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博牙兵牙将叛梁后,晋军迅速在魏博占据主动权。
在此过程中,王彦章的家属被晋军俘虏了,李存勖派人诱降王彦章,说词很简单,晋王非常欣赏你,希望你跟他合作;而且还有一个消息需要告诉你,你的家属被我们俘虏了,晋王对他们非常好。
面对劝降的使者,王彦章的应对很简单,那就是把他给杀了。
王彦章全家被李存勖俘虏,而不愿意对李存勖低头的结果是什么?
据司马光所说,当李存勖对王彦章的耐心消失后,就把他全家都杀了。
晋人夜袭澶州,陷之。刺史王彦章在刘鄩营,晋人获其妻子。晋王迁其家于晋阳,待之甚厚,遣细人间行诱之,彦章即斩其使以绝之。后数年,其家被害。
据欧阳修说,李存勖看到王彦这样忠义,对他的家属更好了。
晋军攻破澶州,虏彦章妻子归之太原,赐以第宅,供给甚备,间遣使者招彦章,彦章斩其使者以自绝。然晋人畏彦章之在梁也,必欲招致之,待其妻子愈厚。
王彦章当时的选择,是自私还是无私?这个实在太难说了。
基于亲情可言,王彦章太自私了,因为在全家被敌人挟持的背景下,王彦章竟然丝毫不顾及李存勖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他为了自己的前途事业,完全无视自己家人的死活。
基于忠君的角度,王彦章太无私了,因为为了忠于大梁帝国,面对全家人的安危,他竟然视若无睹。从某种意义上,当小家与大家发生冲突时,他毅然选择了牺牲小家。
如果王彦章当时向李存勖适当低头,结果会是什么呢?我是说,王彦章不去杀李存勖的使者。
基于王彦章的家人去看,结果应该会好一些,因为王彦章这样做,多少会让李存勖认为,王彦章是可以争取的,所以未必就会杀他的全家。
问题是,王彦章如果这样做,梁朝中央政府难免会怀疑他有骑墙观望的意思。
如果是这样,王彦章在梁朝的军政地位就会下降,因为他全家控制在李存勖手上,而他和李存勖的态度又非常暧昧。你是梁朝皇帝,你会继续信任他、重用他吗?估计不会的。
其实,王彦章后来的结局,在此时就已注定了。
因为王彦章为了证明自己的忠义,不惜拿李存勖使者的人头证明自己永远忠于大梁帝国;不惜全家人的生命证明自己永远忠于大梁帝国;最后轮到自己死时,突然拉稀了,就算人们愿意理解王彦章,王彦章肯定也无法原谅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在那个乱哄哄的时代,王彦章多少是一个另类。
至少王彦章这样的人,在残唐五代非常少见,因为在那种乱糟糟的时代,普遍的军政大佬,都是抱着管它花开花落,我自笑看的态度。换而言之,让他们誓死忠于谁,这个实在不容易做到。
基于皇权政治的角度,看到普遍军政大佬都毫无忠义之心的样子,自然忍不住地想骂娘。因为大家都这副德性,所谓的一世二世乃至万世,恐怕也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对于王彦章等少见的异类,史官自然会饱含深情地记述他,尤其是欧阳修重修五代史时,对王彦章更是饱含着浓浓的深情。
魏博争夺战时,梁军最高统帅不是王彦章,而是刘鄩。严格的说,王彦章在五代史上的军事地位并不是很高,刘鄩活着的时候,梁军最高统帅一直是刘鄩。刘鄩死后,与王彦章地位相当的梁军统帅也有很多。
王彦章之所以在五代极具传奇色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正史上,他是忠义的化身;因为翻开五代史,为了忠于皇帝,而不惜死全家,并且被俘后能从容就义的人,实在非常罕见。所以史官愿意给他更多正面的描写。
因为类似的原因,在一些演义故事中,王彦章是仅次于李存孝的另一战神级人物。对此只要看看《水浒传》中宋江是如何说王彦章,就可以知道了。总而言之,日不移影,连败大唐三十六员战将。
宋江对着卢俊义、吴用慨叹:“我闻五代时大梁王彦章,日不移影,连打唐将三十六员。
但是王彦章人生最大的污点,却是他效忠的梁朝,在传统历史上名声很坏,在一些演义故事中,更是邪恶的化身。对此,欧阳修也是感觉非常可惜,但是可惜归可惜,依然给予王彦章高度的认可,因为在残唐五代那种纲常大乱的岁月里,王彦章简直就是所有人臣的楷模。
“呜呼,天下恶梁久矣!然士之不幸而生其时者,不为之臣可也,其食人之禄者,必死人之事,如彦章者,可谓得其死哉”!
