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计》(简读本)——第七计围魏救赵

齐甲斌啊 2025-04-23 11:59:54

●原书解语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文:与其集中力量攻击敌人,不如设法分散敌人,再逐个击破;与其正面硬拼锐气正盛的敌人,不如设法使其疲惫,再伺机围歼。

●原书批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流;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译文:用兵作战如同治理洪水。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要避开其锋芒,如同疏导水流;面对弱小的敌人,则要围堵歼灭,如同筑堤围堰。所以,当齐国出兵解救赵国都城邯郸之围时,孙膑对田忌说:“解开杂乱纠缠的丝结,不能用拳头去捶打;排解打架纠纷,不能参与其中。要攻击敌人,就要避实就虚,直击其要害,迫使敌人分兵回救,使其疲惫又遭阻击,围困自然得以解除。”

●计谋精要

“围魏救赵”一词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原指通过巧妙的计策解除被围困的救援行动。引申为在敌军主力集中攻打邻国要地,双方陷入苦战且相持不下时,我方借机攻击敌方本土的重要据点,待敌军仓皇回援时,在中途设伏,将其一举歼灭。

此计的关键在于攻击敌方的“要害”,从而调动敌人分兵,使其丧失兵力集中和占据有利地形的优势,变成兵力分散、疲于奔命的弱敌。我方则集中兵力围歼其援军,围困自然得以解除。

此计的思想源自《孙子·虚实篇》:“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意思是:我军若想战胜敌人,哪怕敌军固守在高垒深沟之中,也不得不出来与我军交战,原因就在于我军攻击了敌人不得不救的要害之处。

●用计锦囊

一、用计前后敌我态势的演变及其制胜机要

原书作者是用“丰卦”及其变易“明夷卦”卦中的阴阳协变——攻其必救,致其阴柔,来诠释实施“围魏救赵”之计前后,敌我态势的演变及其制胜机要的。《易·丰》:“明以动,故丰。”意思是:明察一切之后再行动,成就必大。

二、计谋的深层含义

1.避实击虚:避开敌人兵力充实之处,避免与敌人精锐交战;攻击敌人兵力空虚薄弱之处。攻击敌人无备之处,避开敌人防备森严之处。

2.攻其必救:若想达到调动敌人回援、设伏围歼的目的,就必须攻击其必救的兵力空虚的要害之处,从而“致人而不致于人”。

3.围城(点)打援:攻击敌方必救之要害之地,只是“打援”的手段,围歼“援兵”才是最终目的。

●经典战例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攻打赵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前去救赵。

田忌本想率兵直奔赵都邯郸,与魏军决一死战,但孙膑认为,魏国出动全部精锐攻打赵国,国内兵力必然空虚。他建议乘虚攻打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这样一来,魏军必定撤围回师救君,邯郸之围不救自解。再于其归途伏击庞涓,其军必败。

田忌依计而行,派遣轻车向西直奔魏都大梁城郊。庞涓果然丢下辎重车辆,日夜兼程赶来。长途跋涉,精疲力竭的魏军在必经之路桂陵一带(今河南长垣县西)遭到齐军的连续伏击,最终兵败被俘。

0 阅读:0

齐甲斌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