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社会,关于读书的言论,漫天都是。
有人认为,读书没有用,文凭就如一张废纸。
有人认为,不读书,孩子会学坏。
有人认为,谁都不想拼命读书,只是求职的门槛太高,没办法。
其实,关于“为什么读书”,古人也在探索。
在《三字经》中,有很多名人读书的古训、典故,通俗易懂,也给我们启发。
把古人的做法,和今天的社会综合起来,心中就有了答案。
01
读书,为了自律生活。
第一句古训:“头悬梁”。
解读:有一个叫孙敬的汉朝人。他读书的时候,会随时写笔记。
到了夜里,瞌睡来了,耽误了他读书、写笔记的时间,就非常烦恼。
一天,他忽然抬头,就发现了一个避免瞌睡的好方法:把头发绑起来,绳子挂在房屋的横梁上。
如果瞌睡,低头,就扯到了头发,马上精神抖擞。
他还带着母亲,到洛阳城里求学。每天把时间安排合理,母亲不挨饿,自己不缺课。
日积月累的学习,他成为了一个大儒。周围几百里的人,都来请教。
《太平御览》中给他点赞:“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
也就是说,通过读书,一个人可以严格地自律,时间是不会浪费的。
有句名言:“最大的距离,就是从说,到做。”
很多人,说起事情,一套一套,计划非常完美,但是做不到,从而变成了夸夸其谈。
如果一个人坚持“今日事,今日毕”,就算熬夜,也不拖拉到明天,那么他肯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能每天都进步。
一件事开始不难,想到不难,持之以恒就难。能够每天读书的人,就一切都不难。
我们看看那些终身读书的人,他们可以一次次超越自己,在同龄人之中,混得很不一般。
02
读书,为了几两碎银。
第二句古训:“锥刺股”。
解读:战国时,有一个叫苏秦的人,他在鬼谷子门下读书。
学成之后,他拿着父母凑的路费,去秦国求职。秦王认为,他还羽翼未丰,就不用。
他沮丧里离开秦国。回家的路上,花掉了盘缠,如乞丐一样回到家。
父母都对他唉声叹气,妻子都鄙视他。
苏秦没有放弃,而是拿出鬼谷子给的《阴符》,反复诵读。在自己疲惫的时候,用锥子刺大腿,提振精神。
接下来,他带着自己的外交策略,去了赵国、燕国等,并且成为了佩戴六国相印的人。
他做了相国,衣锦还乡,整个家庭都富有了。他的几个弟弟,也跟着他混,成为了外交家。
很多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不对,充满了铜臭味。”
其实,人这一生,是无法离开金钱,还活得逍遥自在的。
读书的多少,和赚钱有很大的关联。不读书的人,也有发财的可能,但是概率不那么高。
读书多,可以求职顺利,也可以成为科学家,数学家等。不管是哪一个“家”,都可以带来丰厚的收入。
也许你会到,一大群送外卖的人之中,有很多本科生。就觉得,读书没有用,赚不到钱。事实不是如此,那些本科生,保留了去大公司,考公考研的机会,他们赚钱的方法,比一般的外卖员更多。
在自媒体时代,很多人靠写书谋生。做视频的文案,也可以赚钱。这把书本变成钱的方法,就更加丰富了。
在科学领域,你有了发明,还有专利。这一变卖,金钱就来了。
我们不推崇“金钱欲”,但是我们一定不能活在真空里。多读书,学到技能,拿到文凭,去好好赚钱。
轻轻松松赚几两碎银,比卖苦力好多了。这样简单的道理,别知道太晚。
03
读书,为了搞好家庭。
第三句古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激。”
解读:北宋时,有一个富家公子苏洵。从小就游山玩水,不操持家务。
到了结婚之后,妻子对他常常摇头,认定是“不学无术”。
苏洵一咬牙,就努力读书。然后他的两个儿子,也跟着读书。
儿子苏轼、苏辙,考取了进士,走进官场。
父子三个人,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几百年里的大喜事。
一个家庭,如果没有书,那就如同没有窗户一样。想一想,没窗户的家,你能不担心吗?不害怕吗?
父母读书,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儿女,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儿女读书,是为了传承家业,让家庭在新时代中,再次发光。
一个家庭读书的氛围越浓,那么大家学坏的概率越低。也总有一代人,会一朝成名天下知。
苏轼对家庭的成功,做了一句总结:“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
因为读书,家里什么都有了。再多的苦难,也熬过去了。也因为读书,结交了一批朋友,改善了地方条件,管好了一日三餐。这岂不美好?
多读书,菜谱、曲谱、木工、非遗文化......都懂得一些,都在关键时候,用得上,家庭生活节节高。
04
接着,再讨论一个问题:怎么读书才有用?
简单来说:口到,手到,心到,眼到。
眼睛看书,心中思考,手里抄写,大声读出来。
往深度来说:学以致用,诸事可成。
根据现实生活需求,去精准地找书来看,很快就会改变生活状况,家庭经济会变好;人的梦想,也会成功。
如果你发现读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也不要放弃,这说明你读书不够多,不够深。
书一页一页翻开,慢慢薄。
人一天一天成长,慢慢厚。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