总而言之,当自己小家与大家发生冲突时,毫不犹豫的选择为大家;明知自己效忠的王朝毫无前途希望,依然会做着近于绝望的努力;虽然敌方君主非常欣赏他、一心要收降他,但是他依然愿意从容赴死。
当时的梁军最高统刘鄩,那是一代智将,因为当时就有刘鄩一步百计之说。所以刘鄩自然不会与晋军死缠滥打。所以刘鄩发现晋军主力云集魏博后,就决定大举穿插到李存勖的老巢晋阳。
刘鄩率军悄悄离开时,在城里作了很多假像迷惑晋军,等李存勖发现梁军有问题时,刘鄩率军事主力已离开两天了。
从这层意义上,刘鄩已把握住了先手,但是天公不作美,整个行军途中连日下大雨,于是整个军事行动,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失败了。
也许有人会奇怪,天公不作美,连日下大雨,梁军会因此受到影响,晋军也会因此受影响啊。
我们必须得知道,连日下大雨,对军队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第一、行军速度会下降。第二、人员马匹的体力消耗增大。表面上,梁晋军队的影响是一样的。但是细分析,那差距可大的去的。
刘鄩奔袭晋阳,能取得胜利的机会,就是出奇不意的打到晋阳城下,在晋军回援前抢到先手。
而连日下大雨,梁军到达晋阳的时间,无形中推后了十多天;而晋军轻骑兵给晋阳传递情报的速度也会延缓,但是相对会提前三五天。这样一来,梁军奇袭的效果就不明显了。
仅这一点,大约还是可以补救的,问题是,梁军连日在雨中行军、扎营,对人员马匹的体力消耗那是巨大的。
而晋阳城的守军,虽然也会因此受影响,但是影响肯定会远远小于梁军,等梁军杀到晋阳城下时,晋阳城的守军,就是标准的以逸待劳。
这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后勤问题。梁军既然是长途奔袭,携带的物资,肯定是有限的;行军时间突然延长十多天,物资本身就会比预计中要缺乏很多;而且雨中行军,还会增大各种损耗。
这样的梁军杀到晋阳城下,只要不能迅速打开局面,梁军杀到晋阳城下,那就有可能是一种灾难。
而且在晋阳城已有准备、梁军人马体力消耗巨大的背景下,迅速打开局面的可能性估计是微乎其微的。因为李存勖的援军,按行军日期算,也就比梁军晚两天的行程。到时,钝兵坚城下,物资极度缺乏、敌方援军大举杀过来,全军覆灭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梁军行走到了上下不靠的地点时候,整个梁军一片惊恐的情绪,因为现在不要说奇袭晋阳了,就是想全军而退,恐怕也是一个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刘鄩安慰大家,并且决定赶紧撤军。虽然后来,梁军算是全军而退了,但是这样一往一返的急行军,导致梁军人员损伤百分之二三十,马匹损伤了近一半。
会阴雨积旬,黄泽道险,堇泥深尺馀,士卒援藤葛而进,皆腹疾足肿,死者什二三……军往还,马死殆半。
总的来说,刘鄩作为一代智将,缺乏打硬仗的狠劲。他总希望以巧取胜,总希望求万全,所以越打越被动。
刘鄩认为,这是一场长期的战争。双方只能在这里耗下去。所以,刘鄩就对梁中央政府说,给前方将士一人平均准备10斛粮食,就可以打胜仗。总而言之,后勤必须得充足,再充足。
10斛粮食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因为一斛在唐代等于10石;在宋代也等于5石。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200斤,或是600斤吧。
所以梁朝中央政府一听,直接急了,你这是要打仗还是要当饭桶呢?
