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打算入主中原的契丹政权,为何在仓促间突然撤军?

顾道惊城 2021-08-22 23:22:24

随着后晋、契丹战争的不断持续,后晋帝国的反战情绪日益高涨。

在这种背景下,恢复石敬瑭时代的两国关系,成为普遍人的共识,于是自然有人会想复制石敬瑭的成功了。

目前有希望复制这种成功的人有三个。

第一个是赵延寿。

在石敬瑭称帝前,赵延寿的父亲就一度与石敬瑭竞争这种机会,只是在关键的时候失败了。

石重贵拒绝称臣后,契丹皇帝就对赵延寿许诺说,石重贵不愿意当中原皇帝,现在我们就让你来当。

德光尝许赵延寿灭晋而立以为帝,故契丹击晋,延寿常为先锋,虏掠所得,悉以奉德光及其母述律。

第二个是杜重威。

杜重威一直是抵抗契丹的晋军统帅,在关键时候他率领晋军主力投降契丹。契丹皇帝当时也许诺他说,赵延寿的威望太低,所以我计划让你复制石敬瑭的成功。

威潜遣腹心诣契丹牙帐,邀求重赏。契丹主绐之曰:“赵延寿威望素浅,恐不能帝中国。汝果降者,当以汝为之。”威喜,遂定降计。

第三个是刘知远。

虽然契丹皇帝并没有对刘知远做这种承诺,但是刘知远现在完整的控制着以晋阳为中心的地区,而且拥有一支庞大的、独立的军事力量。

单从力量、影响力而言,他比赵延寿、杜重威更有资格当中原皇帝。

事实上,当时契丹必须得想办法解决刘知远,否则这样一股强大的、没有表示臣服的力量,契丹人想在中原站稳脚,也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刘知远似乎也想复制石敬瑭的成功,所以在契丹皇帝进入汴梁后,就派助手到汴梁城报道。刘知远的助手进入汴梁,契丹皇帝赐刘知远一根手杖,这种荣誉在契丹国那是非同小可的,因为当时的契丹只有皇叔伟王得到过这种荣誉。

契丹主赐诏褒美,及进画,亲加“儿”字于知远姓名之上,仍赐以木拐。胡法,优礼大臣则赐之,如汉赐几杖之比,惟伟王以叔父之尊得之。

所以,当刘知远的助手拿着这根手杖走出时,契丹人纷纷闪避一旁表示尊重。

峻持拐归,虏人望之皆避道。

此时,契丹皇帝对刘知远的态度非常暧昧,因为这似乎是暗示刘知远,只要你愿意与我们合作,我们会考虑让你复制石敬瑭的成功。

但是刘知远的助手发现,契丹皇帝并没有再复制一个石敬瑭的意思。

上次契丹人扶立石敬瑭时,契丹皇帝、契丹军队始终没有越过黄河,这次他们不但越过了黄河,更进入汴梁了。

如果当时的契丹皇帝驻马黄河以北,派人联络刘知远、杜重威、赵延寿中的某个人,告诉他们有机会成为石敬瑭第二,这些人或许会相信的。

现在契丹人不但越过了黄河,更进入了汴梁,而对刘知远、杜重威、赵延寿三个人都是一副态度暧昧的样子,刘知远自然知道,自己是没有机会复制石敬瑭的成功。

从某种意义上,契丹皇帝给予刘知远这样高的荣誉,让刘知远有无穷的幻想,无非是希望他亲自到汴梁报道。只要刘知远进入汴梁,恐怕就身不由己了。所以刘知远更坚定了在晋阳骑墙观望的态度。

