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一期《最强大脑》来了一位女士,她是大学教授,善于听声辨人。通过听声音就可以判断一个人的长相,能在不认识的情况下,辨认出是哪个人说的。
作为一名业余的声音工作者,我倒是没有觉得有多玄乎,因为其实并不难解释。
人发出声音时使用到的器官有舌头、声带、牙齿、肺等,经过的共鸣腔体有鼻腔、口腔、头腔、胸腔,而每个人的身材、头型、口腔、鼻梁等在尺寸和形态上都有所差异,这就会造成发音容量的大小和共鸣腔调的不同,加上年龄和心理等变化,发出的声音各有特点。
因此,声音就像指纹一样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

2、“告诉我你吃什么样的食物,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法国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的这句话,触动了作家蒋韵。她特别想知道,一个中国人,说出自己吃过的食物,将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萨瓦兰是200多年前的美食家,当然无法对话,但是蒋韵却萌生了念头,创作了《北方厨房》。
3、很清晰的,蒋韵把关于烹饪的记忆分成了四个部分:奶奶主厨时期、母亲主厨时期、自己做主妇的时期以及与亲朋好友有关的美食回忆。
蒋韵从小在河南跟着奶奶长大。蒋韵原来不姓蒋,姓孔,隶属于河南当地名门孔氏家族。孔家几代行医,创办了同济医院。尤其是孔四先生,不仅是名医,还是社会活动家,与政府要员均有往来。
而蒋韵为何不姓孔了,书中并没有直说,只是读者大概也能猜到。书里说,五几年时,孔家就分了家,同济医院成了一家公立医院,蒋韵父亲也出了事。
虽是如此,蒋韵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她曾说她的故乡没有阴天。
这是奶奶的功劳。
一家七口人,像所有坚韧的中国女性一样,奶奶为了孩子为了家卖过药品,卖过房子,糊过火柴盒。
蒋韵童年曾每天在浆糊味里醒来。那正是物资匮乏的年代,也正因如此,仅有的一点食材做成菜肴在记忆中分外好吃。
书中提到奶奶的一道经典菜式假鱼肚。食材是积攒了一年的零星猪皮,到年底聚拢起来,反复清洗、浸泡、摘净、油炸,再做成什锦汤。
这道菜点出了奶奶朴素的持家之道:物尽其用。
母亲主厨的时期,父亲平反了,生活变好了,蒋韵也成为一名大学生。
蒋韵的记忆中,父母对周末的聚餐非常重视,每餐都有很多硬菜。母亲这个时期代表作是香酥鸡,“皮脆肉嫩,焦香诱人,色香味俱佳”。
在书中,蒋韵一家非常好客,周末姐弟会带着很多好友回家聚餐。人多热闹,一顿晚饭,吃得热火朝天,聊得热火朝天。“那一餐又一餐,吃下的不仅是美食,还有那个时代给予我们的精神养分。”
蒋韵并不善于烹饪,所以到了她主厨的时代,笔墨聚焦到了朋友和家人身上。尤其是她曾居住的小屋里,成为了很多文学同行的聚集地,边吃边聊成为读书会和沙龙的常见方式。
4、像蒋韵说的,她更喜欢写小说,因为可以天马行空。写一次非虚构,怎么可能舍弃美食背后的故事。
比如,采蘑菇背后的是丁香一家的家破人亡,吃饺子背后的是李医生凛然求死的完美一生,炸酱面背后是琳姐的人生悲剧,面包虾仁背后则是姥姥为着孩子努力求生的故事。
再比如,精致优雅的尤老师,给旅人安慰和温暖的香港六合小馆,聂老师在鹿园的家,一点佐酒的奶酪让人尝出了主人的用心,涧河滩接济困难之人的鸿福居。
每一道菜式背后都是一幕人间悲喜剧,蒋韵靠着菜式把这些故事统统端到了桌子上。
5、书的后半部分是一篇中篇小说《我们的娜塔莎》。
初读略感突兀,读至后面方知作者苦心。故事依然是与时代有关、与烹饪有关的人间烟火。
小说以杜若为主人公,描述了姜友好、娜塔莎、夏莲几个女孩之间的友谊。尤其是姜友好,刻画得非常清晰,侠女之心,爱憎分明,一生活得清楚明白。
小城里的几个女孩,因为娜塔莎和她的儿子走到了一起,在炸猪排里,在沙拉酱里,在荠菜饺子里…就这么在动荡年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世人的友谊一靠彼此相帮,二靠彼此相伴。在姜友好们的相帮相伴里,烹饪吃喝是形式,真诚坦然、陪伴交心、思想交流才是真正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