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主席
1950年9月29日夜,一天后便是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庆典,毛主席看着周总理送来关于朝鲜战况的报告,眉头紧锁,思绪万千。
三个月前的6月25日凌晨,在苏联的同意下,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发动了对韩国的突然进攻,三天时间,韩国治下的汉城便失守。
顷刻间,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东北亚的半岛上。
此时,经历了多年战争的中国百废待兴,全国正按照毛主席和中央关于恢复国民经济的方针,有条不紊地工作着。
朝鲜战争的爆发,给泥泞中站起来的新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谁也不希望在这样的事情发生,因为我们太期望休养生息。
一道难题硬生生地摆在了毛主席、中央,乃至全中国人民的面前。
面对朝鲜半岛的事态,美国佬反应迅速,作为“机会主义者”的代表,送到嘴边的机会怎能放过,只是美国佬的反应不仅针对朝鲜,还有中国。
美国佬先是让驻扎日本的远东空军协助南朝鲜作战,接着让第七舰队驶入台湾省的基隆、高雄两个港口,像一只蟑螂一样在台湾海峡爬来爬去,恶心人。
就在美国佬“绑架”联合国,纠集15个国家组成“联合国军”,并任命麦克阿瑟作为“联合国军”总司令时,毛主席也进行了部署,将驻守河南等地的38军、39军、40军,驻守东北的42军,炮兵1师、2师、8师,组成二十五万五千人的东北边防军,调往安东和辑安、本溪。
加上后来补充上的50军,新中国将五个军、3个炮兵师摆在鸭绿江边待命。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后来的态势也证明了毛主席的深谋远虑,如果没有事先部署,等到美国佬打过三八线再出兵,就晚了。
对于中国到底出兵与否,毛主席心中其实有一个“底”,这个“底”便是美军越过三八线。
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北纬38度的军事分界线——三八线,便成了美苏受降分界线,北部为苏联受降区,南部为美国佬的受降区。
为什么我们的底线是美军越过三八线呢?
美军七万多人在仁川港登陆,并配合韩国重新夺回汉城,切断朝鲜人民军退路后,便公开表示要进军三八线以北,而此时三八线以北的朝鲜人民军并无防守队伍,平壤岌岌可危,中朝边境也备受威胁。
新中国多次在对外声明和警告中,都讲得很清楚,只要美军越过三八线,我们就不能坐视不顾,我们就要管。
如果只是韩国越过三八线向北进攻,这仍然属于朝鲜半岛的内部矛盾,中国就不会出兵参战,而美军一旦跨过三八线,性质就变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已经形成,对中国边境的威胁也正式形成。

三八线
当美军派出B-29重型轰炸机在安东、辑安频繁轰炸,后来还派飞机袭扰青岛、烟台等地,这种为非作歹的行径,无疑加速了中国人挺身而出的决心。
这个时候,无论从政治上,还是道义上讲,中国都师出有名,在世界上更站得住脚。
10月1日深夜,朝鲜请求中国出兵的电报交到毛主席的手中,虽然很难,但他知道是做决定的时候了。
10月2日,中南海颐年堂,毛主席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议题便是朝鲜半岛局势和中国出兵的问题。
在毛主席看来,此时出兵朝鲜,已到了十万火急的时候。对于挂帅的人选,他也在深思熟虑后有了定论。
林彪领兵抗美援朝是最优选。
首先,东北边防军主力都是四野的人,林彪本人全程参与这支部队的组建工作,由他来指挥顺理成章;其次,林彪的军事才能毋容置疑,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都曾取得耀眼的战绩;第三,林彪有长期在寒冷地区作战的经验,如今朝鲜战场冬季酷寒,由他出征最为合适;最后一点,林彪和朝鲜人民军官兵很熟悉,朝鲜战争爆发前,有5万朝鲜族官兵在林彪麾下建功。

