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陈红,今年53岁,初中文化,从一个小山村走出来的农村妇女。
早些年跟着丈夫出来打工,后来在小城市里做了点小生意,虽然没赚大钱,但也算养活了自己和女儿。
丈夫在女儿八岁那年出了车祸去世,我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
现在女儿已经工作了,在省城上班,生活也渐渐稳定下来。
我自己在一个小城市里开了家小超市,虽然辛苦,但一年下来也能剩个几万块钱。
我没再嫁,觉得一个人清清静静也挺好。
我不是那种心狠的人,反而是个心软的。
别人求我帮忙,只要能帮的,我都尽量不推脱。
尤其是我弟弟陈军,他从小就是爸妈最疼的儿子,一直被捧在手心里。
我呢,作为姐姐,从小就被教导要让着他。
爸妈现在住在老家,退休金加起来一共六千块钱一个月。
我一直以为他们生活得还算不错,直到这次,弟弟打电话来,说侄子高考结束了,想让我拿七万块钱帮他交学费和生活费。
听着他理直气壮的语气,我心里忽然就堵得慌。
我问他:“爸妈不是有六千退休金吗,钱都去哪了?”他愣了一下,然后说:“爸妈的钱得留着养老,侄子上大学是咱全家的事。”
我一下子沉默了。我想起了很多过往的事,一桩桩,一件件,都从心底翻腾出来。
02我和弟弟陈军相差五岁。
我是姐姐,从小懂事,洗衣做饭、照顾父母、田里干活样样都干。
陈军呢,从小就是“书香门第”的希望,全家供他读书,哪怕他成绩并不好。
初中没毕业他就辍学了,但爸妈还觉得他是“天赋被埋没了”,不让人说他一点不是。
我十八岁那年,爸妈让我去县里跟亲戚做点小工,家里缺钱,那时候陈军正读初一。
后来他辍学了,跑去镇上做点散工,没多久就娶了个媳妇,是邻村的,叫李秀。
李秀长得挺漂亮,可惜也是没什么手艺的人。
婚后他们就在村里搭了个小屋子住,靠着爸妈接济和村里临时工的收入,日子凑合着过。
我结婚后,生活虽然也苦,但我和丈夫勤快,做点小买卖,一点点攒下钱。丈夫去世后,我花了几年时间还债,把日子重新过得像个样。女儿争气,一路考上大学,现在在省城一家公司上班。她从来没让我操过心。
而弟弟家呢,孩子一个接一个地生,生了两个女儿后,非说“还得要个儿子”,结果又生了个儿子,侄子小林。那时候国家已经开始提倡少生,三胎在村里也算不得光彩的事。可爸妈高兴得不得了,说“咱家终于有后了”。
那一年我去老家看爸妈,发现他们把退休金大部分都给了陈军家,两个孙女穿得破破烂烂,反倒是小林,穿的是我女儿小时候都没舍得买的好衣服。
我心里不是滋味,可也没说出来。
因为我知道,在爸妈眼里,我早就不是“自家人”了。
我有了自己的小家,他们觉得我该自食其力,而陈军,才是他们要扶持一辈子的儿子。
我记得有一年我女儿上高中的时候,学费一时凑不齐,我打电话跟爸妈借点钱,爸妈的反应让我彻底寒了心。
“你不是做生意的吗?怎么还差那点钱?”
“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嘛?会做饭,会持家就行了。”
我当时眼泪都快下来了,挂了电话,一个人坐在小超市的仓库里哭了半天。那一刻我明白了, 我和陈军,在爸妈心里的分量,从来不一样。
后来我就不再指望他们了。每年过年,我照样回家,买年货,给红包,带着女儿孝敬他们,可心里那道坎,是越堆越高。
前几年,爸妈身体不好,我一个人把他们送去县城医院看病,办手续、垫医药费、陪床,全是我一个人做的。
陈军呢?
说他要上班,走不开。
我没说什么。
可爸妈出院后,回村里的时候却跟人说:“还是小军孝顺,天天打电话问我们吃得好不好。”
我听邻居说的时候,只是笑笑,心里却像被针扎了一样疼。
而现在,陈军又找我借七万块,说是给他儿子交学费。我问他爸妈的退休金呢,他却说那是他们养老的钱。可我心里明白,那钱分明早就被他拿去养家了。
我不想吵架,也不想撕破脸。于是我约他见面,在我超市旁边的小饭馆。
“姐,我知道你有钱。你女儿都上班了,你也没什么负担了。小林是我们家的希望,大学刚考上,不能让他因为没钱上不了学吧?”他说这话的时候,语气理直气壮,甚至带着几分责备。
“你说得没错,小林是你们家的希望。可我呢?我女儿呢?她当年上学的时候我问爸妈借钱,他们是怎么说的?”
他愣了一下,低头喝了口水。
我接着说:“爸妈现在的退休金你是怎么用的,你心里最清楚。我不计较这些,也不求你们还我那些年垫付的医药费,可你不能一而再地来打我的主意。”
“姐,我不是那个意思……”他声音低了点。
“我知道你要面子,不想让村里人说你儿子上不起大学。可你也该想想,我一个寡妇,拉扯大一个孩子,靠自己做小生意,哪来的七万块闲钱?我不是印钞机。”
他沉默了很久,最后说:“那你借我三万行不行?我再去借点,凑凑差不多了。”
我点点头:“三万我可以借你,但你得打借条。不是我不信你,是我欠不起再多了。”
那天晚上,我回到家,女儿发来微信:“妈,今天怎么晚了才回去?”
我看着手机,忽然觉得眼前这个小家,才是真正属于我的地方。我不指望弟弟感恩,也不指望爸妈觉醒。我只想守住自己的生活,守住我和女儿的安稳日子。
03故事讲到这里,没有什么大风大浪,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反转。只是一个普通女人,在生活缝隙中挣扎着活出自己的样子。
我知道,很多人家里都有一个“最宠的儿子”,也有像我这样的“懂事的女儿”。我们从小被教育要让、要忍、要牺牲,可到头来发现, 有些牺牲是永远换不来尊重的。
我不后悔帮弟弟,但我也学会了设限。 因为再亲的亲情,如果一味索取而不知感恩,终有一天,会被耗尽。
那笔三万块,弟弟还没还。我也没催他。只是这一次,我不再轻易付出,也不会再让自己受伤。
生活还要继续,我的小超市还得开门。我女儿说,她打算明年买房,我知道,那才是我真正该用心去支持的地方。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亲情的缝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