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茶友问:“为什么同一款白茶,隔一段时间喝味道就不一样了呢?”
他满脸疑惑:“该不会是变质了,还是被人动了手脚?”
这种疑惑其实很常见。
面对味道变化的茶叶,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怀疑品质出问题,甚至担心被调包。
或许是以前有过不愉快的购茶经历,才会下意识往这方面想。
但说实话,现在正经做茶的商家,很少会在同一款茶上搞“狸猫换太子”这种砸招牌的事。
相反,随着喝茶经验的积累,你会发现,“同茶不同味”其实是一种常态。
茶叶的味道变化,并不一定是质量问题,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在作祟。
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同一款白茶隔一段时间喝味道不一样呢?
想来,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2》
原因一:储存过程出了问题。
平时喝茶常遇到这种情况:取茶后忘了及时密封,剩下的茶在桌上放一晚,第二天泡来喝,明明还是同一款茶,味道却差了一大截。
原本高扬的花香变得淡了,茶汤也没那么醇厚,甚至带点水味。
这可不是错觉,而是茶叶“跑气”了。
茶叶跟人一样,会呼吸,毛孔会张开,会吸入也会吐纳,无时无刻不在和周围的空气“互动”。
尤其是白茶这类讲究鲜爽感的茶,叶片里的芳香物质很活泼,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那些清新的花香就会慢慢挥发到空气里。
同时,空气里的湿气、异味也会悄悄钻进茶叶里,破坏原本纯净的味道。
要是环境湿度高,白茶吸了水汽,还可能慢慢变得潮湿,时间一长甚至会有闷味、酸味。
白茶,平时存茶讲究三层包装法。
铝袋密封、塑料袋防潮、纸箱遮光,就像给茶叶盖了三层被子,让它在稳定的小环境里慢慢转化。
但如果取茶后没封好,直接把茶叶留在开放的空间里,就好比让茶叶裸睡在大房间里,香味物质会加速溜走,还容易沾上外界的杂味。
比如昨天刚从密封袋里取的春寿眉,花香浓、茶汤稠,可在桌上敞开放一晚,叶片里的芳香物质挥发了一部分,再加上可能吸了点夜里的潮气,第二天泡出来自然没那么鲜香,汤感也会变单薄。
所以,别小看存茶时的小细节,取茶后随手封好袋子,存茶的罐子、箱子放在干燥避光的地方。
《3》
原因二:泡茶所用的冲泡工具不同。
“器为茶之父”,这话放到白茶身上,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茶具挑得好不好,直接影响茶汤的口感,一不小心,好茶都得被耽误。
不少人初次冲泡白茶,会选择白瓷盖碗。
这白瓷盖碗,从里到外都透着和白茶的默契。
白瓷质地紧密,不吸香、不串味,就像给白茶的香气和滋味套上了保护罩,能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
再说这盖碗的造型,开口大小随意调节,注水、出汤全在掌控之中。
特别是出汤时,水流如瀑布般倾泻而下,能在短短几秒内把茶汤沥干,避免茶叶长时间浸泡。
这样一来,白茶丰富的内质既能充分释放,又不会让茶汤变得过浓过苦,每一口都恰到好处。
可总有人想折腾点新花样。
试着用紫砂壶冲泡,觉得紫砂古朴有韵味,却没想到,紫砂壶的气孔结构会悄悄偷走白茶的香气,连茶汤的口感也变得不再圆润饱满。
还有人图省事,直接用玻璃杯、马克杯泡茶,可这类杯子没法实现快速倒出茶汤,茶叶长时间泡在水里,就像被闷在桑拿房,各种滋味一股脑儿全释放出来,原本清甜爽口的白茶,最后泡得又浓又苦。
其实白茶性格直爽,不怕高温冲泡,就怕被闷着。
选对了茶具,才能让它尽情展现独特风味。
《4》
原因三:投茶比例出现了偏差。
泡茶时,有没有发现同一泡茶,有时醇厚回甘,有时却寡淡无味?
这背后的关键,往往是投茶量在捣乱。
别小看这几克茶叶的差别,它就像炒菜时盐的用量,多一点少一点,茶汤的风味都会天差地别。
很多人泡茶习惯随手抓一把茶叶,觉得差不多就行。
但实际上,茶叶的形态、松紧程度都会影响手感判断。
蓬松的芽头抓起来一大把,实际重量可能不足;
紧实的茶饼掰一小块,说不定就超量了。
就拿常见的100-110毫升盖碗来说,标准投茶量是5克,可没有克秤作参考,很难每次都精准把控。
老茶客常说“凭手感”,确实,经验丰富的人能大致估算出合适的茶量。
但就算是行家,遇到完整度高的茶叶,或是不同品种的白茶,也难免失手。
比如白毫银针,芽头蓬松占空间,看着抓了不少,一称才发现可能少了;
而寿眉叶片紧实,随手一抓就容易过量,导致茶汤又苦又涩。
克秤就像泡茶的作弊神器,能帮我们把投茶量精确到每1克。
对新手来说,它是快速掌握泡茶门道的引路人,避免茶汤过浓过淡的尴尬。
对老茶客而言,也是应对不同茶叶的定心丸,特别是招待客人时,每泡滋味稳定,才能展现好茶的真正魅力。
下次泡茶时,不妨把克秤摆在茶席上。
《5》
喝茶就像开盲盒,每次入口的滋味都藏着小惊喜。
有时候味道变了,别急着皱眉。
这或许是储存时没密封好跑了气,要么是泡茶方法有问题,或者其它原因。
但只要存茶时多留心,给茶叶一个干燥、避光的小窝,它反而会越存越香,像老酒一样醇厚。
就算味道有差异,好茶喝下去总是舒服的,带着阳光晒过的清新感,让人忍不住再抿一口。
碰上两次喝着不一样的情况,不妨像拆谜题似的慢慢琢磨。
茶叶是不是受潮了?投茶量对不对?
说不定摸索着摸索着,就解锁了白茶更多的奇妙风味,这大概就是喝茶最有意思的地方吧!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