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取幽州,也许是李存勖人生中最重要的坎之一。而且简单的去看,这个坎,李存勖是难以越过的。李存勖夺取幽州,势必无法躲过两线作战的危机。一切是显然的,山西河北军阀开战,朱温是没有理由不大举介入的。
但是在关键时候,朱温突然病重死亡,于是李存勖这个人生中最大的坎之一,遂有如神助一般地越过了。
即使我们真相信,朱温真是被少数晋军游骑惊得大败而回,并且由此又羞又愧死的。我们也得说,这也是因为幸运之神在眷顾李存勖。
因为就算相关记述属实,朱温这一战中的表现,也实在太失常了。这就好像,有人参加人生最重要的一场赛事时,一个本来可能辗压他的对手,突然表现失常,谁也得承认这是他的幸运。
朱温御驾亲征,竟然被小股晋军惊得发生了大溃败。这种胜利,就算是真的,恐怕也绝不在李存勖的作战计划之中。
如果李存勖敢把胜利,寄托于这种离奇的原因上,那李存勖制订作战计划时,恐怕也太异想天开了。
从这层意义上,李存勖征伐幽州时,恐怕也只是计划取得一些有限的战略胜利,比如夺取幽州的一些城池,迫使刘守光臣服。
有朱温在南线捣乱,李存勖根本就没有机会全力与幽州作战,更没有时间把幽州彻底征服了。但是朱温病重死亡,让他终于可以避开两线作战了。
朱温死后,杨师厚用武力夺取魏博的控制权,梁帝国就更没有机会大举介入河北争夺战了。
因为杨师厚夺取魏博控制权,梁帝国想大举介入河北争夺战,恐怕只是给杨师厚作嫁衣裳吧。因为让杨师厚领衔相关的战争,结果肯定是让杨师厚越来越难控制。
如果让别人领衔相关战争,杨师厚肯定会从中作梗的,因为其它人领衔进入河北作战,已取得魏博控制权的杨师厚,会缺乏基本的安全感。
所以,在李存勖征伐幽州的过程中,杨师厚也曾率军出战,并且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这种战争规模相对就比较小了。
关键是,当时的李存勖也不是与幽州单挑,因为与镇州王容、定州王处直一块攻打幽州的。在这种背景下,魏博杨师厚的军队介入相关战争,李存勖在实力上也不算处于劣势。
夺取幽州后,刘仁恭、刘守光父子被俘。
千古艰难唯一死,在此时此刻,刘仁恭、刘守光父子依然活着,无非是死前再受一番羞辱罢了。
尤其是在死前,刘守光依然报以幻想,做出各种求饶的行为,更是让自己死前多受一层羞辱。
如果他们知道,最后多活几天,就是多受一番羞辱而死,他们还会选择多活这几天吗?
后来,梁末帝朱友贞在失败前夕,选择了自杀。因为他知道,这是一种体面的死法,多活下去,只是多受一些屈辱罢了。但是在此时此刻,有多少人能做出这种选择呢?
活下去,是不是一定会死呢?活下去,是不是仍有机会翻盘呢?尤其是勾践的故事,永远会成为人们心里某种强大的支柱。
忍辱负重苟延残喘的结果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也许只是多活片刻罢了。也许只是让人多侮辱你一会罢了;也许只是临死前再受更多的痛苦罢了。在这种生死关头,应该怎么做呢?
