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有多乱?自古以来最疯狂的动乱,后来是如何被平定的

金兔历史 2025-04-30 14:47:11

自古以来,好多大动荡都是碰上天灾或者人祸的时候闹起来的。老百姓实在是没法过日子了,才会被逼得揭竿而起。

唐朝最繁盛那会儿,突然间就闹起了一场大乱子,人们管它叫安史之乱。这一闹,中原地区可遭了殃,老百姓苦不堪言。

这场动乱是咋闹起来的?后来又咋平息的呢?

【奸臣当道】

不少人应该都知晓“安史之乱”这事儿,它跟那个“靖康之耻”一样,都是闹得挺大的战乱。

那时候,皇上和妃子们慌忙逃跑,文官武将们拼死抵抗到最后,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因为死了太多人,有说法是那河里的水都给血染红了。

这场动乱的根源,其实就是唐玄宗身边的红人安禄山。

这事儿真挺让人琢磨不透,明明是个受君主宠爱的人,咋就还会跟君主打起仗来了呢?

要搞清这事儿,得从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讲起。话说回来,一切还得从李隆基和杨玉环两人身上找答案。他们俩的故事,那可真是一言难尽。

李隆基刚当上皇帝那会儿,唐朝正乱着呢,外戚掌控大权,朝廷里里外外都是一团糟。他下定决心要好好治理国家,带着一股子拼劲儿,硬是把大唐给带上了巅峰,迎来了最繁荣的时期。

另外,武则天当皇帝那会儿,特别重视农业发展,结果家家户户粮食都够吃,还有剩余呢。

很快,唐朝就进入了它最辉煌的阶段,那会儿叫开元盛世。

这时候的唐朝,经济那是相当繁荣,领土面积也扩到了最大。好多边疆的少数民族,都乖乖听大唐的话,归顺了朝廷。

因为古代时候交通实在太差,就算皇帝本事再大,对边疆的管理也是有心无力,管不到那么远。

唐朝为了把管理做得更好,就在边疆那边搞了个“节度使”的职位。这个节度使呢,就是管边军的头儿,边疆上所有的打仗事情都由他负责。

厉害的边防军队,使得唐朝在当时成为了全球最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外国敌人敢来骚扰。

尽管边境的军队势力强大,可这也使得国内防守变得薄弱,从而悄悄种下了危机的种子。

到了唐玄宗统治的中段,看到四周国家都来朝拜的壮观场面,一直勤勤恳恳治理国家的李隆基也开始飘飘然,有些得意忘形了。

他感觉自己开启了一个新纪元,于是打算接下来要好好“放松放松”。

要找个真正“懂自己”的人来当丞相,这样才能舒心享受,所以李林甫就走进了视野。

李林甫这人吧,虽然没有张九龄那么有才,也比不上裴耀卿那般仁厚,但他很有一套,特别会逗皇帝高兴。

李隆基打算把太子给撤了,张九龄就劝他:“陛下,这事儿您可得好好琢磨琢磨,千万别头脑一热就做了决定。”

后来,李林甫悄悄跟皇帝讲:“这事儿是皇上您自个儿的家务事,甭管外面人咋议论。”

李隆基出去玩了一趟,打算从洛阳返回长安。裴耀卿就跟他说:“眼瞅着就要到秋收的时候了,咱要不等等百姓们忙完地里的活儿再走吧,这样也能避免打扰到他们,还省得花冤枉钱。”

后来,李林甫又私下嘀咕:“不论是洛阳还是长安,哪一处不是皇上的地盘,皇上想回自个儿家,能有啥不对?”

慢慢地,李林甫越来越受重用,那些勇于直言进谏的大臣却都被贬职了。

李林甫心里清楚,自己既没啥真本事也没啥大才能。为了不让权力跑到别人手里,他就把目光投向了同样没啥本事的杨国忠。

要是唐朝由这两个坏透了的宰相掌权,那它会变成啥样呢?

【安史之乱】

李隆基心想,自己现在简直就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皇帝,功绩都能跟秦始皇、汉武帝比肩了。所以,他就把国家大事都扔给了李杨两位宰相,自己呢,就整天跟杨贵妃一起游山逛水,过得那叫一个逍遥快活。

他为了玩得尽兴,跑到民间到处找那些有文化的才子文人,让他们给自己写诗,给自己画画。

就在那会儿,因为是个商人没法去考科举,李白却意外地被特别允许进了皇宫。

起初,李白心想,只要进了宫,他就能大展拳脚,给老百姓带来好处。

进了宫以后,我看到的全是豪华奢侈、贪图享乐的场面,可我呢,整天就只能唱些歌颂皇上功劳的歌儿。

没多久,李白就对朝廷的那套把戏失去了兴趣,索性拍拍屁股走人,离开了皇宫,开始到处游历。

就像李白所顾虑的那样,现在的唐朝表面上看是前所未有的热闹,但实际上里面早就烂透了。

那时候,经济飞速增长,但财富在底层却没分匀。有钱有势的地主大佬们,靠着他们的银子和权力,大肆抢占土地,结果让好多人没了家,到处流浪。

同时呢,杨国忠和李林甫这俩人,为了把自己的位子坐稳,老是想办法排挤那些跟他们不对付的人,这种做法惹得边疆的将领们心里头很是不爽。

那时候,在幽州带着大军,管着好多北方部落的安禄山,心里头起了叛乱的念头。

他花了好几年时间悄悄准备,偷偷积攒了很多粮食和草料。等到冬天大雪把山路都封住的时候,他就从幽州偷偷地溜走了。

那时候是十二月中旬,天气冷得要命,老百姓们已经把一年的粮食都收好了,都躲在家里准备过冬。

并且,已经有好几辈人没经历过打仗这事儿了,更是连战争的影子都没瞧见过。

一开始,他们瞧见黑乎乎的一大片军队往南边开拔,顿时愣在了那儿,没来得及多想。

直到北方的骑兵猛地撞开房门,闪着寒光的刀锋直劈过来,他们这才恍然大悟,战争已经临门一脚!

