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伟大领袖毛主席
“一个忠贞的军人,跟狮子那么勇敢,跟婴儿那么驯顺,他只知道执行命令。”
1950年,呼啸的北风席卷着大地,北京迎来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春节,人们心中洋溢的愉快,早已将酷寒赶走,剩下的只有愉悦。
前门火车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群人格外引人注目,军人模样脸颊上都散落这灰尘,像是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简单行李,携妻带儿,却依然精神抖擞。
孩子们对于新世界格外好奇,东瞧瞧,西看看,一会儿望着“叮叮当当”的有轨电车,一会儿凝视着香味四溢的饭店,解放后的北京真好!
军人们最终到达目的地——前门煤市街的新华饭店,一座两层木制的建筑,这里虽称不上十全十美,但在当时可是北京排名仅次于北京饭店和六国饭店。
他们便是即将赴任的新中国第一批外交大使中的将领们。
1949年10月1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庄严宣布新中国成立,随即“另起陆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决策进入实施阶段。
不到一个月,包括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朝鲜等在内的11个国家宣布与中国建交。

第一批外交大使们
有国必有交,有交必有使。1949年11月8日,中国外交部正式成立,周总理兼任外交部长,首先摆在周总理面前的问题便是外交官不够用。
为此,一批有着丰富斗争经验、真才实干的军队将领走上了外交舞台。首先选拔有文化、懂外语、参加过对外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并要求各军推荐一位师级和两位团级干部供挑选。
甚至一度,如当时三野副司令员粟裕、一野一兵团司令员许光达、华北野战军十八兵团司令员周士第、四野参谋长肖克等都成为备选大使。
几经商定,第一批驻外大使名单尘埃落定,驻苏联大使王稼祥、驻匈牙利大使黄镇、驻波兰大使彭明治、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谭希林、驻罗马利亚大使王幼平、驻保加利亚大使曹祥仁、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使团长姬鹏飞、驻朝鲜大使倪志亮、驻越南大使罗贵波、驻瑞典大使耿飚、驻印度大使袁仲贤、驻巴基斯坦大使韩念龙、驻缅甸大使姚仲明、驻蒙古大使吉雅泰、驻印度尼西亚大使王任叔、驻瑞士公使冯铉。
那么这些大使中,在出任外交大使前都是什么职位呢?有多少人是将领出身呢?
一、王稼祥
王稼祥
1906年出生于安徽泾县的王稼祥,面容消瘦,总戴着一副金丝眼镜。
青年时代,王稼祥便参加了反帝爱国运动,19岁便远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经过深造后成为了有名的“红色教授”。
1931年进入江西苏区后,王稼祥成为继毛主席之后的第二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在一支队伍中,司令、参谋长、政委、政治部主任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起初支持王明的王稼祥,慢慢发现毛主席的“农村包围城市”才是符合当时中国的最佳办法,最终站到了毛主席一边。
在跟毛主席的不断交流中,王稼祥越发地觉得毛主席的运筹帷幄,眼光之远。遵义会议上,王稼祥第一个发言,并投出了让毛主席重获党和红军指挥权的关键一票,至此,毛主席、周恩来、王稼祥的“军事三人组”诞生了。
抗战期间,王稼祥继续担任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并兼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成为我军重要人物。
按照他的资历,如果参加1955年的授衔的话,足以成为大将军衔获得者。
新中国成立后,原本就任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宣传部代理部长的王稼祥,因为英语、俄语成绩斐然,外交能力突出,成为了首位驻苏联大使,并担任外交部副部长。
1949年10月20日,王稼祥便离京赴任,乘坐火车到了苏联,开启了中苏篇章。
二、黄镇
黄镇
1909年,出生于安徽桐城的黄镇,是毛主席口中“能文能武”的政委。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22岁的黄镇带着拳拳报国心,参加了江西宁都爆发的宁都起义,并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中的一员,毕业于新华艺术大学的他不久便成为红五军团政治部的宣传科长。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不得不实施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黄镇也随部队爬雪山、过草地。
抗日战争爆发,快速成长的黄镇先后担任了晋冀豫军区政委,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副主任,太行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到了解放战争时,黄镇已经成为晋冀鲁豫野战军九纵队政委,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第一室主任。
