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燕侠(1928-2025),天津,京剧演员
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的开蒙颇为传奇。她1928年出生于天津,从小跟着做武生的父亲跑码头。家里贫困,没钱供她读书,父亲就训练她唱戏,老派而严厉。辗转杭州、上海、武汉,13岁那年,赵燕侠一家搬到了北平菜市口附近的西砖胡同。父亲每天下午去珠市口开明戏院演出,途经虎坊桥,总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坐在炉子旁卖烤红薯。见的次数多了,赵燕侠便发现老者会唱戏,一板一眼,颇有神韵。有一天,赵燕侠问老者能否跟他学戏,老者说自己唱了一辈子戏,最后要以卖红薯为生,你还要学这一行?赵燕侠后来才知道,这位大隐隐于市的名伶便是诸茹香。诸茹香早年跟随谭鑫培,后来在大戏里唱二旦,是余叔岩、孟小冬、梅兰芳身边重要的配角。赵燕侠决意专攻旦角,向诸茹香拜了师。
1940年代初,赵燕侠在中和戏院正式挂上了头牌,主演《十三妹》《大英杰烈》《大翠屏山》《红娘》等剧目,一时间风生水起。她说,“演戏一定要认真,不能胡演,要对得起观众,我这辈子最大的收获是有观众。”
1947年,赵燕侠组建民营剧团燕鸣社,1960年并入国营的北京京剧团,她担任副团长。1966年,因被点名为“戏霸”“黑帮”,赵燕侠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整整四年,她无法吊嗓子、练功。1970年,赵燕侠曾经主演的《沙家浜》要被拍成京剧电影,她才被放出牛棚。然而,她不是主角,只能当艺术指导,通过男主演谭元寿向演员说戏。
再次登台已经是1977年的事了。她参与排演了“文革”后的第一出新编历史剧《闯王旗》。1981年,她在京剧界带头进行文艺体制改革,打破“大锅饭”,带领改革实验团到全国五十多个城市演出。
1996年,赵燕侠告别了舞台。晚年,她成了一个幽默风趣的老太太,上访谈节目一句一个包袱。她说退休后去逛农贸市场,见到一个标价20块的东西,刚要拿起来看,小贩就不屑地提醒:“老太太,这可20啊!”后来经过二次传播,这句话成了网络上的一个梗。
赵燕侠说她不太想念舞台,但女儿张雏燕却说戏曲流淌在母亲的血液里。生病时住院住糊涂了,赵燕侠时不时蹦出一句“明天有演出,我得背词”。女儿说咱不演出了,退休了。她不信,问女儿自己是不是犯了错,领导不让唱了。
2025年3月19日,赵燕侠在北京去世,享年97岁。她是唯一一个在旦角行当开宗立派的女性。别人问她:“看您的戏,怎么和其他老师不一样?”赵燕侠答:“因为我是赵燕侠啊!”
南方人物周刊特约撰稿 吉普赛
责编 杨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