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震林外孙回忆:外公在政治上最敬佩毛主席,军事上最敬佩另一人

金兔历史 2025-04-28 15:43:09

1976年9月9号,伟大领袖毛主席离开了我们。

一位已经74岁的国家创建者,听到消息后,忍不住放声大哭,心里久久不能恢复平静。

这位国家创建的重要人物,就是谭震林。

谭震林一直以来都以“性格直爽”著称,他这辈子痛恨邪恶,说话做事都爽快利落,从不藏着掖着,因此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谭直炮”。而毛主席呢,则亲切地称他为“谭当家”。

在土地革命战争那会儿,谭震林就已经和毛主席一起打仗,同甘共苦,他们一起经历了井冈山那段艰难又光辉的日子。到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时,谭震林离开毛主席,到外面带兵打仗去了。

谭震林一直以来,对毛主席都抱有极大的信赖。

王石达,谭震林的外孙,后来聊起往事时说,他外公活着的时候老提“毛主席比我厉害多了!我信任他,是经过各种斗争后才真正信任他的”。在政治这方面,他外公最敬重的就是毛主席。

【政治上最敬佩毛主席】

1927年的时候,蒋介石搞了个大动作,就是“四一二”那个反革命的事情,一下子全国都陷入了特别紧张的气氛里。白色恐怖啊,到处都是,中国的革命那时候可真是到了一个火烧眉毛的地步。

同年8月7号,在湖北汉口开的党的最高层会议上,毛主席率先站了出来,凭借着非凡的政治魄力,讲出了“政权得靠枪杆子夺”的关键观点。

但是,当时党内有些主要领导并没有站在毛主席这一正确的观点上。

谭震林呢,他虽说没和毛主席见过面,但却深深赞同毛主席的那个观点,成了它的坚定支持者。

毛主席后来跟谭震林提起:“你是头一个支持用武力夺取政权的人。”

1927年11月的时候,谭震林才25岁,他听了毛主席的话,就带着工农革命军的第一团第一营,冲进了茶陵县城里头。

茶陵县那会儿搞了个大事情,建起了我们党历史上的头一个工农兵联合政府,谭震林呢,就当上了这个新鲜红色政权的第一把手,也就是主席啦。

毛主席头一回见到谭震林,开口就说:“你就是茶陵县那个工农兵政府的一把手谭震林吧,真挺年轻的!”

那年年底,谭震林接到了毛主席的“盛情相邀”,他二话不说就上了井冈山,打定主意要跟着走井冈山那条“从村里往城里打”的路子。

说到这条路,谭震林后来聊起时,话里话外都是对毛主席的钦佩,他讲道:

关于这条路子,起初子就能赢遍全国。但毛主席之所以能琢磨出这个法子,最关键的是他了解当时咱们国家的实际情况。

1929年年初,1月份的时候,毛主席和朱老总指挥着红四军的主力部队,离开了他们坚守的井冈山,迈开大步,朝着赣南和闽西的方向前进。

1929年8月份,红军打算拿下闽西的上杭城,谭震林是负责指挥攻城任务的重要一员。

打仗前头,谭震林在司令那儿搞了个动员大会,刚好毛主席也来了。他怕打扰到大家,就自己找了个角落,默默坐下来,听谭震林在前面扯着嗓子讲话。

大会一完事儿,谭震林这才留意到,毛主席悄悄坐在那个旮旯里。

这时候,毛主席认真地说起来:“你刚才的发言,大体上是不错的,不过里头有句话不太合适。”

“哪句话说得不合适?”谭震林赶紧问道。

你说:“攻下上杭城后,城里啥都有,给部队放三天假,让他们上街去采购。”部队进了城,那纪律可得比平时更紧。你带着部队进城,就是这么做的?我带队伍的时候,可从没这样搞过。

听到毛主席那么讲,谭震林立马有点尴尬。

这件事在谭震林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直到1980年,过了整整51年,谭震林提起来还是感慨万分:“毛主席要求特别严,你说错一点他都会马上指正。”

这些事情,让谭震林在心底里对毛主席充满了政治上的崇敬。

【军事上最敬佩另一人】

除此之外,说到军事方面,谭震林心里还特别佩服另外一个人。

王石达,谭震林的外孙,他这样讲述道:

外公在军事方面特别敬重粟裕将军。想当年在华中野战军,粟裕是挑大梁的司令员,外公呢,就是政委,两人搭档。到了华东野战军和后来的第三野战军,粟裕升为了副司令,外公也做了副政委,他们合作起来那叫一个顺畅。外公岁数大了以后,经常跟我聊起那些年的光辉历程。