1949年底,黄镇和夫人朱霖终于回到阔别近20年的家乡,看到乡景、听见乡音的黄镇眼泪婆娑。
不久,收到命令的黄镇返回北京,成为新中国驻匈牙利第一位大使。四年后,积累了外交经验的他又到印度尼西亚出任大使,并陪同周总理参加了亚非会议,见证了周总理的外交风采。
三、彭明治
彭明治
1905年,出生于湖南常宁的彭明治,可谓是被伤病耽误了的黄埔一期生。
从彭明治的履历来看,着实令人惋惜。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彭明治所在的73团被留在三河坝阻击敌人,当时已是连长,但战斗损失惨重,部队几近殆尽,他左腿重伤昏死,所幸被好心农户救下,可此后却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并加入了桂军以待时机,遗憾未上井冈山。
三年后,当彭明治重回红军时,担任红三军排长的他,比北伐军的职务还要低一级,而此时黄埔师弟林彪已是红四军军长了。
参加长征后,彭明治成长迅速,从抗大毕业后的他,先后成为红1军团第1、第2师参谋长,并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彭明治接替杨得志成为115师685团的团长,并参加了有名的平型关战斗,重创了日军。
1938年,彭明治率部南下华中,开辟苏鲁边抗日根据地,创建了苏鲁豫支队,并出任八路军教导第一旅旅长。
此后,685团已经改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皖南事变后又调入新四军,成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彭明治出任旅长。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已经成为独当一面的重要将领的彭明治,却在旅长职务上一呆就是十年。
抗战胜利后,彭明治率领新四军3师7旅远赴东北,四平保卫战中,部队牺牲惨烈,彭明治积劳成疾,肺结核严重,虽然付出了代价,却为整补军队、建设东北解放区赢得了宝贵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出任四野十三兵团副司令员、北京警备区司令员兼南宁警备区司令员的彭明治被任命为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和广西省人民政府委员。
不久彭明治被任命为驻波兰人民共和国大使,2年后,归国的他又出任河北省军区司令员,赶上了1955年的授衔,成为中将一员。
四、谭希林
谭希林
1908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的谭希林,18岁便考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五期生,毕业后在叶挺的独立团当上了排长。
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时,谭希林也是其中一员,起义成功后便跟着毛主席一起上了井冈山,担任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连长。
1928年的一天,毛主席正在井冈山下作调查,突然一伙地方武装出现,并包围了毛主席所在地,谭希林得知消息后,立即赶赴营救,成功打退匪军,救下毛主席,为此谭希林还得到一个“救驾将军”的绰号。
此后,谭希林便被任命为中央军委警卫团团长,专门保护毛主席和其他领导同志。
抗日战争爆发,谭希林担任皖江军区司令兼新四军第7师代理师长,参加了巩固发展津浦路西和皖江根据地的斗争和反顽、反“扫荡”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7师师长、豫皖苏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胶东军区代司令员、人民解放军第32军军长。
率部解放青岛的谭希林,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青岛警备司令部司令员。
1949年隆冬,时任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谭希林正准备落实军区党委计划,加强刚刚解放的长山列岛的建设和防务,巩固从莱州湾到胶州湾整个山东半岛的海防,保卫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安全。
这时,一道中央军委的命令和中央组织部的调令到来,谭希林迅速交出手中的工作,到北京外交部报到,成为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
1954年10月,结束外交大使生涯的谭希林回到怀念的部队,并在第二年的授衔上成为中将。
五、王幼平
王幼平
1910年8月,王幼平在山东新城马家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出生,力求进步,希望改变命运的他,在读书时便加入了进步团体“甫晨“书社。
接触了新文化、新思想的他开始频繁参加学生运动,可救国何其难,王幼平很快被学校开除。
回到家中的王幼平陷入迷茫,不知道何去何从,经过反复思量,他深觉只考运动是很难救国的,于是他在20岁时便告别家乡,加入了冯玉祥的西北军。
1930年秋,王幼平跟随国民党二十六军抵达江西,拥有进步思想基础的他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26军中共士兵支部负责人,成功组织宁都起义。
起义后,王幼平便正是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并在红五军团从排长一直做到了军委干部团的支部委员。
