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那会儿,北伐大战正酣,国民革命军的兄弟们一鼓作气,直接把陕西给拿下来了。
但那时候,陕西那边土匪横行,到处都不太平,老百姓过得那叫一个苦啊,就连冯玉祥都直皱眉头,觉得这问题棘手得很。
1925年的时候,土匪头子麻振武霸占了潼关,害得冯玉祥手下的国民军第二军和第三军没了退路,差点就全部被打垮了。
现在得赶紧找个勇敢又有决断力的将领来收拾那些土匪,所以冯玉祥就派了他手下五虎将里的宋哲元去。他让宋哲元当陕西省主席,还兼着剿匪总司令的职位,直接上了剿匪的最前线。
宋哲元是个有名的爱国将军,在长城抗战那会儿,他带着29军跟日军硬碰硬。他手下的大刀队,那战斗力可不是盖的,把日军吓得要命,可以说是名声在外,大家都知道。
他带头行动,革命军一下子就把陕西那个最大的土匪老巢给端了,干掉了两千多个土匪,另外还逮了五千多个俘虏。
五千多名俘虏啥武器也没带,心想自己都投了降,肯定能“网开一面”;
可出乎意料的是,宋哲元竟然决定把那五千个俘虏全都活埋,一个活口也不留。他坚决地说:“我就是要担上这千古骂名,也得把这五千人给处理了!”
他铁石心肠,下令处决了那5000名俘虏。50个行刑者像工厂里的工人一样,一个接一个地动手,迅速又冷酷。这场剿匪行动在关中平原上闹得沸沸扬扬,到处都是血腥味。那场面太过残忍,让整个中国都感到震惊。
宋哲元这么做是不是有点太狠了?他为啥要对那些土匪下这么重的手呢?
陕西的土匪问题,那可是老问题了。
1917年那会儿,陕西的头头儿陈树藩站边儿袁世凯,想让他重新掌权。结果,这事儿惹毛了陕西靖国军,人家直接带兵打过去了。
宋德芳是位将领,说起他,那可是有名的人物。他不像一般的大官那样遥不可及,反而给人一种挺实在的感觉。在历史的长河里,他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让人们记住了这个名字——宋德芳,这里为了叙述方便,我们还是沿用大家更熟悉的称呼,宋哲元。宋哲元在军队里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他带兵有方,治军严谨,手下士兵都对他十分敬佩。他做事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这种性格也让他在乱世中闯出了一片天地。他对国家忠诚,对民族有深情。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总是挺身而出,带领军队保卫家园。他的英勇事迹,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宋哲元的一生,可以说是波澜壮阔,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虽然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但他的名字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卷中。
之后,北洋军阀又调集其他省份的部队进入陕西,攻打陕西靖国军。这时候,当地的绿林好汉们也瞅准机会,纷纷出来活动,导致陕西的形势变得非常棘手。
阎相文当上陕西督军后,日子过得挺糜烂,手里的权力慢慢被他的部下冯玉祥给抢了过去。与此同时,陕西那地方的各种势力也是越来越乱,搅得一团糟。
从1922年开始,冯玉祥带着他的部队离开陕西去打仗,这样一来,陕西的军事和政治大权又落到了别人手里。河南的那个军阀刘镇华,瞅准了这个机会,使劲儿扩充他自己的镇嵩军。
各地土匪和军阀搅和在一起,就算头头换了人,情况还是老样子,基本都是半兵半匪的样儿。
