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价值感孩子“学不会自律”,唤醒内在动机,才能掌握人生力量

兰妈谈育儿 2025-04-21 19:32:14

文/兰妈谈育儿

相信吗?没有价值感的孩子永远学不会自律

这句话也许听上去有些绝对,可真正身临其境有过切身体会后就能发现,孩子如果少了价值感,又怎么会自觉向上呢

有个朋友,回忆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那眼中曾经满是好奇的小男孩,竟然慢慢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现在的他,整日沉迷游戏,甚至日夜颠倒得黑眼圈严重

作业根本就不用说了,每次问他作业,都不耐烦地回答说“写完了”

可到了第二天,就会接到老师催着要作业的电话,因为孩子在学校给出的回答是:“作业忘记拿了”

听完老师的话,我在家里翻箱倒柜,能找的地方都找遍了,还是一无所获

渐渐地,我也明白了一个真相:儿子在家里骗我,到学校又骗老师

为了这件事我焦虑愤怒,甚至还把他关在屋里强制要求“不写完作业不能出门”,但换来的却是孩子跳窗逃走的无法掌控叛逆

...

听完这些,我突然想到一句话:不听话的孩子,将来长大后才可能大有出息

特别是那些每天疯疯癫癫、神神经经、身上有用不完的精力,并且每天嘴巴里还有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他们长大后往往都是混得比较不错的

为什么呢

举个例子:

如果你的孩子在家里没有反抗、也没有辩证思维,那将来到了社会上又如何混出名堂呢

人家问“喜欢什么”,孩子回答说“随便”

人家再问“你未来有什么打算”,孩子回答说“无所谓,过一天算一天”

而在这种随便、又无所谓的态度下,你会发现孩子整个人都显得懒散、呆板、甚至无趣,对待人生、工作、情感、甚至家庭都会如此

这叫什么?这就是缺少价值感

没有明确个人认知、也没有对未来的理想计划,浑浑噩噩的人生又谈何自律、上进、和成功呢

所以,想要把孩子养得积极向上、自律出色,那唤醒内在动机的自身价值感,才是掌握人生力量的必要手段

特别是以下几种方法,就是唤醒孩子内在动机的常用方法,也是实现孩子自身价值的有效捷径

01

少指责,多鼓励

人前教子,不为“教”

特别是那些在亲戚朋友面前大声斥责孩子,毫不留情数落孩子过错的,基本上就很难养出有内在动机的价值感小孩

有一个女孩,受了委屈后去找再婚的母亲,刚进门就和继父闹得不愉快

女孩激动地说:“为什么把我生下来?你别什么事儿都把我妈搭上”

继父的回答是:“是你在纠缠她好不好”

女孩听到这句话瞬间怒了,当时就加大音量质问:

“什么叫纠缠?”

“我不是她生的吗,什么叫纠缠啊”

“把我生下来,就不管我,不养我,我到底算什么”

“我不是她生的,我不是她小孩吗?现在还说我纠缠她,什么意思,什么叫纠缠”

女孩一边说,还一边愤怒地推搡着继父

没想到,妈妈竟然在那时候推了她一下,还指责她无理取闹

刹那间,继父指责的时候没哭,妈妈一开口就委屈地哭得停不下来,情绪更加失控地对着妈妈发吼:“什么叫无理取闹了,你为什么把我生下来,为什么不养我,现在变成我无理取闹了吗”

这个例子,突然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我打他的时候,他反抗力气太大了,我就喊他妈妈来帮忙,然后瞬间就不反抗了”

所以,压垮孩子最后一根稻草的,绝对不是孩子过得有多么苦,而是被最相信、最亲爱的父母指责抛弃

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孩子,又指望谁来爱呢

想要孩子在足够爱的光环下被唤醒内在动机,那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少指责、多鼓励

特别是孩子接受能力差、又或者成就不是那么出色时,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哪怕进步一点点也要及时表扬

告诉孩子:“你今天表现得很棒,特别是xx方面,比之前的表现进步了很多”

02

少干涉,多尊重

不得不承认,当孩子觉得我们烦,迫不及待想要逃离我们时,就说明家长们在管教方面越界了

特别是心理、情绪、和空间三方面,如果越界还不知悔改,那很容易就养出一个对着干、或者彻底摆烂的孩子

认识一个女孩,她从小的生活状态就是:妈妈说什么就是什么

她喜欢绘画,可妈妈觉得舞蹈更有气质,长大后当名舞蹈老师也是不错的铁饭碗

于是,妈妈不顾她的反对,直接报名了舞蹈班,每个周末都会被催着逼着去舞蹈班,回到家后更是绑在眼皮底下继续复习舞蹈动作

但凡有一个偷懒的动作被发现,那接下来就是继续加码的练舞惩罚

不知不觉,女孩对练舞二字就有了严重的心理阴影,还没有开始就腿疼腰疼,妈妈还没有动手,就直接吓得双手抱头地做出防御性的反射动作

除此之外,女孩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吓得躲在房间里不敢出门,妈妈看到后也未曾有所顾虑,直接旧事重提地开始责骂:“看看你之前,还不是打碎了花瓶,你那时候就说以后不会了,可现在呢?又打碎了一个”

