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城市还是乡村,有人的地方就有老鼠。在各种隐蔽的角落,它们不仅破坏物品,还携带传播病原体和寄生虫,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极大威胁。而最近,多国科学家合作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等环境的变化,在一些城市里,老鼠的数量越来越多,正成为一个未知的生态变量。
靠人吃饭比如,在研究所涉及的16个城市中,美国首都华盛顿、旧金山、纽约市、加拿大多伦多、荷兰阿姆斯特丹等11个城市,老鼠的数量都呈显著增长的态势,占比约70%。相比之下,只有3个城市的老鼠数量似乎在减少,包括美国南部的港口城市新奥尔良、中东部的路易斯维尔,以及日本东京。
不过,受可用数据的限制,这些分析并不足以囊括全球的情况,但管中窥豹,为人们了解当前全球老鼠数量的变化提供了一定的线索。相关研究2025年1月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根据目前对有限数据的深入分析,老鼠增多背后的原因可能很复杂,既包括自然层面的气候变暖,也包括社会层面的城市化进程,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

老鼠喜欢在垃圾袋周围活动,以便寻找食物。视觉中国|图
而人的因素相对更容易感知。因为人们在城市中经常见到的老鼠,本身就是依靠人类活着的。它们栖身于人类建造的设施中,吃着餐厨垃圾,甚至人们存储的食物。也正凭借这样的共生能力,它们成功地使自己的栖息地遍布全球,分布于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洲。但人类活动的变化,同样也会影响老鼠的生存状态。
早在2021年,美国、日本等多个机构的科学家合作开展的一项研究就发现,人们在新冠疫情初期活动的改变,就很明显地影响了老鼠的活动。研究人员分析了纽约市与老鼠有关的公共服务热线情况,发现在社交限制期间,以及之前的六年时间里,老鼠有关的投诉和求助,一直与提供餐饮服务的场所,有一种空间上的关联。但随着社交隔离政策的实施,餐馆的关门,相关求助电话的数量下降了近30%。与此同时,一些害虫管理公司也表示,有相当多的求助电话来自新客户。
“在停业餐馆附近的社区,求助电话数量的增加最为明显,”参与这项研究的迈克尔·帕森斯(Michael H Parsons),当时在纽约福特汉姆大学生物科学系开展研究工作,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与老鼠有关的求助电话,在大流行刚开始的时候总体上是下降的,但新增的一些求助电话集中在餐馆附近,“老鼠从餐馆离开后到了附近的人家里。在社交限制期间,附近的家庭生产了更多的食物,这导致老鼠进行了短距离的迁徙。”
迈克尔·帕森斯主要研究城市生态问题,对老鼠开展过不少专门的研究。在他看来,老鼠的活动也是在追着资源跑,所以在大流行后期社交限制解除后,反映老鼠问题的求助电话数量,从初期的下降转为了上升,甚至比之前还要多。相比早已存在的老鼠,人们通常更可能反映新发现的老鼠问题。而他们发表在《城市生态学杂志》(Journal of Urban Ecology)的这项研究,通过对纽约市公共服务热线中有关老鼠问题求助电话的分析,不仅间接追踪了老鼠的动态,也为人们居家防鼠提了一个醒,那就是要努力藏好自己的食物。
靠天保暖最新对全球16个城市老鼠数量变化趋势的研究,其实采取了类似的方式,通过广泛收集可用的公共投诉数据,研究人员尝试在更长的时间周期和更多样的城市空间中,去分析老鼠数量的变化,同时也发现了更多背后的驱动因素。比如,城市化和人口密度,可能都在老鼠数量增长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研究中,人口密度更大的地方,老鼠数量的增幅也更大。
这可能正是因为,一个城市人口的增加,往往也会给老鼠提供更多的食物资源,并且,城市化的过程中,通常还伴随着基础设施的丰富,这些同时能给老鼠提供更多栖身之所,让城市更适宜老鼠繁殖。而与这些人类活动直接相关的因素比,温度的升高对一个城市老鼠数量的增长影响更大。
