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契丹的历史时,许多人都是从唐初开始写,这会给人一种错觉,契丹似乎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主角之一。
实际上,契丹成为中国历史的主角,是耶律阿保机崛起后的事,而耶律阿保机真正崛起时,李存勖已把梁军主力赶到黄河以南了。
如果契丹的历史,在耶律阿保机崛起前就结束了,那契丹放到中国历史时,估计和奚族没有什么差别。
在唐代,史书说到契丹时,通常都是和奚族并称的。问题是,除了专业学习、或是喜欢研究这段历史的人,有几个人能简单说出奚族的相关历史呢?
在唐太宗时代,契丹、奚族一块归降了大唐政府。
于是契丹本部改为松漠府,大首脑称都督;奚族本部改为饶乐府,他们的大首脑称为都督;契丹分为九个州,他们的首脑各为本州刺使;奚族分为五个州,他们的首脑各为本州刺使。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契丹与奚族的地位完全是对等的。
十一月,庚子(二十三日),契丹将领窟哥、奚族将领可度者一同率领本部归附唐朝。
朝廷将契丹本部改为松漠府,任命窟哥为都督;又以其将领达稽等部为峭落等九州,各自任命他们的首领为刺史。以奚族本部为铙乐府,任命可度者为都督;又以其将领阿会等部为弱水等五州,也是各任命其部族首领为刺史。
唐玄宗时代,契丹、奚族再度一块归降大唐政府。
契丹大首领封为郡王、左金吾大将军、松漠都督;奚族大首领也封为郡王、右金吾大将军、饶乐都督。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契丹、奚族当时的地位,也是完全对等的。
开元四年(716年)七月二十八日,契丹族首领李失活和奚族首领李大酺各率部下归顺唐朝。
唐玄宗颁布制命,封李失活为松漠郡王、行左金吾大将军兼松漠都督,任命他手下的八个部落酋长为刺史,又派将军薛泰督率军队安抚这一地区。李大酺同时受封为饶乐郡王、行右金吾大将军兼饶乐都督。
当然了,契丹、奚族对等的地位,还体现在一个地方,那就是后来,唐玄宗封契丹大首领为广化王,嫁给他一个公主;封奚族大首领为奉诚王,也嫁给他一个公主。
春季,正月,癸未(初四),唐玄宗将契丹松漠王李邵固改立为广化王,将奚族饶乐王李鲁苏改立为奉诚王;封自己姐妹的女儿陈氏为东华公主,嫁给李邵固为妻,封中宗之女成安公主的女儿韦氏为东光公主,嫁给李鲁苏为妻。
后来,给契丹首领再嫁公主时,同时给奚族首领,也嫁了一个公主。
三月,壬申,上以外孙独孤氏为静乐公主,嫁契丹王李怀节;甥杨氏为宜芳公主,嫁奚王李延宠。
契丹之所以成为历史的主角,是因为在耶律阿保机手上,统一了东北地区,更称雄整个长城以北地区,并把脚牢牢插入了幽云地区。所以有关契丹早期的历史,才会被人们津津乐道,否则契丹的历史地位,绝不会比当时的奚族高出多少。
这就好像,如果在李克用死后,李克用一系就被清理出局,那李克用一系写在历史上,估计也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因为说到天上,李克用到死,连个山西都没有统一。
李克用一系之所以成为历史的主角,是因为李克用死后,李存勖经过一系列的纵横开合,统一了山西、河北地区;更在此基础上,统一了整个北方地区。所以历史在写到李克用一系时,才会不厌其详去记述,并且一再突出他早期的历史地位。
但是即使如此,契丹早期的历史,估计也和当时奚族的历史地位相当。因为写在历史书上,说到早期的契丹时,通常总是同奚族并称的。
关键是,当时的东北地区,也不是只有奚族、契丹两个民族,还有室韦、鞑靼、渤海、女真几个比较大的民族。
契丹、奚族在中原王朝写的历史中比较著名,大约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他们的地盘靠近长城,所以与中原王朝的矛盾比较多;第二、他们靠近长城,整体来说,文明程度比较高,所以实力比较大一些。