女孩不停地解释:“我不是故意的”,妈妈仍然继续说:“你是我生的,我还不知道你几斤几两”

直到,女孩彻底摆烂起来,舞蹈不学,作业不写,甚至连妈妈说的话都充耳未闻,母女之间的关系也进入了冰点,只要是张口说话就能把对方的心伤得拔凉拔凉

这就是过渡性干涉的“管太宽”

当孩子在父母面前的形象就是连走路都走不好时,孩子自身的价值感会被淹没,内在的信心动机也不复存在

一个连父母都不相信的孩子,又指望谁能欣赏、和信任呢

想要避免过度干涉的伤害,那父母就要足够尊重孩子的个性与选择

比如,试着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个体去看待,孩子有意见时别急着否定,尝试多沟通,再用理解和包容去和孩子聊更多他们愿意聊的话题,就能发现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得是越来越健康、有积极性了

03

少唠叨,多倾听

看过一则漫画:

5岁被妈妈唠叨责骂,孩子会难受地哭了

15岁被妈妈唠叨责骂,孩子会叛逆地生气

25岁被妈妈唠叨责骂,孩子会不耐烦地逃跑

35岁被妈妈唠叨责骂,孩子会苦笑着摇摇头,然后忍了

45岁被妈妈唠叨责骂,孩子会“没心没肺”地笑了

55岁被妈妈唠叨责骂,孩子会“没脸没皮”地自鸣得意

65岁被妈妈唠叨责骂,孩子会默默地听着

75岁被妈妈唠叨责骂,孩子竟然满满都是幸福感

85岁被妈妈唠叨责骂,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能是做梦了…

每个年龄段,短短的一句话,却道尽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微妙变化:越长大越能理解为人父母的不容易,越长大也越怀念母亲的唠叨与责骂

可现实却等同于成长没有后悔药,小时候对父母的唠叨和责骂憎恨不已,等到父母不在、并感到孤苦无依的时候再去怀念,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了,换个角度来看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

人生短短数十载,做父母的要尽力爱好孩子,还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在双向温柔中才能让亲子之间的浓度得到更好发挥

比如,把唠叨责骂改成孩子都喜欢的倾听

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耐心地等孩子把话说完,然后再问一问孩子:

“你是怎么想的”

“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

在先倾听、再理解、然后寻求帮助的循序渐进下,孩子能感受到他自己被尊重了,自然而然也会慢慢藏开心扉

所以,唤醒孩子内在动机的价值感,就在于走进孩子的内心,让孩子对你产生充足的依赖和信任

而在足够多的安全感下,孩子自然就会更加认同自己,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也会更积极向上一些

04

少爆粗口,多积累自信

经常听到很多家长对自己孩子所说的话尖酸刻薄、不堪入耳,我不知道这样的讲话方式是有什么特别的教育效果,可难听的话说多了,就会慢慢发展成“狼来了”的故事

认识的一个年轻小姑娘就是如此

每次和她见面聊天时,她嘴里无一例外都是发表对妈妈的不满

不是说妈妈太烦了,就是怪妈妈既然不爱她、为什么要生下她受罪…

我不知道她究竟经历了什么,对她的观点也就没有作出太大的评价,每次都是站在朋友的立场多多安慰

特别是每次看到她难受得借酒消愁,一聊起妈妈又崩溃大哭的一幕,我甚至都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不爱自己孩子的妈妈

可当我继续了解,跟她的妈妈也有了几面之缘后,我发现这位妈妈也并没有想象中的母老虎形象

得知我是她闺女的朋友,热情地招待着,甚至还说很多奉承的话拜托我多多照顾她闺女

整个过程中,妈妈举手投足之间也尽显一个母亲对女儿深深的爱

于是,在越看越不懂的情况下,我直接把小姑娘对我说的话和盘托出

本以为妈妈听后会很伤心

没想到,她却见怪不怪地对我说:“打是亲,骂是爱,我对她说难听的话,也无非是想激励她,希望她能听进我的话,不要走弯路”

合着一听,原来是激将法呀

而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很多家长善于用这种方法来刺激孩子,希望孩子能自此争口气、创造一些成就出来

可事实上,孩子的优秀从来不是激将法激出来,而是用孩子能接受方法唤醒出来的

比如,孩子讨厌父母、拼了命想要远离的时候,就要及时改变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了

如果您以前对孩子大吼大叫、也喜欢用激将法去刺激孩子,那接下来就要改变画风,做一个为孩子提供自信源泉的理智父母了:

•不要翻旧帐,承认孩子身上表现不错的优点

•用具体的语言表扬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努力

•给孩子有限的选择权,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感,他们会更愿意亲近你

•孩子表达想法或者发表感受的时候不要插话,认真听孩子把话说完,再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要用“怎么回事”来批评、甚至否定孩子的感受

•让孩子通过完成小目标来积累成功体验,从一定程度上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不要拿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做比较,平时要更多地关注孩子自身成长的体验和需求

那么,关于没有价值感的孩子“学不会自律”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0 阅读:29

兰妈谈育儿

简介:专注于育儿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