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计》(简读本)——第一套第一计投石问路

齐甲斌啊 2025-04-17 12:20:37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套为胜战计。这是在敌弱我强,我方占据绝对优势,而敌方处于被反向强作用态势下,我方克敌制胜所用的计谋。我方通过创造各种制胜条件,力求立于不败之地,先胜而后战,战胜那些已处于必败之势的敌人。

在我方占据绝对优势的态势下,切不可轻举妄动,而要牢牢掌握主动权。如何实现全胜于敌,是此套计谋成功运用的关键。八计的顺序,是依据敌方内部阴阳矛盾的两方面,从太阳、少阳、少阴到太阴进行二重复排序。

第一计 投石问路

●本书解语

佯动探疑,趋利避害。阴在阳中,太阴。

译文:假装进攻,诱使敌人暴露虚实,趋向有利之处,避开有害之处。在公开的佯攻中,深藏着不可告人的图谋。

●本书批语

用兵必审敌虚实而趋其危。敌人远来新至,行列未定可击;奔走可击;未得地利可击;失时不从可击;跋涉长道后,行未息可击;涉水渡半可击;险道狭路可击;将离士卒可击;心怖可击。凡遇此者,选锐速击之,分兵继之,急击勿疑。

译文:用兵打仗,首先要察明敌方兵力的虚实,乘敌之危攻击他。敌人初来乍到,部署未定,可以攻击;敌人在慌乱奔跑中,可以攻击;敌人没有占据有利地形时,可以攻击;季节天气对敌不利时,可以攻击;敌人长途跋涉疲惫后,未能休息时,可以攻击;敌人涉水过河,只过一半时,可以攻击;通过险关隘路时,可以攻击;敌将帅不在军中,可以攻击;敌人军心恐惧不稳时,可以攻击。凡是遇到上述情况,就应选派精锐部队,迅速出击,并不断派遣部队接替,不可迟疑。

●计谋精要

投石问路。原指夜间潜入某处时,先扔去一块石子,借以探测情况。比喻在行动之前,先行试探以摸清对方的真实情况。

投石问路,实质上是在军事行动之前,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探明敌情而“知彼”的谋略,是军事行动成败的关键。了解了敌情,胜败就能成竹在胸。使用向导和侦察兵是实施此计较方便的途径,而最重要的途径则是使用和利用“间谍”。

综上所述,投石问路而知彼,是用兵的关键,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所提供的情报来决定军事行动。如此看来,此计并非雕虫小技,而是决定军事行动成败的大计,当然也可以小用。

●用计锦囊

一、用计前后敌我态势的演变及其制胜机要

此计是在敌弱我强、敌明我暗,我方占据绝对优势,但敌方占据有利地势等态势下的最佳对敌之策。

解语“阴在阳中”点明上卦敌方,其内部矛盾形态为“火卦”;加之“太阴”知下卦我方,内部矛盾形态为“山卦”。复合可知敌我态势的卦象表达为“旅卦”。参见表01-1所示。

阴阳协变的制胜关键:阳奉阴违,避实击虚。《易·旅》:“以旅在上,其义焚也。”意思是:小人窃居上位,非分之极,其国家被毁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二、计谋的深层含义

1. 利其所知:选择向导、侦察人员或间谍打入敌方内部,必须是熟悉当地情况的,或长于刺探情报的,或深知敌方真实情况的人。这样才能有所投必有所获,且不被虚假现象所迷惑。必要时还可派大智慧的人去,从大的方面和细微之处全方位地了解敌情的真实动态及其演变趋势和败亡的机要所在。

2. 知彼虚实:探明敌方兵力虚实的真实情况,是决定军事行动成败的前提。若被其表面虚假现象所惑而轻举妄动,失败将是必然的。因此,知彼兵力等情况的虚实极为重要,必须了解清楚,然后才能避实击虚。

3. 知彼之危:在军事上,施行此计的关键在于使敌不察而“知彼”之危。乘其不备不意,且不得天时、或不得地利、或不得人和而迅速击溃敌人。察明敌情可以攻击,犹豫不决会坐失良机。既知彼又乘敌之危出击,但不一定就能取胜,还要“知己”能不能出击。只有“知己知彼”,乘敌之危,迅速出击,才能击溃敌人而取胜。

●经典战例

春秋时期,楚庄王准备攻打晋国,于是派大臣豚尹去晋国打探虚实。没过多久,豚尹回来了,对楚王说:“现在还不能进攻,晋国的君臣忧患在先,安乐在后。况且那里还有一位贤臣,叫沈驹。”

第二年,楚庄王又动了这个念头,再派豚尹去打探。豚尹回来了,高兴地说:“行了,晋国的那位贤臣死了。一些拍马屁的人都围在国君的身边。它的国君喜欢游乐,不讲礼节。下面的人处境困难,抱怨上面。上下离心离德,大王兴师讨伐,晋国的百姓一定会欢迎大王。”楚王听了他的话,兴兵伐晋,一切果然和豚尹所说的一样。

0 阅读:0

齐甲斌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