当然了,东北文明程度最高的地区,不是契丹、奚族地区,而是一个叫渤海国的地方。
在朱温称帝前后,耶律阿保机时代,契丹渐渐把奚族、室韦、鞑靼、女真都征服了。于是成为东北无可争议的霸主。
其后阿保机稍以兵击灭七部,复并为一国。又北侵室韦、女真,西取突厥故地,击奚,灭之,复立奚王而使契丹监其兵。东北诸夷皆畏服之。
当时,契丹虽然称雄了东北地区,但它实在不能与后来的契丹相比。
第一、当时的契丹,都不敢对中原王朝要求对等的地位。所以,当时的耶律阿保机还奉梁朝为正朔,并且请求朱温册封。
阿保机遣使者解里随顷,以良马、貂裘、朝霞锦聘梁,奉表称臣,以求封册。梁复遣公远及司农卿浑特以诏书报劳,别以记事赐之,约共举兵灭晋,然后封册为甥舅之国,又使以子弟三百骑入卫京师。克用闻之,大恨。是岁克用病,临卒,以一箭属庄宗,期必灭契丹。浑特等至契丹,阿保机不能如约,梁亦未尝封册。而终梁之世,契丹使者四至。
第二、当时的东北地区,还有一个叫渤海国的强大力量存在。渤海的历史,也是历史悠久的,而且地域广阔,文化程度非常高。有五京、十五府、六十州。
初,其王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至是遂为海东盛国,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
而且,耶律阿保机后来想与中原王朝大举开战,一直害怕渤海国在后面作梗。
契丹恃其强盛,遣使就帝求幽州以处卢文进。时东北诸夷皆役属契丹,惟勃海未服;契丹主谋入寇,恐勃海掎其后,乃先举兵击勃海之辽东,遣其将秃馁及卢文进据营、平等州以扰燕地。
更主要的是,当时的耶律阿保机虽然已称雄了东北,但是他的权力并不稳固,所以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因为东北整体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所以在耶律阿保机崛起前,整个东北地区一直处于部落联盟阶段。
在这种阶段,不同民族之间自然是说合作就合作,说散伙就散伙;说是朋友就是朋友,说是敌人,随时可能刀兵相向的。
更主要的是,在这种阶段,在契丹民族内部,也依然处于贵族的民主共和的政治格局中。
在中原王朝进入五代时,耶律阿保机的实力越来越强大,于是就开始打破贵族民主共和政治。
在此前,契丹首脑都是若干年一换,而且由众多贵族选举,耶律阿保机上位后,就拒绝这样玩了,总而言之,我坐在这个位置上,就没有打算下去。面对耶律阿保机这种行为,整个贵族世界都震惊了。
汉人教阿保机曰:“中国之王无代立者。”由是阿保机益以威制诸部而不肯代。其立九年,诸部以其久不代,共责诮之。
耶律阿保机这样玩,与朱温、李存勖加强中央集权的性质是一样的。
当然了,结果不用问,他们这样削夺军方、贵族的传统利益,自然会引起军方大佬、贵族大佬各种形式的反抗。
当耶律阿保机明确表示要玩终身制后,贵族大佬在耶律阿保机几个弟弟的领衔下,展开了一拨接一拨的叛乱。
当然了,耶律阿保机取得了最后胜利。它的标志性事件,就是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了。
耶律阿保机可以称帝,意味着他不再是众多贵族大佬之一了,而是至高无尚的皇帝了。
既然如此,终身制就不存在什么疑问了,世袭制也不存在什么疑问了。在这种背景下,谁再奢谈贵族的共和民主政治,那就是大逆不道的事了。
这也真是因为李存勖处于时来天地皆同力的阶段,所以耶律阿保机取得这种胜利时,李存勖正好也把梁军主力赶到了黄河以南。
如果梁、晋之间争夺魏博地区,正打得如火如荼之际,耶律阿保机就取得这种胜利,李存勖估计也会进退失据的。
此前,因为契丹的耶律阿保机一直忙于镇压内部此起彼伏的叛乱,所以根本没有精力插手中原事务。在这种背景下,李存勖与梁军主力作战时,不用太多考虑契丹在背后趁火打劫。
而当耶律阿保机称帝,加强中央集权第一阶段大功告成后,李存勖再与梁军主力作战时,就永远需要面对契丹的巨大阴影了!