严格的说,刘鄩这个要求并不高。
因为争夺这种地方,谁的后勤充足,谁的底气就足,总而言之,后勤充足,我们就不怕与你耗,肯定不会犯急于求战的问题。如果后勤不足,难免会急于求战,一急于求战,就容易让对手抓住机会。
后来,梁军失败的很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急于求战,突然撞入了晋军的埋伏圈。
在这种战争中,梁晋双方的后勤压力都非常大。但是相对而言,晋军控制着河北普遍地区,而且在魏博,也控制着更广阔的地区,所以晋的后勤压力相对小一些,因为相当于主场作战。
但是说到比拼实力,似乎梁军占据优势,所以梁朝普遍有一种急于求战的心理,中央政府是这种心理,前方将士也是这种心理。刘鄩持久作战的计划,始终受到人们的排斥。
在此过程中,发生了一个戏剧性的故事。
刘鄩给军中将领,一个摆了一碗黄河水:大家干了它。人们对此都莫名其妙,有人咬着牙干了这碗黄河水,有人则是用疑虑的眼光看着刘鄩。
刘鄩说,区区一碗黄河水,你们都喝不下去,还扯什么呢?
时诸将皆欲战,鄩默然。他日,复召诸将列坐军门,人具河水一器,因命饮之,众未测其旨,或饮或辞。鄩曰:“一器而难若是,滔滔河流,可胜既乎!”众皆失色。
刘鄩的原话说得有点莫名其妙,所以人们有些难以理解刘鄩到底是什么意思。
就我理解,刘鄩的意思大约是,我下令让你们喝一碗黄河水,你们中大部分人,都有找出一百个理由拒绝。我让你们到前面送死,你们会怎么样呢?
许多时候,纸上谈兵非常容易,或是用下棋的思维思考军事,也非常简单。问题是,现实的战争不是下棋。
最简单而言,在梁军整体实力占优的背景下,基于梁帝国中央政府的角度,与晋军硬碰硬,拼上丢一个车马炮,就算对不掉晋军的车马炮,也可以让晋军损失一个车马、或一个车炮。这样一来,梁军就肯定夺取战争的主动权了。
问题是,梁军这样想,前方的将帅谁会这样思考问题呢?
刘鄩当时面对的问题,大约也是如此的。
中央政府一再催他与晋军决战,下面的将士也纷纷表示要与晋军决战。问题是,刘鄩知道,一声令下让军队大举进攻晋军,这个非常容易做到。但是真到了需要大家牺牲时,会不会突然发生大溃败,谁也不知道。
总而言之,让你们一人喝一碗黄河水,尚且如此之难,让你们玩命,你们真敢说自己一定会报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念头?
战争一旦陷入长期对恃,就会打成消耗战。
最后,比拼的就是双方的后勤能力。谁能把最多的物资持久地运输到前线,谁的底气就足。
在这种背景下,中央政府与前方统帅就会形成一种矛盾。那就是,前方统帅总是一个劲地向后方告急,总而言之,后勤告急、后勤告急,希望后方赶紧给补充。而中央政府则难免会嫌前方将士太矫情,总而言之,就你们事多,咬咬牙不就克服了吗?
关键是,我们人多势众,你们只要勇于牺牲,不怕打硬仗、大仗,肯定早就让战争结束了。你们一直消极避战,最后竟然喊出了,希望后方给你们一人准备10斛粮食的口号,你们这是要干什么?
