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北方厨房》,蒋韵写的与吃食有关的好多人和事。
蒋韵是北方人,小时跟着奶奶在河南,大些了接回到太原自己家里。
山西人以面食为主,蒋韵虽不擅长,但也记录了当地朴素的面食吃法。
“一碗面,红面擦尖或者白面拨鱼,就是一勺用油和花椒烹出的醋调和,和一大碗炒酸菜一拌,就是一餐午饭。”
“待客的那碗面条,则要准备四种浇头:一样西红柿鸡蛋卤,一样小炒肉,一样肉炸酱,还有一种或是白菜或是茄子丁的素卤。”

2.路上,女儿说,我们去吃兰州拉面吧,去吃面小白吧,去吃和府捞面吧。
问题是,人家也过年放假回家了。
烧了半锅水,撒点盐,微微开,翻出老太太压的面条,扔进去,筷子划散。
懒得动刀,葱和香菜剪碎,抓一小把虾米打碎,加酱油、耗油,点三滴藤椒油,开水冲半碗。
面条捞进去,加几块中午吃剩的排骨肉。
女儿坐下,抄起一筷子,尝了一口,哇!好好吃!比外面的好吃多了!
3.不爱在外面吃,也是因为现在的小食店几乎都成了速食店。
调料横行的年代。麻辣烫、拉面店、汤面馆、米线米粉具是冲煮调料包制汤,与吃方便面无甚区别。
海底捞猪肚鸡汤底事件,让我第一次回味到了连锁餐厅的调料包味。
有心去搜,会有“万能调料包”、“米线粉店调料包”、“汤粉汤面调料包”、“早餐店专用调料”、“鸡汤骨汤浓缩汤膏”、“某小吃配方大全”…
以前在外地吃饭,尤其是在陌生的地方,一般会选连锁店,因为感觉价格透明,品质有保障。现在不敢去连锁店了,去连锁店就意味着预制菜和调料包。
提到调料,那上面那碗给女儿下的面条里,不得不提的是那几滴藤椒油。
4.藤椒也就是青花椒。
青花椒不是花椒,是花椒的近亲。它跟花椒的味道相近。但花椒的麻香比较醇厚,而青花椒则具有一种清新的辛香味,味道麻麻的,但又是沁人心脾的香味儿。
平常一道菜,有了它就脱胎换骨了。超市里有现成的藤椒油出售。四川人家一般是在家做,做菜用来点睛味道好极了,而且还有保肝的作用。藤椒不能油炸,最好是泡制。把藤椒放碗里。
油锅热油,放一小把香芹菜碎,小火炸香。把锅里的热油倒入藤椒碗里,藤椒油就做成了。
此油是读书会简姐姐推荐,她当时推荐指定了幺麻子牌,我们是吃过一次便从此爱上。
5.上车饺子下车面。
女儿每次回家基本都是晚上九点多、十点多,一路劳顿,人马困乏,最舒服的莫过于到家吃上一碗热乎乎的汤面。
汤面在汤,有清有浊。
女儿小时喜欢香喷喷、面条下在汤里的浑汤面。长大了偏爱汤是汤、面是面,汤面分明的清汤面。
我妈下面条,习惯浊汤。
葱花爆锅,把汤菜做好,最后把面条下在汤里。
这种做法适合细挂面,不需要煮太久,汤不至于太混,菜不至于太烂。
她喜欢放些小海鲜,乌子条、蛤蜊肉、海蛎子肉…
海鲜面我们不放藤椒油,但像藤椒油一样,也有提味的菜,便是韭菜、香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