毛主席和林彪
然而,让毛主席犯难的是心中最佳挂帅人选托病推迟,对于是不是真的因病,毛主席心里明镜似的。
自从四平攻坚战,林彪对于领兵打仗愈加谨慎,甚至产生了执念:只打有把握的仗,没有十足把握,没有太大胜算的仗都是拒绝的。
林彪拒不入朝,却向毛主席推荐了正在西安的彭德怀,于是便有了周总理飞到西安,请彭德怀回京参加10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事实上就在10月2日会议前,毛主席已经针对斯大林要求中国出兵起草了回电,斯大林来电要求中国派出至少五六个师赴三八线,配合朝鲜组织保卫三八线以北地区战斗。
毛主席起草的电文主要内容:
一、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
二、我们认为既然决定出动中国军队到朝鲜和美国人作战,第一,就要能解决问题,即要准备在朝鲜境内歼灭和驱逐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侵略军;第二,既然中国军队在朝鲜境内和美国军队打起来(虽然我们用的是志愿军名义),就要准备美国宣布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就要准备美国至少可能使用其空军轰炸中国许多大城市及工业基地,使用其海军攻击沿海地带。 三、这两个问题中,首先的问题是中国的军队能否在朝鲜境内歼灭美国军队,有效地解决朝鲜问题。只要我军能在朝境内歼灭美国军队,主要地是歼灭其第八军(美国的一个有战斗力的老军),则第二个问题(美国和中国宣战)的严重性虽然依然存在,但是,那时的形势就变为于革命阵线和中国都是有利的了。这就是说,朝鲜问题既以战胜美军的结果而在事实上结束了(在形式上可能还未结束,美国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承认朝鲜的胜利),那末,即使美国已和中国公开作战,这个战争也就可能规模不会很大,时间不会很长了。我们认为最不利的情况是中国军队在朝鲜境内不能大量歼灭美国军队,两军相持成为僵局,而美国又已和中国公开进入战争状态,使中国现在已经开始的经济建设计划归于破坏,并引起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一部分人民对我们不满(他们很怕战争)。 四、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决定将预先调至南满洲的十二个师(五六个不够)于十月十五日开始出动,位于北朝鲜的适当地区(不一定到三八线),一面和敢于进攻三八线以北的敌人作战,第一个时期只打防御战,歼灭小股敌人,弄清各方面情况;一面等候苏联武器到达,并将我军装备起来,然后配合朝鲜同志举行反攻,歼灭美国侵略军。 五、根据我们所知的材料,美国一个军(两个步兵师及一个机械化师)包括坦克炮及高射炮在内,共有七公分至二十四公分口径的各种炮一千五百门,而我们的一个军(三个师)只有这样的炮三十六门。敌有制空权,而我们开始训练的一批空军要到一九五一年二月才有三百多架飞机可以用于作战。因此,我军目前尚无一次歼灭一个美国军的把握。而既已决定和美国人作战,就应准备当着美国统帅部在一个战役作战的战场上集中它的一个军和我军作战的时候,我军能够有四倍于敌人的兵力(即用我们的四个军对付敌人的一个军)和一倍半至两倍于敌人的火力(即用二千二百门至三千门七公分口径以上的各种炮对付敌人同样口径的一千五百门炮),而有把握地干净地彻底地歼灭敌人的一个军。 六、除上述十二个师外,我们还正在从长江以南及陕甘区域调动二十四个师位于陇海、津浦、北宁诸线,作为援助朝鲜的第二批及第三批兵力,预计在明年的春季及夏季,按照当时的情况逐步使用上去。
这封电文将中国出兵支援朝鲜的必要性以及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进行了分析,不仅说清楚了中国出兵作战的战略部署、方法、部队调动情况,还想苏联提出了支援需求。

毛主席
从电文内容不难看出,毛主席对出兵朝鲜的问题已经考虑得很全面、很周到,也很慎重。
然而,10月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并没有讨论出个所以然,多数人并不赞成出兵。
其实站在不出兵的立场上,也不无道理,东南边的台湾,西南边的西藏,国内的匪气,人民休养生息的迫切需要。毕竟打仗不是儿戏,打仗除了战场上的将士用命,打得还有后勤、资源保障等等。
可仔细一想,新中国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与美国佬有关系,对于美国确实需要毛主席说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正因为多数人不赞成,原本拟定好的电文并没有发出,取而代之的是:
关于这个问题(出兵朝鲜)还没有做出最后决定,我们将举行一次中央会议,中央各部门的主要同志都将出席。
拥有长远战略眼光的毛主席,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他明白美军跨过三八线,无论从哪个方面,中国都不得不出兵了,也只有出兵才是正确的选择。
10月4日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人员很齐,除了出席会议的还有罗荣桓、林彪、邓小平、聂荣臻等列席会议,这次会议讨论激烈,但多数人还是不赞成出兵或者对出兵存在种种疑虑。
毛主席在会上让大家把出兵不利的情况统统说了出来,从经济十分困难,亟待恢复到土匪、特务没有肃清,再到武器装备严重落后,军队出现厌战情绪等等。
会上毛主席烟不离手,一支接着一支,直到彭德怀赶到会场。

彭德怀
大家说完后,毛主席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样说,心里也难过。”
唇亡齿寒,大道至简。
虽然会议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但是彭德怀的出现让毛主席心中增添了几分信心。
于是,在10月5日政治局扩大会议前,毛主席和彭德怀在中南海毛主席办公室的倾心交谈,毛主席知道彭德怀的态度很重要,当彭德怀表明拥护毛主席的决策时,毛主席紧缩了几天的眉头终于稍有舒缓。
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彭德怀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出兵朝鲜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纪念。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
最终彭德怀在危难之时,临危受命,领下了挂帅出兵朝鲜的重担。
从10月2日到5日,三次会议,毛主席尽管有自己的主张,但他还是充分发扬民主,让大家各抒己见,让大家把出兵不利和困难的情况讲出来,然后再说服。
有一些人,认为毛主席好战,喜欢斗争,可美军都打到我们的国境上来了,轰炸机已经轰炸我们的国土、同胞已经居无定所了,我们不打怎么办呢?
对于打不打,出不出兵,毛主席在做这个艰难的决定时,聂荣臻是看得真切的,他说:“毛主席对这件事确实思之再三,煞费心血的。”

聂荣臻
所以也才有了10月2日拟定好的电文,并没有发出的情况。
后来,朝鲜最高领导人在1970年到中国访问时,毛主席也提起此事,并说道:
“我们虽然摆了五个军在鸭绿江边,可是我们政治局总是定不了,这么一翻,那么一翻,这么一翻,那么一翻,嗯!最后还是决定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出兵援朝的决策是多么艰难!
文/轩羲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