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过一个问题调查:吵架时,最讨厌什么行为?
90%的人给出的答案是:一吵架就不说话的人。
明明两个人吵得不可开交,对方却突然沉默,像一堵墙一样,任凭你怎么问、怎么吼,他都不回应。
这种沉默,有时候比激烈的争吵更让人抓狂,也让人觉得冷漠。
但有时候,沉默并不一定就是冷漠,也不是不在乎,而是心里藏着这3件事,第3个扎心了。
今天,就来聊聊这个现象。
1、沉默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筑墙效应”,指的是在冲突中,一方完全关闭沟通渠道,用沉默来应对争执。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在研究婚姻关系时发现,“筑墙”是导致亲密关系破裂的四大sha手之一(另外三个是批评、蔑视和防御)。
为什么他们会“筑墙”?可简单分为3点:
① 逃避情绪风暴
有些人天生对冲突敏感,激烈的争吵会让他们大脑进入“战斗或逃跑”模式,而沉默就是他们的“逃跑”策略。
这样的人可以隔着手机吵,但面对面发生冲突时,经常说不出来话。
特别是对方声音大,情绪反应比较大时,更不想和对方发生冲突。只想当个鸵鸟,把自己给藏起来。
② 害怕说错话
他们可能曾经因为争吵失控而说过伤人的话,或者被指责“不会沟通”,于是干脆选择闭嘴。
小张和女友每次吵架,女友都会滔滔不绝地指责他,而他则直接戴上耳机,一言不发。
后来他承认:“我不是不在乎,而是我怕一开口就会说出更难听的话,不如不说。”
③ 无力感
当一个人觉得“说了也没用”“反正你也不会听”时,沉默就成了最后的抵抗。
2、沉默的背后,可能是未被理解的情绪
那些在争吵中选择沉默的人,可能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有太多话想说,却不知道如何表达。他们的沉默里可能藏着:
委屈(“你根本不理解我”)
失望(“我说了又能改变什么?”)
愤怒(“我现在不想理你”)
《婚姻故事》里有一幕:查理和妮可激烈争吵,妮可崩溃大哭,而查理却坐在沙发上,面无表情。
妮可怒吼:“你说话啊!”查理最终只是冷冷地说:“我不想和你吵。”
这种沉默,比任何语言都更具杀伤力。
3、沉默是一种自我保护
大多数人在面对威胁时,会有三种反应:战斗、逃跑或冻结。
战斗就是继续争吵,甚至语言攻击,和对方有来有回,绝不认输。逃跑在争吵时的表现可能时离开,也可能时沉默,主打一个啥都不想说。
冻结就是僵住,不说话,选择沉默的人,往往是在用“冻结”来保护自己。
他们可能经历过:
①童年时期的压抑
如果小时候表达情绪会被惩罚(比如“不准顶嘴!”“哭什么哭!”),长大后就会习惯用沉默应对冲突。
②过去的创伤
比如曾被伴侣、家人用语言暴力伤害过,所以对争吵产生恐惧,以至于在吵架时不敢说话。
一位读者曾说:“我爸脾气暴躁,小时候我一反驳就会挨骂,后来我学会了在冲突时闭嘴。
现在和男朋友吵架,我也下意识地沉默,他总说我冷暴力,可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4、如何打破沉默的僵局?
夫妻之间,不要解决人,以解决问题为主。如果你是和“沉默者”吵架的一方,可以试试下面这些方法。
在说方法前,和大家强调一个问题,对方沉默 ≠ 故意对抗,所以你可以:
①别逼问,给空间
与其咄咄逼人地问“你为什么不说话?”,不如说:“我们可以先冷静一下,等你想聊的时候再说。”
②用“我”代替“你”
不要说“你总是这样沉默,让人很累!”,而是说:“我看到你不说话,我会有点担心,是不是我说的话让你难过了?”
③找到非语言的沟通方式
有些人嘴上不说,但会用行动表达。比如主动倒杯水、轻轻碰一下对方的手,这些微小的举动可能比语言更有效。
如果你是那个沉默的人,你要明白,你突然的沉默让另一半很受伤,所以,可以尝试:
①练习表达情绪
哪怕只说一句:“我现在很生气,需要冷静一下。”也比完全沉默好。
②写下来
如果说不出口,可以发消息或写封信,让对方知道你的感受。
③给对方一个回应
如果不知道在吵架时该怎么说,可以在对方说的时候,认真倾听,适时回答:嗯,好的。
或者给对方一个拥抱,端一杯水,让对方知道你虽然没有说话,但在关注对方的情绪。
吵架时的沉默,不是关系的终点,而是一个信号。它提醒我们,也许我们需要换一种方式去倾听和表达。
真正重要的,不是谁先开口,而是谁先理解。
吵架不可怕,沉默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任由沉默筑成高墙,而不是桥梁。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