征服幽州的战争,主要领衔人物是李嗣源,所以幽州两个大佬级的将领,都被李嗣源收服了。他们分别是元行钦、高行周。
元行钦这个人,在历史上比较著名。
因为元行钦神勇无敌,所以在与李嗣源作战的过程中,李嗣源的大腿被元行钦射中了。但是李嗣源俘虏元行钦后,并没有杀他,而是收他当了干儿子。
按当时的伦理,李嗣源就相当于是元行钦的重生父母、再造爹娘了;因为他用箭射中李嗣源,李嗣源并没有追究他,还重用他、信任他,把他当儿子看。
如果没有意外,元行钦紧跟着李嗣源,等李嗣源修成正果后,地位可能会更高一些。但是意外发生了。
在晋国中央集权还没有发展成熟时,李存勖看到幽州大佬元行钦、高行周都成了李嗣源的儿子、小弟,也有一种说不出的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李存勖就告诉李嗣源,我很欣赏元行钦,希望把元行钦调到我帐下。
从藩镇时代的游戏规则去看,李存勖这种行为,相当于挖李嗣源的墙角;但是从王权(皇权)的游戏规则去看,李存勖这种行为,就是正常的人事调动。
在这种背景下,李嗣源虽然不高兴,也无法拒绝李存勖的要求。
元行钦调到李存勖的帐下,处境就比较尴尬了。从理论上,他的生命是李嗣源给的,而且也认了李嗣源当干爹,他现在就算在李存勖身边工作,也应该时刻站在李嗣源一边。
问题是,现在有一个伦理问题出现了,你说,元行钦应该忠于李嗣源呢?还是应该忠于李存勖呢?如果李存勖只是把元行钦当普通将领看,元行钦还比较好选择,问题是,李存勖显然是把元行钦当国士看待的。
在这种背景下,元行钦就渐渐成了李存勖的心腹。
如果李存勖与李嗣源能维持表面的和睦,这一切还好说。等李存勖、李嗣源矛盾越来越激烈后,元行钦就更难以选择了。
因为元行钦站在李存勖一边,就是背叛了李嗣源;问题是,元先钦站在李嗣源一边,就是背叛了李存勖。
事实上,当时内心最矛盾的人,大约是李嗣源的长子。因为李嗣源的长子一直在李存勖身边,关键是,李存勖对他也非常好。在李存勖与李嗣源发生矛盾时,李嗣源的长子应该怎么做呢?
当然了,历史也没有给李嗣源长子太多选择的机会,因为元行钦认为,李嗣源的长子肯定不会忠于李存勖的,所以他代替李存勖做选择,把李嗣源的长子杀了。
元行钦的结局不用说,等李嗣源胜利后,只有死路一条了。李嗣源在杀元行钦前,质问他,我哪一点对不起你?你为什么要杀我儿子?元行钦说了,皇帝哪一点对不起你,你要背叛皇帝?
元行钦的这个回答,处于王权(皇权)的角度去看,应该是比较有道理的。问题是,处于藩镇时代的伦理去看,这纯粹就叫扯淡。因为皇帝已不能代表天下人利益,你依然跟在皇帝身后,协助皇帝倒行逆施,你还有理了?
从元行钦的处境上,我们大约可以看出,当时的后晋还处于军事贵族的政治阶段,所以,作为臣属,在到底应该忠于谁的问题上,还需要做出两难的选择。
等中央集权高度成熟后,作为臣属忠于皇帝,已成为不容置疑的问题了;作为臣属听从皇帝的调动,也成为不容置疑的问题了。在皇帝与权臣之间发生矛盾时,你不论与权臣是什么关系,也不能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产生动摇啊!
总而言之,皇帝杀你的上司,你就跟你上司一块造反?你这就是标准的乱臣贼子。再总而言之,皇帝杀你爹,你就跟着你爹一块造反?你这也是标准的乱臣贼子啊!
当然了,因为晋国的中央集权并没有成熟,所以李嗣源地盘内的行政、经济、人事权力都归李嗣源所有。在这种背景下,李存勖想绕过李嗣源行使相关权力,都是一种涉嫌挑战李嗣源权力的行为。所以李存勖把元行钦从李嗣源身边调走后,还想把高行周也调走,就不敢和李嗣源张嘴了,只能偷偷派人收买高行周。
面对李存勖的这种收买,高行周委婉地拒绝了:李嗣源现在是我大哥,你绕过我大哥,让我投靠你,我可不敢干这种事。再说了,李嗣源是你的臣子,我跟着李嗣源工作,也相当于给你干工作。
当然了,高行周在这个关键时候站对了队,就避免了元行钦的悲剧,而且以后一直大富大贵。当然了,这是因为最后李嗣源一系胜利了,如果李存勖一系取得了胜利,这一切就难说了。
相对而言,此时的后梁中央集权已发展得比较成熟了。
最简单而言,梁朝中央政府的行政、经济主管,常常可以越过军方大佬,在军方大佬的地盘内行使行政、经济权力。
李存勖灭掉梁朝后,也想这样玩,马上引起了军方大佬的公开反对,因为这是伪梁的亡国政策,我们怎么可以这样玩呢?