所以,当这场战争持续一年后,梁军就希望通过大的动作,尽快结束这样看似遥遥无期的战争。因为长期的对恃、各种无休无止的小规模军事冲突,实在让人看到这场战争何时才能结束。
梁帝国当时制订的军事计划,看起来并没有任何毛病。因为总的来说,就是调动关中的梁军,大举进攻晋阳。到时,只要魏博的晋军主力敢回援晋阳,刘鄩就可以在魏博战场上,大举进攻晋军,并且击溃晋军了。
在梁军整体实力占优的背景下,这个军事计划,应该没有什么毛病,而且看起来,应该是可以成功的。但是经过一系列的情报战之后,却反被李存勖利用了。
当关中梁军大举进攻晋阳时,李存勖会作什么反应呢?
从情理上,李存勖应该会回师救援的,因为他在魏博战场与梁军作战,最后老巢晋阳被梁军夺走了,且不说李存勖未必能夺取魏博,就算夺取了,也会进退失据的。
当时留守晋阳的最高指挥官是张承业,这种事,如果放到其它历史背景中,那就叫不伦不类,因为张承业是一个太监。
李存勖率军在前线打仗,把后方交给一个老太监全权负责,这叫什么事呢?但是在当时背景中,张承业领衔晋阳保卫战,显然会让李存勖感觉放心,因为他相信张承业的能力。
在这种背景下,李存勖接到晋阳受攻击的消息,竟然是没有赶紧率军回援,相反还和梁军统帅刘鄩玩起了情报战。
因为传统史书对此记述的比较简单,关键是,还把晋阳战场、魏博战场完全孤立的介绍,所以相关的情报战,自然看不到痕迹了。
但是从当时的情形去猜想,李存勖听到晋阳受梁军攻击的消息后,肯定会制造一系列假象,那就是他要率军回援晋阳了,但是又想让梁军知道这一切。经过双方一系列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情报战,梁军统帅刘鄩终于确定李存勖绕来绕去,就是想回援晋阳的,而且军队早已出发了。
在这种背景下,梁军认为全面进攻晋军的时机,自然成熟了。这一战只要进行顺利,这场看似遥遥无期的战争,应该马上就可以胜利结束了。
但是很不幸,在战争进行到高潮阶段时,梁军突然发现,李存勖从来就没有离开魏博战场。这种事实本身证明,梁军从前的判断完全错误了,且不说在实力上,梁军的优势就没有自己想象中那样大。
关键是,这种突然传来的消息,对梁军士气的影响那是惊人的,因为这多少意味着梁军进入了晋军挖好的陷阱。
这场大决战结束后,刘鄩率军退到黄河以南,而且再也无力组织起反攻了。
在这种背景下,梁军留在魏博几个孤城内的军事力量,在几个月后,都先后投降或是被攻克了。
到此为止,李存勖占据了河北全境。
这场战争,可以说是梁晋争霸战的转折点,因为这场战争后,梁晋终于成为势均力敌的对手。毕竟占据山西、河北全境的晋,与占据河南、山东、关中的梁相比,整体实力虽然还处于下风,但是谁也不能说彼此实力非常悬殊了。
当然了,此时的李存勖进入了时来天地皆同力的阶段,所以虽然有个巨大的阴影一直笼罩着他,但是在魏博争夺战的关键时刻,这个阴影竟然没有降落下来。
魏博争夺主要发生在公元915年到公元916年,而公元916年,中国历史上还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契丹阿保机称帝了。
从某种意义上,契丹内部当时忙于中央集权,所以一直无力参与中原事务,否则,李存勖能不能绕过这个坎,实在很难说。
契丹阿保机称帝后,就开始大举进攻幽州了,而此时魏博争夺战已结束了,所以随后的幽州争夺战虽然进行得非常艰难,但是终于还是打胜了。
如果魏博争夺战(与梁朝)与幽州争夺战(与契丹),同时进行,李存勖恐怕当时就有崩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