第五次“反围剿”斗阵失败后,红军不得不开启二万五千里长征,王幼平在此期间担任中央工作团团员、中央卫生所支部书记等,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始终以革命热情深入群众、筹措给养,开展民运工作。
1935年底,王幼平成功做通东北军被俘军官上校团长高福源的争取工作,为沟通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的联系提供了重要保障。
抗日战争期间,王幼平被派往鲁西北,历任八路军129师先遣纵队政治部主任、129师新八旅政治部主任、城工部部长等,在开展抗日游击战、瓦解日伪军、执行统战政策方面立下不朽功勋。
解放战争爆发后,王幼平出任了冀南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冀鲁豫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豫皖苏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5军副政治委员、第5兵团政治部主任等职,并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身为二野五兵团政治部代主任的王幼平被召往外交部,成为驻罗马利亚大使,此后又担任挪威、柬埔寨、古巴、越南、马来西亚及苏联大使,国外工作30余年。
王幼平也是我国迄今为止任职最多,时间最长的驻外使节。
六、曹祥仁
曹祥仁
1914年,曹祥仁出生于湖北大冶,贫苦农民家庭出生的他,4岁丧母、9岁亡父,生活无依无靠,困苦不堪,不得不通过帮人放牛,帮长工生存。
不幸中的万幸是,曹祥仁在亲友的支持下读完了初小,这样的经历也为他以后的生活打下了基础。
1929年,15岁的曹祥仁参加了鄂东南农民武装起义,并成功进入革命队伍。
两年后,曹祥仁进入无线电训练班学习,这也开启了他的电侦之路,成绩突出的他也被任命为红三军团无线电训练班主任及支部书记。
在通信和侦察工作中,曹祥仁的无线电收发报技术提高很快,尤其是他的听力极为明锐,可以通过报务员的发报手法和不同机器的声音差异,分辨出是哪个敌台和哪个报务员在值班,有时不戴耳机也能辨别无误。
曹祥仁可以说是近代全世界范围都少见的电侦天才,被曾希圣、邹毕兆一起被称为“破译三杰”。
1932年5月,曹祥仁调任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谍报科(侦察台)科员,和曾希圣并肩作战,一起破译敌军密码。
此后,曹祥仁成为中央军委第二局第四科(破译科)科长。1935年10月19日,军委二局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在“反围剿”斗争中,他和战友破译了大量敌军密码,被毛主席誉为红军长征的“灯笼”。
抗日战争爆发后,报务能力突出的曹祥仁成为中央军委专门负责侦听情报工作第二局的局长,负责延安总部技术侦察和情报工作。
解放战争期间,曹祥仁兼任晋察冀军区第二局局长、情报处处长,此后出任东北民主联军情报处处长,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第二局局长,深受101的喜爱,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新中国成立后,曹祥仁出任四野副参谋长、军委机要工程学校校长,不久能力出众的他进入中央眼中,被征召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保加利亚特命全权大使。
七、姬鹏飞
姬鹏飞
1910年,姬鹏飞出生在山西临猗县。虽然出身在小地主家庭,但幼年丧母,父亲也染上了大烟和赌博,很快家道中落。
幼小的姬鹏飞不得不和祖母相依为命,从小就吃尽了生活的苦。
小学毕业后,原本入不敷出的家庭再也无法支持他继续完成学业,只得到西安一家买盐的店铺做事维持生计。
正在人生迷茫之际,冯玉祥的西北军在西安开办的陆军医院招收学员,这给了姬鹏飞“开了一扇窗”,姬鹏飞没有错过这次机会,参加报考,凭借不错的文化功底,他脱颖而出。
在医院的工作中,姬鹏飞接触上了马克思主义,并被深深吸引,并随冯玉祥五原誓师,投身革命。
经过数年的成长,姬鹏飞从医疗看护成为一个拥有上尉军衔的军医。
1931年,姬鹏飞随二十六军发动宁都起义,宣布参加革命,成为红军一员。
参加红军后的姬鹏飞成为红五军团的军医处处长,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姬鹏飞依然通过发动群众和战士积极性,解决了棉布、药品等卫生物品不足的问题。
然而,就在苏区医疗卫生工作步入正轨的时候,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姬鹏飞见过太多的生离死别,作为后勤医务人员他们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后。
1940年,由于工作出色,姬鹏飞被任命为新四军苏北挺进纵队的政委,成功第从医生转变为将领。
在担任新四军苏北挺进纵队政委期间,姬鹏飞带领队伍开辟了苏北抗日根据地,打通了华北八路军和南方新四军的通道,为抗日事业提供了稳定的大后方。
解放战争爆发后,姬鹏飞成为华北野战军第7纵队的司令,并在粟裕的指挥下,参加了“七战七捷”的苏中战役,歼灭了国民党49师,名躁一时。
新中国成立之初,功勋卓著的姬鹏飞担任为三野九兵团政委、杭州警备区政委。
1949年11月,一纸调令送达姬鹏飞手中,年仅39随的姬鹏飞成为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使团长。
八、倪志亮
倪志亮