因为李存勖把梁军主力赶到了黄河以南,面对崛起的契丹,虽然一直危机伺服,但是回旋的空间,那是足够巨大的。
如果在梁、晋争夺魏博地区,打得如火如荼,突然出现这种危机,李存勖即使不崩盘,也有可能把河北地区全吐出去。
一切是显然的,梁军主力在河北地区,与李存勖死命争夺魏博;契丹主力在幽州地区,与李存勖玩命争夺幽州;关中的梁军再派军进攻晋阳。面对此情此景,李存勖能怎么做呢?
李存勖把梁军主力赶到黄河以南,是公元916年二月的事。随后,就是李存勖逐个把梁军留在河北的孤军逐个拔掉。三月卫州梁军投降;四月攻取梁军占据的洺州;八月梁军占据的邢州投降;梁朝的相州节度使弃城逃走。
而契丹大举进攻蔚州、云州,是什么时候的事呢?就是这一年的八月。
契丹很快夺取蔚州、俘虏节度使李嗣本;随后大举进攻云州,李存勖亲率大军救援,契丹率军撤走。
第二年二月,新州将领卢文进(刘仁恭一系旧部)杀李存矩(李存勖的弟弟)投降契丹,并且引契丹军大举南下。一举杀到幽州城下,在卢文进的帮助下,契丹建造各种大型攻城器械、工程,一度把幽州打得随时都可能沦陷;但是幽州的晋军一直在死撑着;随后在大批晋军的救援下,终于解了幽州之围。
庄宗遣周德威击殷,而文进引契丹数十万大至,德威惧,引军去,为契丹追及,大败之。德威走幽州,契丹围之。幽、蓟之间,虏骑遍满山谷,所得汉人,以长绳连头系之于木,汉人夜多自解逃去。文进又教契丹为火车、地道、起土山以攻城。城中熔铜铁汁挥之,中者辄烂堕。德威拒守百余日,庄宗遣李嗣源、阎宝、李存审等救之。契丹数为嗣源等所败,乃解去。
这场战争,大约持续到八月份才算真正结束,历时半年时间。
总的来说,魏博争夺战(与梁军进行)和幽州争夺战(与契丹进行),时间正好岔开了;如果时间正好重叠,李存勖估计只能退出河北了。因为面对这样两股强大的敌人,同时进攻;李存勖再英雄无敌,估计也只能叫苦不迭的。
即便如此,晋国也丢失了渝关。
渝关大约位于现在的山海关附近,甚至现在说起山海关,通常也说古称之为渝关。渝关失守,对中原王朝的意义有多大,大约我不用做太多的介绍。
及周德威为卢龙节度使,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渝关之险,契丹每刍牧于营、平之间。
更主要的是,卢文进在契丹的支持下,占据了新州、平州。从此以后动不动则引契丹南下威胁蓟州、幽州,弄得李存勖苦不堪言。
自其奔契丹也,数引契丹攻掠幽、蓟之间,虏其人民,教契丹以中国织纴工作无不备,契丹由此益强。同光中,契丹数以奚骑出入塞上,攻掠燕、赵,人无宁岁。唐兵屯涿州,岁时馈运,自瓦桥关至幽州,严兵斥候,常苦钞夺,为唐患者十馀年,皆文进为之也。
当然了,此时的契丹,还没有达到全盛之时。因为耶律阿保机灭渤海国,是李存勖死后的事。
更主要的是,耶律阿保机虽然当了契丹皇帝,但是契丹依然处于多头政治格局之中。第一、耶律阿保机的老婆那是凶悍到极点的人物。她始终拥有与耶律阿保机分庭抗礼的权力地位。第二、耶律阿保机后来灭了渤海国,大约是因为一时难以消灭渤海国的独立性,或是因为想扶植太子制约自己老婆,所以封自己的长子为渤海东丹王,号人皇王。
又灭勃海,虏其王大諲譔,立长子为勃海东丹王,号人皇王,自号天皇王。
这种格局,多少意味着契丹的中央集权并没有真正完成。当然了,耶律阿保机死后,围绕耶律阿保机的继承权,太后、长子、次子展开角逐,最后长子失败,流亡后唐。到此为止,契丹的中央集权,才算基本完成。
说到这里,我们大约就可以知道,后来的石敬瑭,为什么会那样狼狈了。