李存勖对此也公开道歉说,军方大佬说得有道理。但是,中央政府的政令,依然不断绕过军方大佬进入地方政府。面对李存勖这样言而无信,军方大佬自然都会认为他被胜利冲昏头脑已变得头脑不清醒了。
既然李存勖敢执行伪梁的亡国政策,等待他的结果,自然不是什么好结果。
总的来说,梁朝中央集权的发展结果,那就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它加强了帝国的凝聚力,却让军方大佬对中央政府的忠诚度降低了。
在这种背景下,晋国尊重军方大佬的传统权力、利益,梁朝一再剥夺军方大佬的传统权力、利益,在关键时候,你指望梁朝的军方大佬与晋国死磕,这个难度比较大。
后来,李存勖抓住机会,一次狂赌可以灭亡梁,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类似的原因。
当然了,后来李存勖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也是让自己在辉煌的巅峰上突然翻船了。
其实,从类似的内容,我们大约可以看出,为什么残唐五代时,皇权会那样脆弱,主要是因为,在那个年代,藩镇拥有独立性。
第一、藩镇区的将领,通常就是藩镇的私属,中央政府不能随便调动。第二、藩镇内的行政、经济主管,也是听命于藩镇大佬的,中央政府有什么命令,必须通过藩镇大佬,才能下达到藩镇内的行政、经济主管。
中央集权的过程,就是不断削弱藩镇这种独立权力的过程。
朱温一系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就是因此渐渐走向失败;李存勖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也是因为突然走向崩盘。但是,后来上位的皇帝,都会沿着这条路继续向前走的。因为加强中央集权,有可能会弄出乱子,不加强中央集权,似乎更看不到出路。
这就好像,一个人得了重病,你说应该治疗吗?自然应该治疗,问题是,如果治疗存在巨大的风险,还应该治疗吗?这个比较难说了。
所以,李嗣源上位后,因为打着替天行道的理由,所以削减了一系列侵犯军方大佬权力的政策,但是换个花样,他还会继续这样玩。
当然了,此后上位的皇帝,都会继续这样玩的。总而言之,中央集权的过程,就是在这种磕磕碰碰、跌倒爬起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强。到了赵匡胤上位后,一切似乎就差最后一推了。
看到赵匡胤轻轻一推,困扰中国历史二百多年的藩镇割据历史,终于画上句号了,看到赵匡胤一个小花招,就温柔地解决了藩镇问题,难免会让许多人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赵匡胤早生一二百年,中国历史早就改写了。
当然了,因为类似的原因,许多人难免会认为,如果自己穿越回去,肯定能在那个时代叱咤风云,因为只要给军方大佬优厚的待遇,就能让他们交出兵权。
这样一个普通初中生都能想到的办法,那个时代竟然没有人能想到,在那种人人都蠢笨如猪的时代,我想不发达都太难了。
这一篇文章中所写的内容,似乎都有点扯得远。但是,我写残唐五代的中心思想,就是希望大家看到,那个军人干政的时代,为什么会渐渐变成历史。而李存勖、李嗣源夺取幽州后的矛盾,显然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所以我就借此机会多说一些。
李存勖征服幽州的意义,怎么高估也不过分。如果李存勖不能把握这种机会征服幽州,就算梁国后来逼反魏博,李存勖也未必能吃得下去。
事实上,魏博背叛后,梁晋争霸战围绕魏博角逐很久,才算真正夺取了魏博地区。如果当时幽州没有摆平,在这种关键时候,幽州在背后捣乱,围绕魏博地区展开的梁晋争霸战,晋国估计也没有多少胜算的。
甚至而言,幽州没有摆平,镇定虽然倒向了李存勖,李存勖也难以真正控制镇州、定州。因为说一千道一万,这种老牌军阀,是不会轻易受制于别人的。事实上,后来镇州、定州都起来反抗李存勖,只是都被李存勖打败了。
总的来说,梁晋争霸战的转折点,并不是简单的梁晋之间在战争,而是双方围绕河北角逐。
在整个残唐时代,河北地区本来最有机会成为主角的。因为从安史之乱结束后,河北军阀就是当时最牛的军阀。
但是很不幸,由于河北军阀实在是太牛了,所以在残唐二十年的时间里,一直无法实现统一,因为幽州、镇州、定州、魏博一直维持着微妙的平衡。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只能以配角的身份存在。
等李存勖以山西为基地,把河北统一后,梁晋争霸自然进入了最后的巅峰对决时刻。
说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