1900年,倪志亮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是走街串巷的小贩,目前是寻常普通的主妇,为了维持生计,父亲不得不外出借钱。
每到“年关”,家门前便排满了上门讨债的人。即便如此,有着远见的父亲依然将8岁的倪志亮送进私塾。
懂事的倪志亮得知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分外刻苦,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市的国立高小。然而,16岁那年,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倪志亮不得不放弃继续求学的机会,到一家杂货店当学徒。
不久,受尽店主祈福的倪志亮离开了杂货店,到段祺瑞小舅子吴光新的第2混成旅当了兵。因为有些学识,他很快就成为排长。
可身处军阀混战,中国的前路一片黑暗,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倪志亮不想继续呆在吴光新的队伍中,他想求变。
1926年1月,倪志亮成功考入黄埔军校,并成为黄埔四期生,和林彪、张灵甫成为了同学,在周恩来的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2年,倪志亮出任红四方面军红四军军长兼第十一师师长,期间率部参加创建发展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各次反“围剿”作战,取得了重大战果。
由于作战有功,指挥有方,倪志亮担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跟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并称“四大巨头”。
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后,倪志亮成为西满军区司令员、东北军政大学及中南军政大学副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点将,倪志亮被任命为中国驻朝鲜第一任大使。此后,朝鲜战争爆发,军事素养极高的他提交过一份关于“美军很可能在仁川地区登陆”的报告,毛主席、周总理引起了高度关注,然而朝鲜却未采取足够的警惕。
九、罗贵波
罗贵波
1907年7月,罗贵波在江西赣州出生,和肖克是同年同月同日生。
19岁的罗贵波便开始参加革命,寻求救国之路,因为能力出众,成长迅速,很快就成为赣南苏区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
1930年,23岁的罗贵波出任红35军军长和政委,而相比较而言,23岁的粟裕、肖克还只是师长。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开启长征,罗贵波也跟随这爬雪山、过草地,担任红军干部团3营政委的他,在长征后便出任了红军教导师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罗贵波又担任了八路军120师新358旅 的政委,并参与创立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在百团大战中,担任晋绥边区的南线指挥,立下赫赫战功。
抗战胜利后,罗贵波成为晋中军区的司令员兼政委,经过了汾阳战役、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为山西解放立下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出任太原警备区司令员的罗贵波,又当上了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办公桌都是和朱老总拼在一起的。
1950年1月,罗贵波被通知执行一项特殊任务,作为联络代表到越南,至此,罗贵波便成为驻越南总顾问,执行的工作基本上是大使之职。
十、耿飚
耿飚
1909年,耿飚出生于湖南醴陵一个武林世家,父亲耿楚南年轻时便是湘军中的翘楚,因为武功高强,被选为皇宫侍卫。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耿楚南便护送慈禧和光绪皇帝到西安避祸,因护驾有功,被赐“虎头双钩”。
出身这样的家庭,耳濡目染下,耿飚也练就了一身的武艺,兵器可谓样样精通。
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耿家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很快中落,7随的耿飚便不得不随父母四处逃荒,纵有一身武艺,却无处施展,直到遇到了党组织。
1925年,参加工人斗争的耿飚,光荣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后积极开展游击斗争,并担任浏(阳)、醴(陵)游击队队长,积极开展游击斗争,配合主力红军作战。
1930年9月,耿飚同志奉党的指示,率领游击队参加红军,历任红1军团第3军9师参谋、师干部教导队队长、作战教育科科长。此后,又出任红1军团第2师4团团长。
红1军团第2师4团在长征期间,一直担任艰巨的开路先锋任务,可谓逢山开山,逢水破水,遇到敌军,无论如何都要杀出一条血路。
长征途中的湘西战役,红四团官兵个个舍生忘死,敢打敢冲,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
解放战争打响后,耿飚回到晋察冀军区,任晋察冀野战军参谋长,先后参与组织了正太战役、青沧战役、保北战役,更是在战略进攻阶段,参与指挥了著名的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
