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有个朋友告诉我,从小家教很严,至今在父母面前做什么还小心翼翼
小时候打碎一只碗,立马就紧张地颤抖起来,嘴里只会不停地说“对不起,对不起”
长大后打碎一只碗,为了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误,她会去超市买很多同款同样的碗作为弥补
本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父母的谅解,可结果呢,父母非但没有理解,反而更加暴躁地指责她“真是败家子,买那么多碗干什么,不知道浪费钱吗”
朋友很无助,她不知道怎么办,总觉得不管怎样做都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和支持
一次崩溃中,她甚至声嘶力竭地质问母亲:“既然你们如此讨厌我,为什么要生下我”时,对面的母亲还满脸疑惑
母亲质问说:“我们怎么讨厌你了”
朋友回答说:“我不就是打碎了一只碗吗?你们每次都揪着不放,这难道不是不喜欢我吗”
母亲叹了叹气,然后继续说:“孩子,我们这是为了你好呀,难道你犯错的时候我们还喜笑颜开,你觉得你的行为是对的,然后再继续犯错吗”
这个例子给我的印象很深,记得朋友当时还给我留下这样一句话
她说:
“同样是打碎碗,为什么以前孩子被父母又打又骂,而现在孩子都被紧张地关心【有没有吓到,小心点,别受伤了】,直接被宠成宝了呢”
仔细一想,以前的孩子、和现在的孩子比较,还确实是存在一定的前后差距
那问题究竟是出自哪里呢?兰妈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研究后才发现,原因大概率都是集中在以下几种:01
条件方面
以前日子苦,节俭就成了习惯
之前,看过一个热议话题:“真的有打碎碗也不会发火的父母吗”
刚开始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给我的感觉是:“当然有,不就是一只碗,几块钱的事儿吗”
结果,在评论区就看到了不一样的评论
有位网友说:
女儿三岁多的时候,我买了一套新碗放在消毒柜里,旁边柜子上还放着给孩子新买的长颈鹿形状碗勺
因为还没有消毒的原因,我再三叮嘱说:“现在还不能用,等消毒之后才能用”
可转个身的功夫,女儿就偷偷拿走碗勺,不到一分钟的功夫,就听到碗勺掉地上摔碎的声音
满地的碎片,女儿也很明显慌张地退到一边不敢抬头看人
我摸了摸她的额头,着急地关心说:“有没有被碎片扎到”
女儿摇摇头
我再次叮咛:“那你从旁边绕着到另一边待着,我要把这里清扫一下”
当时,女儿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踮起脚尖抱着我,又亲了亲脸颊
直到现在,女儿九岁了,她和我之间还是有说不完的话
所以,打碎碗不冲孩子发火,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这也是和孩子联络感情的必要路径
看完这个例子确实很感动,但例子下方还有一位网友的回复
她说:
“那是你没有生活在以前贫苦的年代里,那时候家里像样一些的碗筷,基本上都是来客时才会用,不小心摔碎了,下次来客人可能就撑不起场面,而且那时候家里很穷,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哪里还有钱去买碗呢”
所以,条件所限,穷苦环境下也自然就养成了节俭的习惯,特别是家里再有几个调皮的孩子,那不厉害一些多敲打敲打,到时候碗都摔碎了,用什么去吃饭呢”
是的,这就是为什么以前孩子打碎一只碗会被又打又骂的主要原因之一
什么样的条件做什么样的事儿,以前条件不好,置办用品本身就是天大的事,打碎碗自然也成了“天大的事”
当然了,这里并不是说以前条件不好就该节约、现在条件好了就该浪费,而是从旧时代和新时代两方面去分析人性弱点
特别是新时代的家长们,没有以前旧时代的贫苦弱点时,他们的心态、认知都会受到很大程度的改变
02
教育方面
以前养娃糙,孩子不打不成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特点:
养一个孩子的家庭,往往要比养好几个孩子家庭更显文静、斯文,在正确教育方式下就显得更简单有效果一些
兰妈认识的一些家庭里,有很多独生子女,也有很多二胎、三胎、甚至四胎的
