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或者你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明明该去健身了,但一想到换衣服、出门、流汗、洗澡……算了,还是躺着吧。
工作邮件堆了一堆,可就是不想点开,光是想到要回复就头疼……等一会再干吧。
朋友约饭,心里明明想去,但一想到要化妆/换衣服/坐车/社交……还是回一句"下次吧"。
这种"做什么都觉得麻烦"的状态,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懒吗?是抑郁吗?还是现代人的通病?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拆解这种"麻烦综合症"。
1、"麻烦"的背后,是潜意识的能量计算
心理学家发现,人类大脑天生是个"节能专家"。
在原始社会,能量是稀缺资源,所以大脑会本能地避免"无意义"的消耗。现代社会中,虽然生存压力变了,但大脑的这套机制还在。
当你说"好麻烦"时,其实是在潜意识里做了一个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时间、精力、情绪消耗(比如社交焦虑)
收益:做完后的成就感、别人的认可、实际利益
如果大脑觉得"收益<成本",它就会拉响警报:"别做!太麻烦!"
小林是个自由职业者,明明快要交稿了,却一直拖延。
他也知道自己该写稿子了,但一想到要查资料、改稿、和编辑沟通……就觉得好累,不想去做。
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的大脑,把"写稿"分解成了多个小任务,每个小任务都消耗能量,而"交稿后的稿费"显得遥远又模糊。
于是,大脑选择了更即时的奖励,刷短视频。
说白了,就是他觉得交稿后获得的收益,匹配不上他写稿消费的能量,所以没动力提前完成。
2、 "麻烦"是一种情绪防御机制
有时候,"麻烦"不是真的怕做事,而是怕面对事情背后的情绪。
比如:
怕失败:"万一我做了还是搞砸呢?不如不做。"
怕失控:"这件事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我讨厌这种感觉。"
怕失望:"就算努力了,结果可能也不怎么样。"
这种心态,心理学上叫"自我设障",为了避免失败带来的打击,干脆先给自己找个理由(比如"我没认真做")。
对很多人来说,"麻烦"就是心灵之战的外在表现,不是不想行动,而是害怕行动后依然无法改变现状。
3、"选择过载"让一切变得更麻烦
过去的人生活简单,种地、吃饭、睡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规律且平淡,没那么多选择。
但今天,光是"中午吃什么"就能让人纠结半天。选择越多,决策疲劳越严重,最后干脆摆烂:"随便吧,太麻烦了。"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两组人选择商品:
A组:从6种果酱里选1种
B组:从24种果酱里选1种
按理说,B组比A组的选择多,更能选到自己喜欢的。
事实却是,A组的人更满意自己的选择,而B组的人更容易放弃购买。
为什么呢?因为选择太多,反而让人焦虑。
生活中也一样,很多人都想健身,但跑步、瑜伽、撸铁……该选哪个比较合适呢?好难选,算了,先躺着吧。
4、如何破解"麻烦"心态?
① 降低启动成本
大脑抗拒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开始"的阻力。所以,把任务拆解到最小步骤:
不要想"我要健身",而是"我先穿上运动鞋"。
不要想"我要写报告",而是"我先打开文档写一行字"。
作家村上春树每天写作的秘诀就是:"只写十句话。"结果往往写着写着就停不下来。
② 绑定即时奖励
大脑喜欢即时反馈,所以给麻烦的事加个甜头:
"写完这份报告,就点一杯最喜欢的奶茶。"
"健身后,允许自己看一集综艺。"
③ 允许自己不完美
很多人拖延,是因为怕做得不够好。所以告诉自己一句话:完成比完美重要。
就像想出门旅游,但不知道去哪里,还要做攻略,好麻烦。告诉自己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走出家门。
不管是去哪里,就算是去门口的公园,走出去,就是好的。
④ 减少选择,直接行动
吃饭纠结?直接固定几家常去的店。
想运动?别研究哪种最有效,先选一个动起来。
"麻烦"是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事实。
当你觉得什么都麻烦时,其实是你对生活的某种抗拒,可能是恐惧、疲惫,或者单纯的能量不足。
但别忘了,行动是打破循环的唯一方式。
下一次,当你觉得"好麻烦"时,不妨先做5分钟。你可能发现,真正麻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想象出来的障碍。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