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一个聪明伶俐却家境贫寒的孩子,是我来到这里后接触的第一个学生。第一次给他辅导功课,他怯生生问我:“王老师,你能教我这道题吗?”看着他渴望知识的眼神,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从那以后,我每周都会来他家,辅导他的功课,看着他从一个成绩垫底的学生,逐渐成长为班里的佼佼者,我内心充满了成就感。
可是,事情渐渐发生了变化。李伟的父母开始对我格外热情,嘘寒问暖,甚至暗示我留在这里教书,成为李伟的家庭教师。我这才意识到,我的行为似乎在不知不觉中越过了某种界限。一次,我偶然听到村里两位大姐的对话。一位说:“你看老张家那小子,自从来了个城里老师,成绩是上去了,可是人也变得娇气了,什么都依赖老师。”另一位附和道:“可不是嘛,我听说那老师还经常帮老张家干农活,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老张家的儿媳妇呢!”这番话让我如梦初醒,我开始反思,我真的是在帮助李伟吗?还是在制造新的问题?
我开始有意减少去李伟家的次数,但看到李伟失落的眼神,我又于心不忍。小李,一个新来的志愿者,看出了我的纠结。她给我讲了她朋友的故事:她朋友资助了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不仅提供学费,还经常寄送礼物,甚至帮孩子家装修了房子。结果孩子一家非但不感激,反而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甚至变本加厉地索取更多。朋友不堪重负,不得不停止了资助。小李说:“帮助别人也要有度,过度干预反而会适得其反。”
小李的话让我豁然开朗。我开始尝试转变我的角色,不再事无巨细地照顾李伟,而是把重心放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我鼓励他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并引导他多和父母沟通交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李伟不仅学习更加主动,与父母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我开始明白,真正的帮助不是代替他们做选择,而是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就像村里老刘家的情况。老刘想让儿子辍学打工,补贴家用。我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帮老刘分析了打工和读书的利弊,并带他参观了附近一家工厂,让他亲眼看看工人的生活状况。最终,老刘自己做出了决定,让儿子继续读书。
还有一次,村里小学组织了一场募捐活动,为学校添置新的图书。我并没有直接捐款,而是组织了一场义卖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手工艺品进行义卖。虽然最终筹集的金额不多,但孩子们在过程中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我的转变也得到了李伟家人的理解。李伟的母亲对我说:“王老师,谢谢你,你不仅教会了李伟知识,也教会了我们如何教育孩子。”那一刻,我感到无比欣慰。
志愿服务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和调整。真正的帮助不是施舍,而是赋能;不是控制,而是引导;不是替代,而是支持。它需要我们保持适当的距离,尊重每个家庭的独立性,用智慧和耐心去点燃希望的火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