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的需求角度来理解农业(四):丰富

农艺大师 2024-12-11 14:25:00

前三篇文章的脉络是从人的需求的层次角度来说农业的,即从最为基础的当下的生存,到满足长久发展需要的安全,以及在此之上对于农业产品的非物质方面的需求,即社交。我认为理解这些层次,是可以从物质到非物质的角度去看,生存是对于农业作为一个物质生产部门对单个人的最为基本与简单的要求来讲,粮食安全则是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这样的一个群体的发展角度来讲的物质基础,而社交则是基于人的社会性在生存之上的对于农业的非物质属性的一种需求,因为人拥有物质与精神二个世界,并且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

当年我在林红年家的芒果园里吃了一只完熟的芒果后,未想此生竟不能忘了。

虽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社交之上还有相应的层次,如自我实现。但我认为,从对农产品需求的纵向角度来说,社交是可以看成是人们对于农业非物质属性消费需求的集合,即集合了社交以上所有的层次。当然自我实现对于农业的生产者来说,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我将在最后进行讨论。接下来,我将从横向的角度来谈一些对农业与农产品的需求问题,本篇的主旨是丰富。

我认为,人都是喜欢丰富的,因为丰富所以多彩。中国农业的丰富性具有天然的客观优势。一是地域广阔,地形多样,于是造就了物产丰富。我们国家从热带,跨越亚热带、温带到寒带,从海洋性气候到内陆干旱性气候,从平原、盆地到高原,有着沙漠、草原、平原、湖沼、丘陵、山地等等自然面貌。因为土地与气候资源的多样,使得我国成为农业种植最为复杂的国家,没有之一。这样的农业同样也造就了农产品的极其丰富,丰富的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当下,我们无论是走进农贸市场所面对的蔬菜、常见的都有几十种,还不包括一些时令的或来自于某些地方的特色产品;水果也是一样,南方的柑橘类、香蕉与北方的苹果、梨这些是周年水果,但同时还有当季的特色瓜果。随着我国交通与物流的肉眼可见的速度发展后,丰富的农产品供应已经成为了消费市场最为明显的标记,这种丰富,自然是建立在充足的基础之上的,而充足本身就可以理解为安全的代名词,这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能力以及我们消费能力全面提升的结果,更可以看成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其实当我们能够看到丰富的农产品供应时,自然有着强大而多样的农产品生产能力与食品的安全保障能力。

同样,丰富也代表着在生产端对于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在社会经济发展后对于农产品消费的必然趋势。人总是追求美好新奇的东西,因此对于吃货们来说,丰富是必然的要求。这也为农业的丰富性提供了消费的市场空间,近二年来,土特产业的发展或者说地方名品的进一步升温,基本上反映了新一代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需求特点,而大食物观,也是反映了消费者对于食物需求多样的性的要求。中国人自古有民以食为天,食本就是多样的,不仅是填饱肚子,更讲究人之为人的幸福,而口福被誉为五福之着,讲究吃好喝好,连人生百味,也是需要品尝的。

只有丰富,才有百味,有些为吃,有些需品,吃构成了我们文化最为重要的基础,而农产品的丰富可以说是我们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每当春节,总能够看到保障春节物资供应充足,种类丰富的新闻,毕竟何以显生活好,就是一起吃一顿丰富可口的饭菜。事实上,当我们农业摆脱短缺,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后,对于农产品的需求自然转到丰富上来,这里不仅是种植业的多种多样,还包括各类配料、相应的动物蛋白食品的需求,以及养生、观赏之类的供应。这里不仅满足吃的,还需要农业在社交、教育、情感(亲子)、休闲等等的需求。而这些需求,为我们国家的农业以及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农业的丰富还可以体现在对于农产品供应形式的多样上,从最为简单的对种植业新鲜农产品的直接需求,如农场直购的新鲜水果的消费方式;到最预料到常见的农贸市场的采购;农产品初级加工品的消费,如米、面;加工食品,如饼干、饮料;以及农业一二三产的产业链融合产品的消费,如饭店吃饭。这些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农业的某种丰富度,毕竟,农业存在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人的生存延续与发展而存在的。

因此,从理解农业或者说理解中国当下农业的角度来看,对于许多并不从事农业而只是消费农产品的消费者来说,农产品在市场上呈现的丰富度是可以从一个侧面来评价我们的农业产业生产能力以及食品供应,评价我们的粮食安全体系,来评价我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生在中国的某种特殊而无可替代的幸运。

毕竟,吃是基本的,丰富是幸福的。

感谢阅读!

0 阅读:6

农艺大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