因为后来的契丹实在太强大,所以它可以强有力的插手中原王朝事务,而中原王朝中央集权还没有完成,几乎只能受制于契丹。在当时背景下,愿意抱着契丹大腿的实力派多得是,在那种背景下,统治者与契丹采取强硬的态度,通常就会被反对派与契丹的联手打击下走向失败。
事实上,并不是谁也能复制石敬瑭的成功。想复制石敬瑭的成功,需要两个基础。
第一、他自身实力足够强大。换而言之,愿意和他一块认契丹人当爹的小弟多的是。否则,就算契丹人想帮他占据中原广阔的地区,他也是死狗扶不上墙的。
后来,郭威篡夺后汉帝国权力,刘崇作为刘知远的弟弟,打着维护刘氏皇族统治的旗号,与郭威死磕到底,无非是割据山西一隅之地罢了。
并不是因为刘崇不想复制石敬瑭的成功,实在是在契丹人眼中,刘崇多少有点死狗扶不不上墙。换而言之,经过一系列大规模帮助后,契丹人终于发现,帮刘崇入主中原,实在有点不现实。
第二、中原王朝中央集权没有巩固。否则,契丹想扶植一个实力派当中原皇帝,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在石敬瑭时代,争着跟契丹混的实力派多的去了,甚至而言,石敬瑭当时价开得稍低一点,契丹选择的合作对象都不是他。
在郭威时代,虽然想与契丹合作的人,依然不少。但是整体实力,显然不能与石敬瑭时代相比,关键是中原王朝的中央集权越来越成熟,在这种背景下,契丹再也无力复制一个石敬瑭了。
所以,刘崇以刘知远弟弟的身份,与篡夺刘氏皇权的郭威、柴荣相争,终于也是立马于太原一线,根本无法南下一步。至于到了宋太宗时代,虽然有契丹相助,终于都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
我后面说这么一大堆,只是希望大家知道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那就是初唐、中唐、残唐的契丹,与五代初期的契丹,名字虽然一样,但是整体实力那是差着太远了;当然了,五代初期的契丹,与五代后期、宋代的契丹,也是名字虽然一样,但是整体实力就不是一回事。
拿不同时期的契丹,当作相同的力量类比,实际上就是关公战秦琼的类比。
这就好像,三百年前的英国,和一百年前的英国,虽然名字相同,但是整体实力那相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当然了,一百年前的英国,与五十年前的英国,与现在的英国,也是如此的。他们名字虽然相同,但是整体实力,那可是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总的来说,此时的契丹,虽然没有进入全盛时期。但是实力之大,已让李存勖有一种说不出的压力。要知道,此时的李存勖,敌人并不是只有一个契丹;梁国在南线,也一直在虎视眈眈。
在此过程中,李存勖对契丹,自然只能一直忍辱负重。
因为耶律阿保机与李克用是同一时代的人,所以李存勖以叔父、叔母的礼节小心侍奉耶律阿保机夫妇。
晋王方经营河北,欲结契丹为援,常以叔父事阿保机,以叔母事述律后。
虽然相关的外交成效,我们在史书上很难看到。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幽州争夺战结束后不久的梁晋争霸战中,契丹明显投入大量的兵力帮助李存勖。
秋八月辛丑朔,大阅于魏郊,河东、魏博、幽、沧、镇定、邢洺、麟、胜、云、朔十镇之师,及奚、契丹、室韦、吐浑之众十余万,部阵严肃,旌甲照曜,师旅之盛,近代为最。己酉,梁兗州节度使张万进遣使归款。帝自魏州率师次于杨刘,略地至郓、濮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