直到“五原誓师”事件发生,冯玉祥率军进入陕西,他才又一次打败刘镇华的镇嵩军残部和那些四处横行的土匪。
这伙乱成一团的匪徒散了,可别的土匪团伙还跟以前一样,跟土皇帝似的,在管辖的地盘里随便找老百姓要粮食、收钱,要是不听话,他们就砸东西、抢东西、放火,有时候还杀人解气。
陕西那地方的土匪最厉害的时候,人数能飙到十好几万呢,像周寿娃、李水娃、王友邦这些大头目,手下都有上千号人跟着他们混。
这伙人为了多占地盘,真是啥坏事都干,抢劫、放火,无所不为。
匪徒问题日渐猖獗,他们不再满足于只在山上称霸,而是发展到霸占了整个城池,他们的武力现在几乎能和当地的政府军队抗衡了。
大贼头王友邦在民国十四年时候,带着上千号匪徒,把东风镇枣林庄村给洗劫一空。
好多村民没了命,还有几十个人被绑走,另外有几百栋房子被大火烧成了灰,家里破人亡的悲剧到处都是。
陕西那地方的匪患问题最严重,算是西北各省里最突出的。那些土匪团伙,手段凶狠得让人难以置信,他们干的坏事太多,老百姓对他们恨得牙痒痒。
以前,陕西政府多次出手打击土匪,可每次都没能成功。
宋哲元刚开始当陕西省主席那会儿,碰上的事儿就是这样。
宋哲元琢磨了下当地的土匪问题,最后拍板,先拿最厉害的党玉琨那帮人开刀。
1928年年初的时候,陕西那边的各路军阀跟冯玉祥干上了,跟西北军爆发了好大一场仗。这里面,还有个叫党玉琨的,他带着自己手下的八千号人,也就是一帮土匪,也掺和进来了。
党玉琨原本是在关中地区四处闯荡的武林高手,当过兵,打过仗。后来被冯玉祥击败,就走上了当土匪的路子。没过多久,他又转身投入了革命军的怀抱,加入了靖国军头目郭坚的队伍里。
1921年那会儿,冯玉祥设计把土匪老大郭坚给干掉了,结果靖国军就像散了架一样,乱成一团。党玉琨呢,也一下子没了依靠。
他表面上答应跟冯玉祥混,但暗地里带着自己的弟兄们留在了陕西醴泉,时间一长,他们就在凤翔城那块儿变成了土匪。
拿下凤翔城后,党玉琨开始大肆招募兵马,壮大自己的力量。他还拉拢了不少地痞无赖和强盗,慢慢把自己的队伍变成了个强盗团伙。
军队里士兵的数量不断攀升,他就开始靠抢劫百姓、盗挖古墓来赚取军费。
那一片的古墓,差不多全让党玉琨的手下给刨光了。
党玉琨的部队挖掘出的秦汉古董,基本上都被他们拿去卖给老外换钱了。这样一来,咱们这儿传承了上千年的周秦老文化,可真是遭了大殃,被破坏得不成样子。
导致了巨大且难以计算的损害。
不过党玉琨领兵挺有一套,他对外头说自己的队伍叫“国民联军第三军第一师”,而他本人就是这个师的领头人。
当地的老百姓碰到这种欺负,心里头虽然气得很,但都只能憋着,不敢出声。
在匪类横行的日子里,陕西民众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真是苦不堪言哪。
为了改变当地的风气,帮助老百姓摆脱困境,同时增强自己的实力,国民革命军一占领陕西,冯玉祥就赶紧派宋哲元去凤翔清除土匪。
强盗军的兵力众多,而且打架挺猛,所以之前的政府军跟他们对峙了足足九个月,愣是没拿下这座城,由此可见,这地儿是真难啃。
尽管宋哲元军事才能出类拔萃,但他指挥的这场凤翔战斗还是异常棘手。
起初,宋哲元在打垮土匪首领麻振武的手下时相当顺手,因此他一开始并没把党玉琨太当回事,觉得这家伙也就是个不起眼的小土匪。
所以他只带了三万兵马,摆出一副猛攻的架势往城墙上冲,用最直接的打法强行进攻。
不过凤翔城被叫做“卧牛城”,这称号可不是随便来的。
凤翔城坐落在高高的山上,位置很险要,就像“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闯”的关卡一样。它更像一头准备冲撞的铁牛,角都竖了起来,攻打它难,守住它也难。
党玉琨这人,军事理论一套一套的,布下的防线牢不可破。虽说他是个土匪头子,但手下那帮兄弟的战斗力,愣是比正规军还猛。