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第2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率部参加平津战役、太原战役、宁夏战役,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后,担任一野十九兵团副司令员的耿飚被征召,派往瑞典出任驻瑞典大使。
十一、袁仲贤
袁忠贤
1904年,袁仲贤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陶业小工厂主家庭,原本祖上并不富裕,袁仲贤的父亲 自强不息,开始置办田产,开办工厂,积攒下了一些财富。
1915年,11随的袁仲贤在长沙第一高小,遇到了新中国大将肖劲光,此后考入湖南省第一联合县立中学,又遇到了“五书记”之一的任弼时。
1921年,借哥哥名义考入湖南省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的袁仲贤,经郭亮介绍见到了毛主席,并在他们的介绍下进入组织,开始革命。
国共第一次合作后,袁仲贤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并成为黄埔一期生,和左权、陈赓成为同学。
中山舰事件后,袁仲贤毅然决然地退出国民党,坚持捍卫对组织的忠诚。
此后,袁仲贤加入贺龙领导的第二十军,并担任6团参谋长,并跟随贺龙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后,袁仲贤又出任第20军新编第3师师部参谋处长兼第3师党委委员。
长征期间,袁仲贤坚持在湖南开展党的地下活动,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并出任湘江特委书记。
抗日战争反攻阶段,为了加强胶东地区的抗日斗争,中央决定胶东区党委及军委,许世友任军区司令员,袁仲贤任军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期间,袁仲贤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八兵团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代理参谋长等职,参加淮海、渡江等战役。
渡江战役前夕,英国海军公然挑衅,在紫石英号搁浅后,先后派出三艘军舰支援,而此时袁仲贤正是镇江前线司令,并全权负责与英国人斡旋及处理紫石英号事件。
在于英国人的交涉中,袁仲贤表现得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充分展现了优秀的外交才能,也是因为这样,新中国成立后,袁仲贤从三野八兵团政委调到外交部,成为驻印度首任外交大使。
十二、韩念龙
韩念龙
1910年,韩念龙出生于贵州怀仁,因为家境较好,很小就开始接受教育,从遵义三中毕业后的他本想到北京或上海,开开眼界。
可贵州军阀周西成却思想狭隘,不想贵州人才外流,于是出台了不准黔籍学生外出求学的高压政策。
为了躲避搜查,韩念龙揣着200块大洋,走路到重庆后,又坐船辗转到了南京,最后坐火车达到上海,终于成为中国公学的学子,达成了求学的心愿。
中国公学的创办者师广西名流马君武,韩念龙在校期间主攻美国经济,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挽救贫瘠的国家。这样的经历也为他后来的外交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5年,韩念龙投笔从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上海崇明岛参加抗日游击队。
几经风雨,到了抗日末期,韩念龙已经成为新四军苏浙军区三纵的政治部主任,后又担任华中野战军八纵政治部主任,华野四纵政治部主任。
第33军成立时,他又被任命为第33军政治委员,成为陈毅麾下一名能征善战的将军。新中国成立后,韩念龙又兼任上海警备区副政委。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韩念龙被任命为志愿军俘管团团长,专门负责战俘的管理工作,然后当时新成立的外交部急需人才,韩念龙成为了被征召的对象。
当一纸调令到他手上时,他还是想留在部队工作,毕竟是军人,最终他还是选择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成为驻巴基斯坦首任大使。

外交部
新中国成立后,新成立的外交部急需人才。在考虑外交部人选问题时,毛主席表示:“解放军培养了大批干部,是个出干部的地方。”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中央决定在解放军内部选拔一批优秀干部进入外交部工作。
当时主管外交工作的周总理在经过考虑后,选定了一批年轻的军队干部进入外交部,因此这批外交官,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将军大使”。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以保家卫国为己任,他们摒弃自己的愿望,在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无怨无悔地作出了坚定的选择。
即使当他们站在自己不熟悉的新中国外交第一线上时,面临新岗位的挑战,面对新的使命,他们依然如军人在战场上冲锋打仗一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文/轩羲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