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好的关系一定是建立在好的方式上,如果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那关系也不会好多少
认识一个妈妈,昨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恰好遇到她在等电梯,整个人看起来格外疲惫
也是在浅聊几句中才发现,她最近和儿子正在闹不愉快,母子之间的感情也进入了冰点
事情还要从一个夜晚开始说起
那天晚上,儿子回家满脸开心地告诉她:“妈妈,妈妈,过几天的读书日活动,班主任选我当男主持人了,好开心呀”
说完,儿子仰起头满脸期待地等着妈妈夸奖
妈妈呢,大概也是意识到这一点,但又担心儿子会骄傲自大,想也没想地眉头一皱,然后说:“主持人有什么好稀奇的,把学习成绩搞上去才是本事,马上还要期中考试了,你还整天把心思放在这些没用的事情上,你自己什么学习档次,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就这样,儿子听完这些话就生气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理人,觉得妈妈根本就不爱他,也不相信他
妈妈觉得儿子就是不听话、玻璃心,明明是事实、也是善意的忠告,他却生气地耍脾气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
讲真的,一说孩子就生气,还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理人的一幕,对于绝大多数父母来说都是比较普遍熟悉的
而这也是导致亲子关系变得紧绷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孩子满心欢喜找你分享某事某物时,你的一句批评指责立马就会降低讲话欲望,孩子不愿意开口沟通了,那亲子关系也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差了
所以,和孩子讲话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有效沟通的技巧与方法,更需要发挥我们的智商与智慧
在这里,兰妈就要分享一个和孩子和解的新招式了-课题分离
学会这个方法,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那具体该如何呢?请接着往下看☟01
改变讲话方式
一步步打开孩子关上的心门
课题分离,这是属于一种心理学定义,指的是从心理上能清晰认知划清自己和他人的责任边界,不干涉他人的选择,别人的干涉也影响不到自己
在有效减少外界评价带来内耗、和烦恼的情况下,专注于自身就是一门课题,也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内心、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所以,当我们因为孩子心累、焦虑、甚至晚上睡觉失眠的时候,就要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活在孩子的“课题”里太久了
是的,相信不止兰妈一个,很多人自从当了母亲后,圈子就小的可怜,每天除了围着孩子转,就是一门心思地做好家庭主妇
很难想象,一个整天连讲话朋友都没有,有情绪没地方发泄,有心事也没地方述说的情况下,再坚强的内心迟早也会有被逼疯的一天
有位妈妈曾告诉我说:
你有没有发现,真正让你感到心累,被压得喘不过气的,往往就是那个你最亲近、还最重要的人,当你为他们操碎了心,换来的却是烦躁、冷漠还有指责时,寒心程度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是的,压垮最后一根稻草的,往往就是你身边最亲近的那个人,也因为你深陷对方“课题”已久,才会被对方牵着走,忘记了怎么想、怎么选,更忘记了怎么活...
不想在教育中最终成为那个吃力不讨好的妈妈,那我们就需要学会这个新名词-课题分离
分离,听上去或许是有着分别的不舍感,但课题分离
不是冷漠、更不是逃避,而是属于心理学中比较成熟的自我界限
学会分离之后,你只需要做到对自己的课题负责,孩子的想法、孩子的选择、还有孩子的人生,都试着去理解尊重、还有接受,就能发现和孩子分离并不是让感情变淡,反而还因为分离更加思念、亲近对方
认识的一个妈妈就是如此,全职妈妈十年,她成功把女儿养成了一个动不动喊话让她“滚”、还经常抱怨自己被苛待的白眼狼
有一次,妈妈就是被一句“你滚,你去上班,我要奶奶照顾我”,直接给气得离家出走
直到在外面冷静一段时间,她也彻底想明白了,不再脚跟脚地在孩子身后催促唠叨,对于孩子的想法更是认真听完后再温柔地发表建议
女儿那边呢,看到妈妈的转变后也不再那么倔犟、冷漠,回家看到妈妈都会有意无意地找一些话题主动聊天
看得出,“距离”真的会产生美
而所谓的距离呢,可并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样划清界限,是属于尊重形式的边界感