硬碰硬打完这一仗,那真是双方都吃了大亏,敌人伤了百来个,我们这边也折了不少人。
1928年5月开始的这场仗,一直拖到8月都没能拿下那座城。宋哲元的队伍呢,伤亡人数已经超过六千人了。
宋哲元觉得老办法行不通了,只能从头开始琢磨新招数。
他一直在正面战场猛攻,好让敌人把注意力都放那儿;同时,他悄悄指挥士兵,在距离城池大约200米远的一栋民房里悄悄挖地道。
挖了大概大半个月时间,我们总算是挖到了城池的底部,然后在那里安置了整整4吨炸药。
到了1928年9月5日那天,上午十点钟,随着一声令下,城外的那些大炮,包括一千五百门野炮、山炮还有迫击炮,统统朝着城里开了火。
他们内外配合,让敌人完全没想到,一下子就被打败了。
党玉琨在攻打城池时不幸牺牲,宋哲元指挥部队打败了两千多敌军,随后带着手下士兵进城,抓获了五千多名土匪。
在过去,大将对待俘虏的方式,通常要么是教育后让他们离开,要么就是把他们收到自己的队伍里。
但这一回,宋哲元不打算按照老一套的路子来走了。
他清楚,那帮土匪以前跟着党玉琨,在山里头横行霸道,啥坏事都干,欺负老百姓,抢他们的东西,老百姓被他们害苦了。
要是把这5000人给放了,他们很可能还会继续为非作歹,抢东西、骚扰百姓。
陕西那块地方,土匪多得跟野草似的,满山遍野都是土匪窝,大的小的,数不胜数。要说其中最厉害的,那还得是党玉琨,他的势力在那帮土匪里头,可是顶呱呱的。
只要拿他们中的大头目开刀,给其他人瞧瞧厉害,那以后周围的势力肯定就不敢再轻易招惹了。
在那种情况下,宋哲元没有理会旁人让他留点“好面子”的劝告,他果断下令,把党玉琨那5000多个手下全给处决了。
我铁了心,就算被世人骂一辈子,也得把这5000俘虏给解决了。
为了省着点儿用子弹,宋哲元下令让人拿大刀来处决犯人。
根据执行死刑的刽子手后来的讲述,那时候的场面真的太残忍了,到处都是尸体,血多得跟河似的,真的一点儿都不夸张。
这种做法真的挺狠,不过效果马上就显现了。
党玉琨那五千多手下被活埋的事儿,没多久就在陕西传开了。陕西境内的其他土匪们,一听说宋哲元下手这么狠,都吓得不行,一个个都决定不再干这行了,要改邪归正。
宋哲元出手果断严厉,让之前混乱不堪的陕西慢慢变得清明起来。
人们常说,“讲道义的人不适合管钱,心慈手软的人不适合带兵”,将领在战场上可不能因为心慈手软而坏了整体布局。
宋哲元不光是对待那5000名战俘时手段强硬,他在后续的对抗日寇战斗中,也同样展现出了他作为将军的英勇无畏。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军队一路朝南猛攻,直接冲到了长城附近,眼瞅着就要闯过喜峰口了。
这里不光是长城上一个关键的防守要地,还是保卫平津的重中之重。
要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提振咱们军队的斗志,宋哲元写下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宁愿战死沙场,也不当亡国之民”,他下定决心,死也要守住喜峰口。
他特地召集了500名精通武艺的士兵,练成一套专门对付日军刺刀的“无敌刀术”。1933年3月10日那天,他们悄悄摸进敌人的营地,头一仗就干掉了600多名日军,后来总共打死了4000多名敌军。
大刀队经过这场战斗名声大噪,让中国人民对抗战的信心大增,日军也因此被迫放慢了南侵的步伐。
那把大刀闪烁的冷光,到现在都还让人印象深刻,它折射出的正是先辈们对抗侵略时那种坚定不移、勇往直前的精神。
长城还屹立不倒,但烽火连天的景象已成过往,希望我们都能把历史记在心里,别忘了咱们是怎么走过来的。
好样的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