契丹皇帝在向汴梁城进军的途中,各地军政大佬也纷纷选择投降。

威引契丹主至恒州城下,谕顺国节度使王周以己降之状,周亦出降。戊辰,契丹主入恒州。遣兵袭代州,刺史王晖以城降之……义武节度使李殷,安国留后方太,皆降于契丹。

更主要的是,有一个军政大佬拒绝投降,就被一心投降的军民杀死了。

先是契丹屡攻易州,刺史郭固守拒之……及杜威既降,契丹主遣通事耿崇美至易州,诱谕其众,众皆降;不能制,遂为崇美所杀。

当契丹皇帝进入汴梁后,马上派人向各大军区传达契丹皇帝已进汴梁的消息,接到这个消息后,各地军政大佬都纷纷派代表进汴梁表示庆贺。

契丹主分遣使者,以诏书赐晋之藩镇;晋之藩镇争上表称臣,被召者无不奔驰而至。

从目前来看,契丹皇帝牢牢控制了汴梁城,而且也似乎牢牢控制了中原地区。

老百姓看到契丹皇帝出现,都一副惊恐的样子。契丹皇帝告诉他们,你们不要害怕,我也是和你们一样的人,并不是想侵略南方,实在是因为南方人盛情邀请我共建王道乐土,所以我才来的;你们要相信我,我会带给你们和平、幸福的生活。

契丹主入门,民皆惊呼而走。契丹主登成楼,遣通事谕之曰:“我亦人也,汝曹勿惧!会当使汝曹苏息。我无心南来,汉兵引我至此耳。”

在这种背景下,契丹皇帝多少有些认不清形势了,因为怎么看,现在好像也是一片形势大好。在这种背景下,契丹皇帝难免会感觉,只要自己稍微加一把劲,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而且用英雄史观去看,这几乎是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问题是,中原王朝几百万军民,都也不是打酱油的;他们即使敢怒不敢言,也会通过自己的脚去投票的;至于中原王朝那些拥有巨大权力的军政大佬,更不是打酱油的;他们即使不说话,也会通过自己的影响力,表达自己的态度。

在这种背景下,契丹皇帝终于发现,已经握在手心的中原王朝,就是一副要挣脱而出的样子。

想要征服一个地区,通常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就是扶植一个亲己的政权,与他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尊重他的独立性。

中策,就是扶植一个傀儡政权,然后向这个政权内部派遣大量的政委、顾问,最大限度的向这个地方渗透。

下策,就是亲自接管这个地区。

我这里说的上中下三策,并不是从优到劣排列的,而是从难易程度说的。

从普遍意义上,上策最容易实现,下策最难实现。

上策容易成功,下策难以成功,并不是简单的因为人们国家、民族心理。而是因为按上策,征服地区的主要军事政治经济司法资源,还是被当地上层利益群体控制。

如果按中策,征服地区的主要军事政治经济司法资源,入侵者就会占据太多。

至于按下策,征服地区的主要军事政治经济司法资源,入侵者就会占据更多。

所以契丹皇帝如果还选择上策,我是说重新扶植一个石敬瑭,然后率军撤离中原地区,这个在当时很容易就可以实现。因为中原王朝的普遍上层利益群体,并没有受到明显的利益损失。

如果契丹皇帝选择中策,我是说扶植一下傀儡政权,然后留下一些契丹籍的军政大佬,在中原王朝担任高级别的政委、顾问,全面监督指导中原王朝的日后工作。这个实现虽然比较困难,但是也未必无法实现,因为中原王朝的普遍上层利益群体,虽然会对此充满排斥,却依然是有限度的。

问题是,契丹皇帝当时选择了下策,甚至是下下策。要知道,契丹皇帝竟然在中原王朝推行了“打草谷”的政策。

“打草谷”的政策,因为各种政治宣传的误导,我们很容易感觉,这就是契丹皇帝放任军人四处劫掠。其实呢,这应该只是一种误解。

处于契丹皇帝的位置,甚至契丹政府的角度,只要维持住对中原王朝的统治,每年就会有一笔天文数字的收入到账,抛开各种必要开销,剩余的部分,依然也是非常惊人的数字。他怎么会放任军人随便劫掠呢?

这就好像,逮着一只下金蛋的鸡,谁会没事想着直接炖着吃呢?

所以从情理上讲,打草谷只是让契丹军人有组织的插手经济运行,绝不是放任军人系统如强盗一般的四处抢劫。除非我们认为,契丹皇帝就是一个缺乏政治头脑的莽夫。

任何一个军政集团,在征服一个地区后,只要计划占据这个地方,都会想办法维持社会的基本秩序。因为只要维持住了当地的基本秩序,它就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利益,这种利益不但巨大、而且稳定。

因为史书上对于侵略者的描写,都是强盗一样的出现,人们自然会认为,侵略者都缺乏最基本的政治经济头脑,于是有意无意的认为,只要他们懂得维持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就能如何如之何。其实呢,一切哪有这样简单?