学会尊重孩子的意愿,理解孩子的决定,然后再尊重孩子的努力成果,哪怕是微微的一点小进步都去表扬,就能让正在努力的孩子露出自信笑容
02
改变思想观念
孩子的事情只建议不做决定
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好不好,看看孩子回家会不会向你分享新鲜事就知道了
这一点很重要,也是拉近亲子关系最直接简单的方法
兰妈就是如此,之前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两个女儿的关系都发展得比较紧张
大女儿倔犟,不喜欢听我的唠叨批评,回家后就处处和我顶嘴,甚至还经常把她自己关在房间里不理人
小女儿腼腆,虽然表面上对我言听计从,可私底下也经常和姐姐抱怨说:“我妈真烦人”
看着一手养大的闺女,一个比一个觉得我烦,心中的感受五味杂陈,也难受得彻夜难眠
后来,还是在一个老师那里听课才明白,原来孩子“反叛”,其实是他们走向自强和独立的必经之路
如果孩子一反抗我们就拔刺,那孩子必然也会和家长陷入“权利”的斗争中
明白这一点后,我立马改变了自己的思想观念,不再事事干涉女儿、也不再挑三拣四
就这样,在一次次温柔和声的沟通环境下,和女儿之间的相处也变得越来越松弛和谐了
认识一个男孩,他对父母的态度就截然不同
因为妈妈对他总是命令、指责,他要么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要么阳奉阴违地敷衍摆烂
而面对爸爸就不同了,因为爸爸和他说话的时候轻言细语、态度温和,他遇到事情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爸爸,读大学4年期间,甚至没有给妈妈打一通电话,大事小事都是直接找爸爸
看得出,父母教育孩子的思想观念,直接决定沟通心态、也会影响着最终的沟通效果
想要和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就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孩子的事情都要做到只建议不做决定
当孩子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决定,也能感受到明显的尊重、包容、共情、还有爱时,就能发现我们和孩子之间的相处就会变得松弛而和谐
03
改变情绪态度
学会不同话用不同态度沟通
听过这样一句话:
找到打开孩子心门的那把钥匙,你和孩子的沟通就简单多了
不否定,打开孩子心门的重要性,可如何才能有效打开孩子的心门,建立有效沟通呢
从一位妈妈那里学到了5个亲子沟通招数,现在分享给大家:
1、认可的话,要赞扬地讲
2、批评的话,要鼓励地讲
3、请求的话,要商量地讲
4、怀疑的话,要温柔地讲
5、反对的话,要尊重地讲
朋友小艾回忆童年经历时,久久不能释怀
因为那年高二模拟考试时他逆袭成了班上第一,回家激动把这个消息告诉母亲时,母亲只是瞥了她一眼,然后说:“你这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纯属侥幸罢了,有什么好兴奋的”
一句话,瞬间把人的激进与自信全部打乱,后面每次面对学习的时候也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完全没有向上的激情与勇气了
是呀,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的成长瓶颈,面对过不去的坎儿时想办法走出困境,才能让自己继续走在健康的成长路径上
和孩子之间的亲子沟通也是一样,我们家长首先要明白的真相就是:养孩子不是驯兽,而是让孩子真正把我们当朋友,接纳我们
还有一位妈妈,以前和儿子讲话的时候都是命令的口吻:
“怎么搞的”
“现在,立马,马上,把这些都清理干净”
结果,儿子每次听到这些话都故意装作没听到,然后还烦躁地顶嘴说:“要清理你自己清理,别来烦我”
后来,面对糟糕的亲子关系反省了一段时间后,妈妈才尝试换一种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沟通:
.比如,孩子玩具乱丢不清理
.妈妈不再批评指责,而是关心地说:“你看,玩具摆在地上哪里都是,如果你走的时候摔跤了怎么办,妈妈会心疼坏了”
.儿子开始还不听不信,直到某次真的被玩具绊倒,他爬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玩具丢进玩具框
自此,玩具玩好了,不用提醒,他也会主动放在该放的位置
所以,孩子的成长都是在试错过程中再不断纠错,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在沟通中让孩子成为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
以上5个亲子沟通招数,可是比我们遇到问题只会指责抱怨要更有实效
那么,关于能孩子和解的“课题分离”新招式,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