏”,三月为“早立夏”。2025年立夏恰逢农历四月初八,属晚立夏。
2. 时辰标准:交节时间若在中午12点后,则为“下午立夏”。今年交节时间在下午,进一步强化“晚立夏”属性。
3. 月相位置:农历四月初八处于“月头”(上旬),民间有“立夏在月头,三伏热死牛”之说,预示三伏天高温天气会比较多。
二、今年三伏会很热吗?
气象局预测2025年夏季气温将较常年偏高0.5-1℃,华北、黄淮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40℃以上极端高温。这一结论与农谚的“晚立夏热死牛”高度吻合,为啥三伏天会出现非常炎热的一个情况呢?
1、 晚立夏常伴随副热带高压提前北抬,暖湿气流更早控制我国大陆,加剧高温。
2、 当前赤道中东太平洋已形成弱厄尔尼诺事件,可能进一步推高夏季气温。
3、 华南地区因台风活动可能缓解高温,但长江中下游需警惕“高温伏旱”叠加风险。
三、关于立夏当天还有啥说法?
古人通过“30天、45天”等周期性规律总结天气变化,如“立夏东南风,大旱六月中”等谚语,与现代气象学中的大气环流周期有一定关联。
不过这里还是要提醒大家,全球变暖背景下,传统农谚的预测精度下降。例如2020年“晚立夏”对应极端高温,但2025年受厄尔尼诺影响,高温强度可能突破历史极值。
今年是晚立夏,我们还是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加强抗旱措施,如北方冬麦区防范“干热风”,长江流域水稻田实施“日排夜灌”降温。
“早立夏不脱衣,晚立夏热死牛”不仅是农谚,更是中华文明对自然规律的诗意解读。2025年晚立夏的气候预测,既印证了古人经验的智慧,也揭示了现代气候治理的复杂性。当然这些只是古人的一个预兆,我们现在有了天气预报,也能更加准确的知道天气情况。不过作为了解,笔者认为还是可以的。
又一个半仙出来妖言惑众了
蚊虫这么多,今年不热才怪呢
蚊虫这么多,今年不热才怪呢
蚊虫这么多,今年不热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