征服一个地区,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维持社会秩序、发展生产,这个大家没有异议;因为正常人都知道,只要你能做到这一点,就会有巨大的、稳定的利益源源不断的向你输出。

真正的问题在于,谁来维持社会秩序,谁来主管生产?

汉奸集团(旧的官僚集团)自然倾向于认为,应该继续由他们来主管。

基于侵略者的高层,显然也会认同这种作法,因为这是恢复秩序、发展生产时,成本最低的一种方法。

征服者的军人集团,显然不会这样认为。因为在他们看来,都什么年代了,现在就应该军管!第一,汉奸集团政治上并不可靠。第二,汉奸集团全是贪污腐败的能手,指望他们干好这种工作,那可找对人了。

虽然侵略者的最高层也知道,军人集团这就是在扯淡,但是也不能过分拒绝。因为军人集团并不是人民解放军,他们跟着你把头撇在裤腰带上打仗,什么实惠也落不着,还会继续哭着喊着跟你去打仗吗?

事实上,在契丹皇帝入主中原前后,大家就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反复的争论。

有一个地位很高的汉人说,契丹皇帝以后应该继续重用汉人,千万不可以让契丹人插手中原事务,尤其是不让契丹的军人插手中原事务,因为这样只会把事弄砸了。

甚至而言,您以后在契丹中央政府也应该大量重用汉人,只有如此,您才能真正有机会统一天下。

契丹翰林承旨、吏部尚书张砺言于契丹主曰:“今大辽已得天下,中国将相宜用中国人为之,不宜用北人及左右近习。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犹将失之。”契丹主不从。

这个汉人敢提出这种建议,自然会让契丹的军政大佬非常不爽。因为你真当我们是人民解放军?我们追随皇帝征服了中原地区,你竟然劝皇帝以后应该大量重用汉人,而绝不可以重用契丹人?皇帝如果真的听信了你的妖言,到底是我们征服了中原王朝,还是中原王朝征服了我们?就冲你这种话,就应该灭了你!

砺方卧病,出见之,翰数之曰:“汝何故言于先帝,云胡人不可以为节度使?又,吾为宣武节度使,且国舅也;汝在中书乃帖我!又,先帝留我守汴州,今我处宫中,汝以为不可。又,谮我及解里于先帝,云解里好掠人财。我好掠人子女。今我必杀汝!”命锁之。

有一个地位很高的汉人军政长官,去见胡人军政长官时,胡人军政长官一副牛X到天上的样子,这个汉人军政长官一时对前途充满悲观,于是自杀了。

契丹遣契丹将述轧、奚王拽剌、勃海将高谟翰戍洛阳,在礼入谒,拜于庭下,拽剌等皆踞坐受之。乙卯,在礼至郑州,闻继勋被锁,大惊,夜,自经于马枥间。契丹主闻在礼死,乃释继勋,继勋忧愤而卒。

这件事,有意无意的引发了中原王朝旧势力的集体恐慌;于是契丹皇帝让另一个级别很高的汉人军政长官出面,把那些胡人军政长官训斥一顿,并告诉他们,你们是什么东西,怎么敢这样侮辱汉家大臣?

刘在契丹尝为枢密使、同平章事,至洛阳,诟奚王曰:“赵在礼汉家大臣,尔北方一酋长耳,安得慢之如此!”立于庭下以挫之。由是洛人稍安。

在汉人官僚集团看来,契丹皇帝必须全面重用汉人。

但是在契丹的军政长官看来,我们百战功成,并不是来当解放军的。总而言之,我们把头撇在裤腰带上混了半天,最后让你们汉人官僚坐享其成,凭什么啊?

