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篇文章中,我主要是从规模(包含适度)农业的行业特点,强调了这一行业的特殊性,我认为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从事规模农业。在文章发出后,有些朋友说大家都不搞农业那我们吃什么?这显然是没有看我整个系列的文章。我在农业的坑的首篇文章(农业的坑(序):坑里与坑外)中是介绍过本话题主要的对象,即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的进入规模(含适度)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是一种态度与方法。
如果说前一篇文章中,我认为有些人并不适合于去进入规模化的农业。而反过来说,当已经觉得农业适合自己或想去为了农业的情怀,或者看好农业产业而想进去时,我认为除了心理、情感、技术、土地等等这些因素外,我认为还需要关注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即一个人的年龄以及年龄背后所包含的意义,简言之,有一段年龄段在当下的时代下,可能并不太适合从事农业,特别是种植业,本文主要讨论这个问题,以及这个问题背后的人和现象,即家庭支持的重要性。

农业中的种植业,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其生产要素之一的土地,具有不可移动性,同时中国农业土地的大部分都位于农村,而农村往往代表着在生活设施等配套设施上的相对落后。因此当从事农业的土地远离城市的时候,就意味着生活所需要的配套设施,原则上只能在农村获取,当你需要城市来配套生活的时候,这种不便性就会相对的被放大。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当下或未来的时代背景下,从事农业的核心是为了赚钱,目的自然是为了家庭生活的更好。这里的生活更好可以理解为在物质上的更为富足,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们有更好的发展机会等等。然而其中对于中国人来说,家庭最为核心的一定是孩子的成长与教育,许多农村的朋友之所以进城,大部分就是为了孩子能够在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农村向中心镇集聚,中心镇向县城,县城的向市区,而市区的往往会向省会城市转移,其中最大的动力就是孩子的教育。

对于当下的中国人来说,有条件为孩子寻找一个好的教育,那么一定是会全力的举家迁移。这对于当下的中国乡村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具有普遍性。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当孩子进入读书的时候,照顾孩子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家庭核心的任务。对于大多数的年轻的父母来说,进城打工,并且能够照顾到孩子非常重要。
而对于农业来说,因为生产所在地在农村,而农村往往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特别是一些土地多但人少的农村,学校已经被拆掉了,合并到乡镇或很远的地方,使得年轻人即使能够在农村从事农业,但真到了孩子上学的时候,上学这样的现实问题就不得不面对。

从农业从业人员的现状也可以看到,真正年轻人从事一产的非常少,有的也是因为父辈做的比较好而接班的,所谓的农二代,而大多数愿意来接班的农业区位主要在城市的周边。同样我们也能够看到,在城市周边年轻人选择与农相关的人会多一些,而在乡村,即使是年轻人会来,也多是选择从事农业的二三产业,因为这些产业具有轻资产的性质,哪天不想做了,拍一拍衣袖就可以离开,这是与种植业形成了鲜明的区别。
总之,当一个人想进入规模种植业,特别是如水果这样具有高风险又需要时间累积的行业时,我认为一定要看一看自己的年龄以及生活的阶段,是否适应农业产业的要求。即你是否已经不用为了孩子而必须住在某个地方。同样从家庭的角度来说,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本身就是一个家庭乃包括父母等一个家族共同的事情,在农业需要与土地长期相连的过程中,如果一个家庭或家族已经完成了最为重要的下一代的教育任务,孩子已经去读大学,那么,在相对来说较长的时间里,这个家庭就可以很好的全身心的去经营好农场,换言之,农业的决策者能够获得来自家庭的全力支持,这样的人和环境,是农业成功的最基础要素。

我认为,如果年龄阶段不对,进入规模化农业在某种情况下会引发一系列矛盾。比如劳动力因素的影响,家庭资金投入方面的分散,如农业投入与教育投育(买房)之间的矛盾等等,以及前期农业收入不确定或亏本对家庭所造成的影响等等,原则上都会对农业项目造成负面影响。这里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本文主要针对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的模式来说的。
因此,从避坑的角度来说,我认为一个想要去从事农业(规模种植业)的人来说,还是需要认真的考察一下自己的年龄与家庭的阶段。而我认为,进入农业最好的年龄阶段应该是孩子完成基础教育后,就如同城市里的人要体验园艺生活,我认为最好的年龄阶段应该是退休后的前十年一样。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实在喜欢农业,那么也不建议自己当老板进入种植业,而可以通过去农场打工的方式,积累经验与资本。

对于偏远乡村的年轻人来说,甚至可以考虑到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周边去务农,如在上海或浙江城市周边包地种菜,孩子在所在地上学。在当下发达地区100%让外来务工孩子进入当地公办学校的情况下,也是一条在我看来具有良好可行性的路径。哪怕是在当地农场做夫妻工,也有着生活低成本与高积蓄率的优势,通过几年的农场的实践,为未来孩子长大后回家创办农场提供宝贵的经验与经历。
农业是一个需要长时间积累的行业,对于一个真正想去从事农业的人来说,原则上是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规划,从这个角度来看,在该读书的时候读书,在该成家的时候成家,该为孩子的时候为孩子,选择一个适合的年龄再进入农业,是避免一些问题与矛盾最为有效的办法。
“天时、地利、人和”是中国人讲究事业有成的三要素。选择一个人最适合的时机去做农业,可以理解为“人和”因素中最核心的内容。
感谢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