就连衙门里的公差都没发现敌人打过来了。

当他们为了怎么剥削百姓而吵得不可开交时,安禄山的部队已经悄悄占领了城池的城墙。

就这么着,二十万精兵强将,由北边的铁骑和大唐的步兵一块儿组成,一路往南冲,跟砍瓜切菜似的,把华北平原给荡平了。

他们只用了短短六天,就一路赶到了洛阳城外面。这时候呢,唐玄宗还在那儿欣赏花朵,听着曲子呢。

尽管大臣们连夜向朝廷禀报情况,但李隆基坚信他们是在冤枉安禄山。

李隆基回过神来,赶紧派人去守洛阳,但那时候洛阳早已经被敌人占领了。

安禄山没闲着,他立刻掉头往西跑,目标直指京城长安,打算抢下整个天下,自己当老大。

唐玄宗立刻下令加强潼关的守卫,同时火速召回边疆的军队回京护驾。

潼关那可是长安城最后一道大门,能不能挡住安禄山那二十万精兵强将的进攻呢?

【天下之乱】

潼关就在长安的东面,这个地方特别难打进去但好守住。禁军人数虽然不多,但只要他们死守城门,不轻易出击,肯定能耗到援兵到来。

当大军逼近国境时,朝廷里的那些大臣们还在那儿,光顾着争自己的小便宜,互相挖坑让对方跳。

李隆基被那些坏心眼的大臣给忽悠了,他叫潼关那里的守将出去跟敌人干架,说是要给大唐长长脸,显示下咱们的“厉害”。

一出城门没多久,立马就被十万铁骑给团团围住了。那些平时待在京城里的禁卫军,压根就没上过战场,一见这阵仗,立马吓得四散而逃。

结果就是这样,禁卫军要么战死,要么受伤,要么逃跑,潼关没费多大力气就被攻破了。

李隆基一得知那最新的消息,为了怕城里乱起来,就偷偷藏着掖着,没跟人说。他悄悄让人打包好东西,打算往西边逃跑。

安禄山的军队都已经攻占潼关了,可长安城里那上百万的老百姓,还都蒙在鼓里,躲在家里啥也不知道呢。

大家伙儿瞧见唐玄宗带着一家老小和金银财宝溜出城去,这才恍然大悟,可这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安禄山的大部队一进长安城,就开始对老百姓大抢特抢。本来城里住着好几百万人,结果这么一闹,最后能活下来的,也就那么几万人了。

逃跑到马嵬坡那边的唐玄宗日子也不好过,逃跑的队伍里发生了叛乱。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命,没办法,只能下令把杨贵妃一家全给杀了。

这时候,李隆基已经失去了民心,他往南逃到川蜀地区,威信全无。

太子则是一路北上,有了众多将领的支持,他干脆就坐上了皇位,当上了唐肃宗。

安禄山一路赢个不停,心里琢磨着继续往南打。可到了睢阳这块地儿,他碰到了棘手的事儿。

以往啊,睢阳这地方压根儿不出名,就是个小城罢了。不过这回,它可要因为一个人的关系被历史记住了。

他,睢阳的主心骨张巡,为了保住南方的广阔土地,果断地告诉城里的将领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投降。

面对北方的十几万敌军,他一点都不慌,打仗时脑子转得快,老是能出奇制胜。

睢阳城固若金汤,让那十几万叛军一时间束手无策,根本攻不进去。没办法,他们只好改变策略,不再硬碰硬,而是选择把城围起来,这一围就是整整一年。

结果,睢阳成了一座被孤立的城池,既没盼来任何救援的军队,也收不到一点物资补给。

城里粮食断供了,大家开始找树皮、废纸来充饥,接着鸟啊、虫子、老鼠这些也都成了食物。到最后,实在没东西可吃了,士兵们连身上的牛皮盔甲都拆下来,煮了吃掉。

到最后实在没东西可吃了,张巡干脆就忍痛把自己的妻妾杀了,好让士兵们能填饱肚子。

听说睢阳封城的时候,里头有足足四万多口人,可到最后,就只剩下四百来人了,真是惨得让人心里难受。

但张巡的顽强抵抗,确实让叛军往南推进的速度慢了下来,给其他地方坚守的唐军争取到了宝贵的增援时机。

另外,唐朝的那些将领,像郭子仪这样的,也开始拼命反打,不仅拿回了洛阳和长安,还率军往北边去了。

可惜啊,朝廷的老毛病拖得太久了。后来那几年,跟叛军在河北那块地方打了好几仗,你来我往,谁也没占到大便宜。

不过,由于叛军内部争斗不休,那场拖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在唐代宗当上皇帝后,总算是告一段落了。

安史之乱让唐朝皇室吃了大亏,这场打了八年的仗,逼得好多难民往南跑,中原地区再也不是以前那个样子了。

长安这座城市,曾经是十三朝的首都,但自从安史之乱发生后,就一落千丈,再也没有了作为帝都的那种气势。

人们常说,骄傲会让人吃亏,谦虚才能带来好处。要是唐玄宗当时能懂这个理儿,也不至于最后混得那么惨。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