但得提一下,那个被叫做“谭大炮”的谭震林,有段时间因为不明白情况,也对粟裕“开炮”了,因为军事指挥上的事情,他还猛地拍了下桌子。

1947年7月那会儿,粟裕打了场挺少见的败仗。

三个月前那会儿,华野部队刚打赢孟良崮那场大战,把张灵甫带着的国民革命军74师给一锅端了,全军将士们都兴奋得不得了。可没想到,这股子高兴劲儿还没过去多久,大伙儿就又开始发愁,心里头烦躁得慌。

孟良崮战役过后,到了南麻和临朐这两场关键仗,那时候华野的部队正准备发起战略进攻。结果,在半路上撞上了国民党里头那个号称“狐将”的胡琏,他带着整编11师跟咱们干上了。这两仗打得真是费劲,也特别残忍。

陈毅在报告中实话实说:“七月份我们打了八场仗,但真正打得漂亮的,也就三场。”

敌军头头胡琏大放厥词,说华野的那些将领没有一个能打过他的。

就在这个时候,华野的外线部队也被追着打,这样一来,不管是内线还是外线都打得特别艰难。这种情况,让陈毅、粟裕、谭震林这三位华野的领导,开始争论得热火朝天。

粟裕写了南麻和临朐这两场战役的总结,直接说:“南麻、临朐这几仗,都没打好,对战争形势影响很大。一想到这事儿,心里就跟火烧似的。”

在接下来的整篇报告里,说到为啥打仗输了,最常提到的就是“太乐观”、“行动草率”、“急着想打仗”、“心浮气躁”还有“小看敌人”这些词。

这篇报告一出,谭震林就表示了不同意见,他觉得战略指导方面没啥大问题,陈毅也持相同的看法。

于是,粟裕决定一个人扛下所有责任,主动要求接受处罚。

1947年8月4号,粟裕以个人身份写的一份自我反省材料,被送到了中央军委和华东局那边。

粟裕在讲话里头,又一次扯到了战略指挥出错的事儿。

谭震林这人,说话做事一向爽快,性格直愣愣的,所以他干脆给粟裕写了封长信,信里内容可谓“火药味十足”,啥都往外说,从苏中战役开始,一路讲到孟良崮战役,啥也没落下。

粟裕收到信后,因为是跟这位老战友打交道多年,心里没啥顾忌,立马就提笔,痛痛快快地给回了封信。

这事儿没多久就传到了毛主席那里。

8月6号那天,毛主席替中央和军委,接连发了两封电报,给粟裕送去关怀和问候。

同一天,华东局也对粟裕的反思报告给出了答复,全力挺粟裕,没有丝毫保留。

谭震林啊,他从井冈山那会儿就一直跟着毛主席。看到毛主席称赞粟裕,他就没再多嘴,直接就不再争了,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

粟裕把那篇反思这场战役的文章留了下来,用来提醒自己别再犯错。

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谭震林和粟裕在接下来的战斗里,还是像往常一样,配合得非常默契,就像老战友那样。

1948年,在淮海战役那会儿,粟裕和谭震林都是总前委那个5人小组里的成员。

最后,淮海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长江中下游往北的一大片地方都被解放了,这一下子给解放战争加了把大火力。

毛主席乐呵呵地夸奖说:“你们真厉害,硬是把一锅半生不熟的饭,一点一点给消化掉了。”

在苏联那边的斯大林感慨地说:“六十万人打败了八十万人,这真是不可思议,太神奇了。”

1978年,正好是淮海战役打完三十年,徐州那边的淮海战役纪念馆就打算搞个纪念活动。他们特别请了粟裕大将军来,让他在活动上当众说几句心里话。

粟裕因为身体不好,没能亲自去徐州,所以他让谭震林代他去一趟,为了纪念淮海战役。

谭震林是总前委五人小组的成员,他对以前那场大战记得清清楚楚,所以很高兴地去参加了活动。可一到纪念馆,他发现里面没详细说淮海战役里华野部队的战绩,而且连毛主席都夸在淮海战役里“立了大头功”的粟裕,纪念馆里都没怎么提。这让他当场就生气了。

谭震林觉得,“像这么关键的纪念馆,战史都没记清楚,那真是太不应该了”。

淮海战役纪念馆接纳了谭震林的意见和建议后,立马就动手整改了。

1983年9月30日那天,谭震林因为生病离开了我们。

1984年2月5号那天,粟裕因为生病去世了。

现在,那位伟人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长存。老一辈的革命家们,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总是让人深受触动,难以忘怀。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