事实上,在耶律德光死后,类似的争论依然在契丹国继续着。

耶律德光的侄子上位后,一度被人们认为是昏君,甚至后来被人弄死。主要原因就是他汉化太深了,而且喜欢重用汉人。

契丹主慕中华风俗,多用晋臣,而荒于酒色,轻慢诸酋长,由是国人不附,诸部数叛,兴兵诛讨,故数年之间,不暇南寇。

甚至而言,契丹王朝在反思为何在中原败得一败涂地时,有一个契丹大贵族竟然说,这都怪老皇帝一心重用汉人;如果按我们的意思,对汉人痛下杀手,哪有现在的事呢?

麻答至其国,契丹主责以失守。麻答不服,曰:“因朝廷征汉官致乱耳。”

其实只要我们知道这种背景,大约就会知道,契丹皇帝之所以实行“打草谷”的政策,只是因为他想让契丹的军政长官,全面参与中原王朝的经济系统。

而这种作法,显然侵犯了中原王朝所有阶层的利益;契丹军人全面介入经济系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恐怖与灾难,更明显侵犯了从前文职系统的既得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契丹皇帝在中原王朝的统治基础,就变得非常薄弱了。因为从利害关系上看,好像整个中原王朝地区,就没有人会支持契丹皇帝。

在一个广阔的地区,最怕出现这种事。

在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地方出现这种事。十万大军分散开了,平均一百平方公里,也就平均几个人罢。如果军队集结在一起四处平叛,那就将四处奔跑疲于奔命;关键是,这样一来,后勤收集就困难了;因为没有足够的人配合你,分散各地的经济物资,你指望靠抢劫供养十万大军,估计有点太乐观了。

而且在这种背景下,叛乱者自然越来越胆大妄为,因为放眼望去,全是自己的同盟者,人们自然底气更足。

最后面对越来越多的叛乱者,契丹皇帝急了,因为中原人怎么这么难管理啊?

契丹皇帝在汴梁登基时,发表了诱人的政治宣言。总而言之,现在南北统一了、胡汉一家了,我们终于可以实现广泛的普遍的和平了。

但是这样信号发出后,并没有获得中原地区的热烈回响,就如鬼子进入中国高呼共建大东亚共荣,共建王道乐土,并没有获得中国热烈的回响一样。

因为不论你们怎么吹嘘自己,表现在外的,你们就是征服者啊!你最多维护的就是征服者的利益。

所以契丹皇帝正式入主中原后,刘知远在晋阳马上也正式称帝了。

刘知远称帝后,各地利益群体、集团纷纷反正,开始挂起刘知远的大旗;契丹派到各地的监军,先后被清理出局。

在这种背景下,契丹皇帝实际能控制的地方,也就是河南、河北两个省的部分地区了。因为陕西他们鞭长莫及;山西主要在刘知远的控制范围内;山东他们多少也有些鞭长莫及。更主要的是,就是在河南、河北两省也遍布不安定的力量。

面对此情此景,契丹皇帝自然知道,必须得适当收缩自己的战略了。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契丹皇帝不要说占据整个中原王朝了,他就是想保住自己控制力最强的河南、河北两省,好像也不是太现实的。

当时的契丹皇帝不得不收缩战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入主中原的战略,在契丹国内就有太多的反对者。最具代表的人物,就是述律太后。

在述律太后看来,耶律德光想入主中原,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做法。所以耶律德光死后,中原一片大乱、契丹国也一片大乱,太后看到耶律德光的尸体哭都没有哭一声,总而言之,都是你惹的祸,等国家安定了,再来埋你。

初,德光之击晋也,述律常非之,曰:“吾国用一汉人为主可乎?”德光曰:“不可也。”述律曰:“然则汝得中国不能有,后必有祸,悔无及矣。”德光死,载其尸归,述律不哭而抚其尸曰:“待我国中人畜如故,然后葬汝。”