其中,从表面现象来说,独生子女虽然多少会有些娇生惯养,但父母两个家长管一个孩子的精力还是够的
而那些二胎、三胎、还有四胎的家庭,如果父母又是提倡“和孩子好好说”的新式育儿,那大概率要不了多久就会被几个孩子吵得大脑短路、崩溃抓狂
认识一位妈妈,她家有两个女儿,对门家邻居只有一个闺女
因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原因,两位妈妈也会经常在一起交流育儿经验
其中,最明显的区别就是:
•两个女儿的家庭,每天有整理不完的家务,还有唠叨不完的话,稍不留神功夫就可能又在哪里给你闯下了大祸
•一个女儿的家庭,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写完作业后才出去找朋友和同学玩儿
•但三个孩子如果凑到一起玩儿了,那要不了两天,那个回家就写作业的好习惯女孩,就会跟着一起贪玩、懈怠、懒惰,根本记不起还有作业这回事
从这些特点就可以看得出,孩子与孩子之间影响力真的很大,好习惯需要无数个日积月累方可练成,但坏习惯只需要一个朋友、玩伴就可以把你拉下马
对此,兰妈也经常心生疑惑:“现在养2、3个孩子,就跟要了一条命一样,以前4、5个孩子都是怎么养的呢”
直到,一位朋友说出了真相:
她说,她家里带上她一共五个姐妹,她排行老五,也是最小的那一个
因为重男轻女,出生第二天就把她送给了一个姨妈家里
还是后面有一天想通了,才把她接回去的
但在她的儿时记忆里,父亲的严厉一直就是她的心理阴影,一个眼神就直接吓得不敢说话,更别提打碎一只碗了
二十几年之后,5个姐妹长大成人,也各自出嫁有了自己的家庭,她们带着各自孩子回家再看望老父亲,看着父亲对她们的孩子满脸慈爱和爱护之情时,就忍不住嘀咕说:“为什么那时候对我们那么凶”
没想到,父亲听后一本正经地说:“养娃要糙些才好养,当时你们姐妹那么多,我和你的妈妈如果不严厉些,养得过来吗?哪像你们现在,一个孩子还要两边父母帮着你们养,你们当然有精力把温柔都留给自己孩子了”
仔细一听,这就是以前孩子打碎碗被又打又骂、现在孩子打碎碗还会被照顾情绪的第二个主要原因了
条件决定了你的强弱,精力和观念又决定了你和孩子之间形成怎样的亲子联系
03
心理方面
以前伤害大,现在弥补自家娃
相信吗?孩子打碎一只碗,就紧张地关心、安慰、还有呵护的家长,往往就是那个曾经“受过伤”的小刺猬
有一个朋友,她对自己的两个女儿就妥帖得不能再妥帖了
即便是孩子打碎了碗、做了错事、或者撒谎了,她的第一反应都是理解、然后再帮孩子解决问题
每一次遇到问题,到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也往往会被拉长了时间轨道
用有些家长的话来说:“说一千遍、说一万遍,都不如打一顿、吼一顿管用”
可朋友却偏偏用十句话、一天、两天,甚至一个星期的时间去慢慢让孩子学会适应环境、再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兰妈都对她的耐心佩服得五体投地,看到她有时会疲惫地揉眼睛、摧腰时,我也会心疼地问她“累不累”
她会摇摇头,然后告诉我:“比起累不累,我更关心孩子的成长好不好,小时候我打碎了东西会被父母换着班骂,我犯了错,更是拿藤条狠狠地抽打我,我不服气,他们就把我拎到人多的地方打骂,就是为了逼我听他们的话,也是因为我淋过雨,所以绝对不会让我的女儿再淋一遍雨”
听完朋友的经历,兰妈瞬间想到一句话:
“80、90后为什么格外地心疼孩子?因为他们都是在自己孩子身上弥补小时候的自己,对孩子的补偿式教育,也是因为自己小时候被父母粗糙养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心理伤害,也就形成了明面上是养孩子,其实就是在养小时候的自己,以前经常被打骂,现在对自己的孩子就轻言细语、小心翼翼,生怕让孩子的内心受到伤害”
是的,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
在心理方面,曾经受过伤害的家长,都会在自己养儿育女时和曾经形成巨大的反差
这就是今日所聊主题里比较常见的主要原因之一
爱孩子这件事,是连老母猪都会的事情,但如何爱好孩子,却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需要追寻的目标和需要学习的精华
那么,关于同样是打碎碗,为什么以前和现在孩子差别那么大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