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坑(四):工人、技术与专家

农艺大师 2025-02-23 14:26:41

我一直强调如果去种植水果这样的多年生农作物的话,一定要理解多年生经济作物种植本身的独特性,这种特点使其的种植过程不同于一年生作物的种植经营模式,自然也不同于工商业经营模式。这里的特殊性最为关键的是其从种植到产出具有较长的时间,同时如果中间管理不到位,或者出一些意外,可能原来的投入所产生的价格就会消失。而同样,如果要更换品种,或换个地方,那么意味着原来的投入的消失以及未来依然需要时间的成本。

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殊性,所以我在前面所提升的土地、品种、规模这几个方面,如果其中出些问题,就可能演变成为最后的坑,而且由于土地及其规模的固定性,品种更换的高成本,使得当这些成为问题时,想要改变或改正依然需要承担巨大的成本,因为这些部分不是想改变就能马上改变的,很多时候,改变意味着前期项目的失败,即坑已经成为现实。

本文所谈及的内容原则上并不是固定不可变的,可以看成是经营过程中的可变的投入,因此与前面我所说的部分有一个本质上的区别。然而农业特别是水果这样的园艺产品,种植的成功与否,或者说是否达到目标,必然是需要等到生产出来的水果变成了钱以后才能算清楚。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有一些因素,会影响其效率与最终目标的实现,当这些因素的影响过大时,也是会导致种植项目成为一个坑。本文主要涉及人与技术的因素,因为这二者原则上都是有风险的。

一、工人。当超过一定面积时,果园的经营者往往自己忙不过来,就需要雇佣工人,对于规模较大的果园来说,工人的数量也是比较多的,而且在工人与老板之间,还会有相应的管理层如工头、技术员等。当工人多了特别是工人的层级多了后,一般会产生二个趋势,一是工人干活的效率呈现下降的趋势,就是人越多,人均干的活就会越少;二是操作的技术落实或者说干的活的规范性就越差,特别是一些需要进行一些主观判断的技术应用类的活,最后会出现各种类型,即实际的技术落实的走样就会越多。因此二者结合起来,会产生单位农活的成本随着规模的扩大而提升,当经营利润无法覆盖成本时,经营就难以为继。如一位朋友在《农业的坑(一):规模》留言的那样:几亩养家,十几亩发家,几百亩破家的原因。

前面所言的是从规模的角度来看人工,主要是成本对经营的影响。然而工人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效率与成本。因为人是整个果园经营中是最为能动的,所以当经营者本身自己种时,因为是自己的所以就相当地用心。然而当雇佣人员后,他们往往是执行老板或管理者的指令,很多时候并不关心过程与结果,当管理要求不到位时,往往就会产生风险。如灌溉时没有灌到位,导致干旱损失,喷药时不均匀,导致类似于柑桔红蜘蛛之类的防不住,施肥时过近或过于集中,追肥时肥料过浓、农药与除草剂搞错等,这些有时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在现实中总能够听到。而一旦出现类似的情况,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或成本才能够弥补,有些就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如大量地死苗,导致1-2年的时间与成本的浪费,当一个项目出现几次这样的问题,碰上经济实力不足,投资方有矛盾时,整个种植项目可能就失败了。

我们可以看到,工人原则上对于规模的制约是非常明显的。对于种植者自己不做的种植业项目来说,工人特别是具体的管理层就是决定性因素。我常问来咨询的想进入农业的老板,你的地谁来帮你种?原则上这样的农业项目的规模与种植品种,就是根据经营者所能雇佣到的人来决定的,当工人与种植项目不匹配时,一般来说最后大多会变成坑。

综上所述,对于优质果园来说,适度规模的意义也在于种植者本人对于种植技术落实的可控能力,当种植者找不到适合的工人时,那就只能自己来种,面积也就比较小,如家庭农场。而如果有自己稳定和熟悉的工人时,是可以适度地增加的。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利用机械与设施,是可以替代部分人工,以及在规模种植中,用好社会化服务的部分内容,如请专业的果树修剪、葡萄疏花、无人机植保、以及如自动喷药与肥水一体化等等,这里的核心不仅是降本提效,解决工人不足的问题,更要看到这些能够降低工人潜在技术风险,即避坑。

二、技术。在农业中,原则上所有的技术都会有风险。一般来说,农业的技术风险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技术的不适用所造成的风险。这应该是比较好理解的,比如用于防霜霉病的防治技术,用到了防治蚜虫上的。或如用柑桔的种植技术用到了种桃上,这样自然会出现问题,比如本该把病治好的,变得病害越来越严重,因为错过了防治时期,并且不能对症下药,自然就造成损失。这里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本身。二是技术是适用的,但在用的过程中没有达到技术的要求,从而造成了损失。如果树的追肥,在施的过程中全部集中地施在了一处,造成了局部根系的死亡,造成树的生长影响或产生大量落果等。这里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的使用过程,不是技术本身。

正是由于技术会出现上面二种情况,所以技术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并不是技术本身的原因,而是在于对于技术的选择以及使用过程中人的因素。(有时因为特殊的不良气候,会造成一些技术风险,如药害。这样的情况虽然是外界环境因素,其实依然还是人的问题,即没有根据具体的气候情况对技术进行调整)在现实中,技术成为坑常表现为如下情况:一是部分种植者对于技术的某种迷信,觉得新技术肯定是好的;二是种植者自身学习理解能力的不足,往往不能很好的选择适用的技术措施,常被别人忽悠;三是由于工人在管理中的介入,使得在技术的传递过程中走样。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一点是,不少的种植者常常出现为技术而技术的现象,如为修剪而修剪,为了所谓的树型,常把树剪光了,从而造成投产期推迟,忘了种植的目标是为了产出与效益,忘了技术仅仅是种植过程中为了实施产出服务的一种工具而已。

三、专家。专家本身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个人认为,正是由于这样的作用以及在行业中所拥有的知名度,使得许多规模种植户,特别是较大规模的投资者,常常非常重视专家的意见。然而专家之所以成为坑,大多来自于种植者本身的原因,特别是一些有着较大规模的种植者,天然地认为请了某个专家来看一下,或者签个技术服务协议,认为有了专家,这个农场就能经营好,变成高上了。而这样的事情其实在很多地方都在发生,特别是一些高大上的项目中,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这样的高大上,特别是专家来的多的项目,往往黄得比较多。

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领域的专家,理论上并不能对于一个具体的农场提出非常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因为很多专家并不真正了解种植者的具体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专家的意见也仅仅作为参考,并且仅仅是某个领域或者某个方向上的参考,当把农场经营的宝全押在专家身上时,特别是一年来二趟都困难的省级或再高级专家时,怎么可能不成为坑呢?

而另一方面,如果仅仅是自己摸索,在种植的过程中不知道去向相关的专家与同行交流,那同样也会付出巨大的学费,也会成为坑,因此在专家的问题上,应正确对待专家的理念,避免过犹不及,当然在我看来,有专家特别是专家多是一件好事情。

工人、技术与专家放在一篇文章里,主要是因为都与管理过程特别是农业生产本身是一个技术过程有关,工人是管理与技术的实施者,而专家本身也是技术的来源者,因此都可以理解为技术层面的。下篇我将讨论经营过程中社会层面,如合伙、资金、市场等。

感谢阅读!

阅读链接:

农业的坑(序):坑里与坑外

农业的坑(一):规模

农业的坑(二):品种

农业的坑(三):土地

0 阅读:6

农艺大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