在这种背景下,契丹皇帝把后晋皇族、中央政府官员都集体北迁了。

壬寅,契丹主发大梁,晋文武诸司从者数千人,诸军吏卒又数千人,宫女、宦官数百人,尽载府库之实以行,所留乐器仪仗而已。

类似的事实本身就证明,现在契丹皇帝主要试图控制的地区,就是河北了;对于河南省,契丹已做好了随时放弃的准备。

现在留一个契丹大贵族坐镇那里,只是为了撤退时比较从容罢了;并不是他们真有信心占据汴梁。

后来,这个契丹大贵族撤退时,为了可以从容撤退,就把李嗣源的儿子找出来,临时拥戴他当了中原皇帝。

会契丹主死,其汴州节度使萧翰谋归北地,虑中原无主,军民大乱,则己亦不得按辔徐归矣;乃诈称契丹主命,遣人迎从益于洛阳,令知南朝军国事。从益与王妃逃于徽陵以避之,使者至,不得已而赴焉。从益于崇元殿见群官。萧翰率蕃首列拜于殿上,群官趋于殿下,乃伪署王松为左相,赵上交为右丞相。

契丹无法在中原立足,似乎已成定局;而撤退到河北后不久,契丹皇帝死了;更让这种局势无可逆转了。

在这种背景下,赵延寿就跳出来表示,要给契丹人收拾残局。总而言之,契丹皇帝临死前承诺,让我接管中原,收拾中原这个滥摊子,换而言之,我现在就要当石敬瑭第二!

赵延寿选择这个机会跳出来,不能说有错。

因为契丹皇帝因为政策失误,让契丹人面临彻底丧失中原王朝的危险;现在有人说出来,可以恢复到石敬瑭时代的格局,契丹人应该可以接受。

而中原人也被契丹人折腾得苦不堪言,突然听到有人可以恢复到石敬瑭时代的格局,应该也不会太排斥的。

但是当时出了一个变数,那就是契丹人皇王的儿子,现在也在中原;关键是大家都支持他抢班夺权。

而这个非常关键的变数,赵延寿一直不知道,所以他一直居高凌下对待人皇王之子。

时契丹诸将已密议奉兀欲为主,兀欲登鼓角楼受叔兄拜;而延寿不之知,自称受契丹皇帝遗诏,权知南朝军国事,仍下教布告诸道,所以供给兀欲与诸将同,兀欲衔之。

在这种背景下,人皇王之子自然觉得应该把赵延寿清理出局。因为赵延寿试图建立一个亲契丹的中原王朝,这个不假。但是他亲的契丹,并不是以人皇王之子为中心的契丹,而是以契丹太后为中心的契丹啊。如果不清理他,人皇王的儿子抢班夺权时,就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于是人皇王之子就说了,皇帝临死前,让人全权负责中原事务,从来没有听说过他给过赵延寿什么遗旨。所以,赵延寿这是在假传圣旨。

又曰:“先帝在汴州与我算子一茎,许我知南朝军国事,昨闻寝疾,无遗命,燕王安得自擅邪?”

到此为止,契丹人全面丧失中原王朝地区,已没有什么悬念了。

第一、中原王朝的普遍利益群体都纷纷向刘知远方面靠拢;整个中原王朝故地,全是不服契丹王朝的力量。

第二、契丹王朝内部起了内讧。因为人皇王之子,现在是通过武装叛乱上位,不要说别人,就是现在坐镇中央政府的太后,都不认可他的合法性。

兀欲已立,先遣人报其祖母述律。述律怒曰:“我兒平晋取天下,有大功业,其子在我侧者当立,而人皇王背我归中国,其子岂得立邪?”乃率兵逆兀欲,将废之。

契丹太后的势力有多大呢?当年阿保机死时,人皇王之所以丧失皇位继承权,就是因为太后力挺小儿子耶律德光。

当然了,现在反对力量太大,所以太后也一筹莫展了。于是,经过简单的抵抗,人皇王之子把太后打败。

但是,人皇王之子上位后,地位并不稳定;它需要全力巩固皇权,所以一时没有机会全面参与中原王朝的争夺了。当然了,人皇王之子这样折腾了半天,皇权依然没有巩固,所以四五年后,还是被反对派灭掉了。

因为契丹皇帝政策有误,所以中原王朝遍布反对力量;关键是,契丹皇帝随后死了,契丹王朝围绕皇位继承起了内讧。

所以,在听到刘知远率军大举收复汴梁的消息后,留守汴梁的契丹最高军政长官,没有做任何反抗,就率军退回了黄河以北。

2 阅读:523

顾道惊城

简介:写写字,说说话。不专业的人,不专业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