对于老鼠这样的小型哺乳动物而言,天气太冷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的变化,从而极大限制其活动。最新研究的数据也表明,温度升高幅度更大的城市,目击老鼠的情况也会增长得更多。有超过40%的趋势变化都与平均温度升高有关。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叠加城市化中加剧的热岛效应,温度升高的情况相当普遍。这也意味着,虽然全球城市大都缺乏针对老鼠的监测数据,但老鼠越来越多的现象,很可能正在更多城市的暗地里出现,只是具体的变化幅度存在差异。
最新研究虽然只分析了十几个城市,但已发现,不同城市老鼠数量的变化幅度差别很大。比如,老鼠数量增长最严重的华盛顿,其增长态势是波士顿的三倍、芝加哥的两倍多、纽约的1.5倍。不过,由于最新研究方法上的局限,并非每个人都会电话投诉鼠患,这些报告的估计很可能是保守的,并且准确性上仍有待提升。迈克尔·帕森斯也认为,不论是针对纽约市疫情前期老鼠数量变化的研究,还是面向全球十几个城市的长期分析,这种依靠公共服务热线的方法,都是有缺陷的,但在目前缺乏老鼠数据的情况下,它或许可以帮助粗略地估计老鼠新增的规模。
毕竟,老鼠总是躲在暗处,又是夜间活跃,加上数量繁多,要想严格监测其数量的变化,并长期坚持,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缺乏长期监测数据,不仅会影响人们评估鼠患管控措施的效果,也极大地限制了科学家深入研究城市老鼠有关的生态问题。比如,最新研究发现,如果一个城市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绿地面积变少,那么老鼠数量的增长就更多。但老鼠本身有挖洞的习性,绿地面积减少按道理应属于不利因素,为何反而催生了老鼠数量的增长,这些疑问和争议都有待更多的监测数据和研究才好解答。
吃住平衡而根据目前的认识,这个矛盾现象背后,可能关联着“吃”和“住”如何平衡的问题。绿地和植被,虽然可以给老鼠提供一个自然的栖息地,也方便为它们安全转移打掩护,但绿地多了,可以吃的食物垃圾就少了。相反,如果失去了绿地,但住进人类的住宅,甚至餐馆,哪怕各种垃圾堆,离食物都会更近。尤其是餐馆的垃圾桶,堪比老鼠的长期食堂。
这些人类建造的设施,可能反而为老鼠提供了更宜居的生活环境。从这个吃住平衡的角度看,每个城市其实为老鼠提供了不一样的吃住条件。而绿地的减少也降低了城市隔绝热量的效果,使热岛效应加剧,城市温度更高,因而也有助于老鼠的繁殖。不过,从城市生态的角度看,与人同住的老鼠,其数量增加之后的生态影响,仍是一个复杂的未知数。
因为,以老鼠为食的猛禽等,几乎不可能出现在城市里,可能会捕食老鼠的城市流浪猫,不仅数量有限,还可能成为老鼠药的潜在受害者,最终,主要的生态责任还是落在了人身上。而且,城市化从全球范围看,仍在进行中,控制全球变暖的行动也面临种种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论是控制老鼠的数量,还是治理其生态问题,都任重道远。对单个城市来说,很可能也面临着自身独特的问题。
“我觉得气候比较冷的城市,将来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因为老鼠在更温暖的气候中可能更活跃,也更有利于繁殖。而在本身就比较温暖的气候中,如果温度再升高,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迈克尔·帕森斯向南方周末记者强调,目前关于老鼠数量的初步研究,虽然解释力很有限,但为我们更深入研究城市健康问题开了一个头。至于防控鼠患,最好的方式还是要注意社会层面的卫生问题。
完全消除老鼠是不太可能的,综合施策,遏制其数量的增长,或许是更可行的应对之道。比如,管好食物垃圾,及时密封和转运,避免其沦为供养老鼠的大餐。同时,从设计和维护方面,做好建筑物防鼠的工作,以免老鼠在各类设施中轻易安家。总之,全社会加强对老鼠管控的意识,并且打破老鼠的吃住平衡,让城市环境对老鼠不那么宜居,都有助于控制其数量,同时减少人们身心健康受损的风险。
南方周末记者 王江涛
责编 朱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