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某书上看到一个帖子。
她说小姑子订婚,男方家给了8.8万的彩礼,直接打到小姑子卡里。
为了表达对女儿婚姻的祝福,公婆给了10万的陪嫁。她知道后,跟公婆大吵一架,觉得公婆不讲道理。
小姑子都是要嫁出去的人了,为什么还要给10万的陪嫁。俗话说的好,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彩礼都给小姑子了,为什么还要给陪嫁。
公婆给她说,他们是嫁女儿,不是卖女儿,女儿也是他们的孩子,为什么不能给。
给儿子买车买房给彩礼,就给女儿10万陪嫁就不行吗?而且这是他们的钱,想给谁就给谁,轮不到儿媳管。
但她觉得家产都应该是她老公的,现在给小姑子10万,就等于少给他们10万,于是,心里很不平衡。
她希望网友们给她出招,怎么才能不让公婆给小姑子陪嫁。
评论区也精彩的很,可以粗略的分为两类:
一类是支持这位嫂子的,觉得公婆不应该给女儿10万陪嫁。理由是公婆需要儿子和儿媳养老,既然如此,就不应该给女儿陪嫁。
一类是支持小姑子的,10万的陪嫁相比于哥哥买车买房的钱并不算多,也是父母给女儿在婆家的底气。
而且是父母给女儿的,跟嫂子有什么关系?
看完这个帖子和评论后,我只想到了8个字: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这位嫂子在经历性别歧视、家庭压迫或社会不公后,不仅没有反抗这种压迫,反而转身成为新的压迫者,甚至成为“男尊女卑”的维护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1、从受害者变成既得利益者
许多女性在年轻时遭受不公平待遇,比如当女儿时被教育:
“女孩吃什么肉,给你哥哥/弟弟吃。”
“女孩子不会做饭做家务,嫁到婆家会被嫌弃!”
“女孩子上什么学,读书读多了性子就野了。”
她们不是被当成女儿养大的,而是别人家的“儿媳”养大的。
小时候她们不知道这是不对的,长大后知道不对时,已经失去了反抗的勇气。
比如大象会被一根小小的铁链束缚。这时因为小象从小会被拴一根铁链,它们当时力气小,伤痕累累也无法摆脱铁链。
长大后,力气大了,铁链一挣就会断,但刻在内心的恐惧和习惯使它不敢再去挣脱。
所以从受压迫的受害者,变成和丈夫站在一起的既得利者后,她们的想法可能就变成:
“我吃了苦才得到今天的地位,你也得吃同样的苦。”
“我没有父母给的陪嫁,你休想也有!”
这是一种心理补偿机制,她们需要通过让别人经历同样的痛苦,来证明自己当年的忍耐是“值得的”。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我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凭什么你现在就能轻松?”
2、内化的性别歧视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孩要什么陪嫁,给几床被子得了”
长期生活在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可能会内化性别歧视,即:她们潜意识里接受了“女性低人一等”的观念;甚至主动维护这种观念,因为这是她们熟悉的生存法则。
比如:
母亲要求女儿多做家务,理由是“女人就该勤快点,不然嫁不出去”;
婆婆要求儿媳生儿子,因为“没儿子就是绝后”;
年长女性劝年轻女性“别太要强,男人不喜欢”。
她们不是不知道压迫的存在,而是认为“这就是女人的命”,甚至觉得反抗是“不懂事”。
3、弱者掌控后欺负更弱者
许多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比如:
经济不独立,依赖丈夫或婆家;
职场受排挤,晋升困难;
长期被忽视,缺乏话语权。
当她们无法反抗真正的压迫者(比如丈夫、上司、社会制度),就会把怨气发泄在更弱者身上,比如:
婆婆欺负儿媳;
母亲控制女儿;
女领导压榨女下属。
这是一种“踢猫效应”(情绪向下传递),因为她们唯一能掌控的“权力”,就是比她们更弱势的人。
同样的,嫂子不敢反抗真正的压迫者,只敢把怨气发在小姑子身上。从另一个层面讲,小姑子的处境,又比她好多少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