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窗外飘着细雨,陶壶在红泥炉上咕嘟冒泡。
朋友百无聊赖地缩在藤椅里,突然举起茶柜里的白牡丹饼,好奇道:"这白茶娇滴滴的,能丢进去煮吗?"
朋友有这疑问,完全在意料之中。
在外行人看来,白茶金贵,拿去煮不亚于用高压锅炖燕窝。
“当然可以!”
掰开茶饼,褐色叶片簌簌落进红泥炉,炉火噼啪炸开一粒火星,壶嘴已吐出缕缕白烟。
朋友猛吸鼻子:"这味道...像烤红薯淋了槐花蜜!"
炭火煨着,满屋枣香飘得连院门口的大黄都蹭到炉边打转。
其实白茶煮着喝,就像听老唱片,越陈越有韵味。
而新茶如未拆封的黑胶,得用盖碗小心伺候着。
值得注意的是,煮白茶也是有讲究的。
想煮出飘香十里的茶汤,那么从煮茶准备到煮茶步骤,都应环环紧扣,不容有误。
且,并不是所有的茶都适合煮。
那么,什么样的白茶可以煮?煮白茶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呢?
这份指南请收好。
《2》
并不是所有的白茶都适合煮。
新白茶不建议煮,因为新茶的内质还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直接煮干茶,物质释放过量的话,茶味容易发苦、发涩。
损失掉好茶茶香馥郁本色的同时,煮出来的茶味还一言难尽,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和新白茶相比,老白茶具有耐煮的特性。
优选陈了1-2年的陈白茶,或存满3年的老白茶,更能煮出理想茶味。
在漫长的陈化岁月中,白茶内部的苦涩物质随着时间氧化不断减少,呈现出的茶味变得温和甘醇。
而包括黄酮类物质在内的多种茶味含量却在增加,因此茶汤更突出醇厚和绵柔。
即便后期高温加热煮茶,也不必担心茶味会苦涩,相反是别有一番顺滑的滋味!
以老寿眉为例,寿眉一年采摘两回,产量大,存量多,价格也相对亲民一些。
且滋味浓郁醇厚,与其他品类相比,更容易被喝懂。
品质好的秋寿眉饼,经过良好的储存,有概率陈化出珍贵的枣香,煮出的香气更温暖。
《3》
想要煮出芳香四溢、韵味无穷的茶汤,以下这几个关于煮茶的要点一定要知道。
首先,是牢记煮茶的三个要点。
第一点是注意在水沸腾之后再投茶,这样可以避免茶叶与沸水的时间时间过长,苦涩物质释放过多,导致煮出来的茶汤过浓过苦,比较适合新手。
第二点是要控制煮茶的时间,要知道煮茶并非熬药,不是熬煮的时间越久越好。
有一个简单的判断老白茶是否煮好的方法,就是在茶汤煮沸后一分钟,关闭电源。
待壶内的茶汤不继续沸腾后,倒出茶汤品尝味道。
若是觉得茶汤的味道偏淡,那么就可以再适当加长煮茶的时间。
第三点是要用沸水来续水,因为续水时加入沸水,可以更快速地释放茶叶底的内质,又不会让茶汤变得过于苦涩。
在熟记完以上三点之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环节了。
《4》
在正式煮茶之前,准备工作可不容马虎。
首先,是准备工具。
煮茶用到的,是各式煮茶壶,材质不一,容量也有大有小,使用时可以放在电陶炉,或炭火炉上加热。
常见的煮茶壶,有玻璃壶和粗陶壶。
当然,市面上还有不少金属材质的铁壶、铜壶,甚至银壶等,但它们并不推荐直接用于煮茶,不然会影响茶汤的原汁原味。
一般建议选择玻璃壶,便于观察与控制水量。
其次,是准备茶叶。
一般建议选择2-2.5克的干茶或饼干茶。
这样已经足够煮出充足的茶味。
投茶太少,容易泡不出滋味,投茶太多,又会导致茶汤滋味过浓,苦涩。
在一切都准备就绪后,就可以开始正式煮茶了。
第一步,准备300-400毫升纯净水,加热至沸腾。
这时可能会有人问:“不能用冷水煮茶吗?”
冷水当然也能煮,只是冷水沸腾的时间缓慢,茶叶内含物质随着温度的上升缓慢释放,容易使茶汤变浓、变苦涩。
用热水煮的话,加热沸腾的时间短,茶汤的口感会相对顺滑,且比较容易控制茶汤的浓淡度,所以建议用热水煮茶。
第二步,进行投茶煮茶。
一般茶叶和水的比例为1:50左右,即1克茶叶,配50毫升水。
整个投茶过程无需润茶、醒茶,只需等壶内的水沸腾后,用茶夹小心地将盖子掀起,微微倾斜茶则,将干茶倒入即可。
第三步,关火出汤。
当壶内的茶水再次沸腾时立即关火,等到汤面平静后,即可倒出饮用。
这时若是茶汤口感合乎心意便是喜闻乐见的事,若是茶汤不够有滋味,就进入二次熬煮环节。
切记,需要用沸水来续水。
煮第二道茶汤,需要注入同样的水量,待沸水再次烧开后再关火出汤。
《5》
和盖碗冲泡相比,煮茶,更适合选在秋冬季、或者早春气温偏冷的日子里。
晒着太阳,煮上一壶暖心热茶,畅快喝入,暖身又暖心。
煮茶,适合悠闲享受,用于慢慢打发时间。
而泡茶的节奏,有快有慢。
平日上班忙碌时,随手用玻璃杯泡茶,润喉解渴,属于快节奏喝茶。
而按功夫茶的泡法,用盖碗逐次冲泡,细细品茶,是慢节奏的饮茶享受。
其实无论是煮白茶还是泡白茶,归根结底,它们的结果导向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得到一杯醇厚绵柔、喝了之后唇齿留香的茶汤。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