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到的二箱桔子闲谈品牌

农艺大师 2024-11-14 14:16:53

这二天,我收到了来自湖南长沙一位朋友寄过来的二箱桔子。这二箱桔子应该是当地一个县的名品,因为在包装的上面有着当地的县级区域公用品牌、产品的品牌、绿色食品标志、国家地理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一般来说,能够有着这样的品牌作为证明,自然在当地算得上是一方的特产名品了。

寄过来的桔子用的是常见的单层手提式纸箱礼盒,可能是路上时间长了,或是前二天下雨,亦或是柑桔自身的水分的蒸发,纸箱已经有些软化,当我打开其中一箱时,已经能够看到有5个桔子的果皮开裂了,我估计这可能是物流过程中被扔过或者是受到冲击的结果。

里面的桔子是无核桔,因为纸箱上的品名我并不熟悉,因此对于是什么品种只能是猜的,看到高桩型的果实,薄皮以及较为浓郁的风味,我感觉应该是宫川,但也不敢真实的确定,虽然从宫川的成熟度来看,当下算是近8-9成的成熟,即果皮的着色度并没有完全的着色,与寄过来的柑橘相符合,但也感觉这柑橘的果皮颜色偏黄,又有点儿不大像。

作为一箱24个装的礼品柑桔,原则上应该有着礼品的品质,不过我从这二箱柑桔中,依然能够看到通常的问题,这些问题从有礼品果开始一直存在,一直如此,感觉不吐不快,这也是我写本文的原因。

这箱桔子用网袋套着,作为保护套,同时每一个桔子的果底都贴了个绿色食品的标志,个头差异也不大,不过成熟度的差异却有点大,有较大比例的果实有部分果皮是青色的。于是这样的桔子在办公室里,并没有受到同事们的青睐,不仅是我品尝了一个,正好是皮有点厚,化渣性差了些的。另一位不耐酸的同事感觉太酸了。总体品质的感觉是虽然风味很浓,但酸度依然有点高。我对于这批桔子的评价是成熟度不够,还没有到可以作为礼品果的时候,至少应该再在树上留个10天左右,达到果面青色全部消除的情况,这样品质肯定会好一点。

从我看到的这样的柑桔产品中,我认为存在着几个问题:

一是产品包装的不匹配。对于一个地方名品来说,本地礼品的包装与外寄礼品的包装应该要严格区分开的。本次礼品因为不需要快递,所以一般并不需要较高的耐冲击性。但对于外寄的礼品或产品,就需要考虑果品在运输过程中受到冲击的可能性,毕竟包装除了传递产品的信息外,还有一个核心的信用是起到对果品良好的保护作用。因此我对于一个县级的名品来说,是需要区分不同的本地消费产品包装以及快递的包装,形成相应的不同产品档次,不同区域或场景下的包装系列,这项工作需要政府认真对待的,这也是政府服务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是产品的分级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寄过来的产品是经过了简单的以单果重,或者说以果径为分级标准的初级分级。即大小差不多。但缺乏对于成熟度的分级,果皮发青的较多,从而导致产品感官与品质上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往往会导致果品本身的质量档次降低。分级原则上是产品质量最为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分级能够使不合格的或影响产品质量的果品从包装中剔除,从而保障产品的质量与品质的美誉度。然而多数地方依然采用简单分级,并不在乎是否一致。

三是产品的成熟度不够,即存在着早采的现象,这也是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最为关键的因素。一般来说,是否早采可以从颜色中区别出来。换一种说法,颜色及着色情况也与桔子的品质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因此在没有无损检测分级线的情况下,通过对于颜色的管控是能够很好地进行果品质量的控制。而当一个礼品柑桔中出现较多的带有青色的柑桔时,依然能够看到人为品控的不足。

在我看来,这样的产品可能在当地习以为常,然而当这个地方的产品想再走远一点,那么依然需要关注产品的质量以及质量预期。我认为临海蜜桔的品牌打造,就是建立在完熟栽培的基础上,因此对于一个果品品牌的成长来说,品质、分级、品控依然是保证产品质量最为基本的要求。

从这一产品,原则上是可以看出,不少地方虽然有着很大的产业,有着多年的品牌与市场建设,但依然维持着一种能卖掉就好的状态,这种一年是一年的心理,其实表现在农户的种植中,表现在采摘的提早中,表现在每箱品控中,也表现为每一年的宣传中,任务完成就好,卖掉了就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产业的升级与进步有着很大的空间,当这种空间自身难以做好时,引入其它地方的品牌,共同推进标准化,共同拓展市场也是值得尝试的。我在上一篇文章《夜话三千:话黄岩蜜桔品牌的发展》中就提及了相应的思路,实现产业与品牌的共同成长,在这里黄岩蜜桔可以作为标准、资本、技术、第三方认证品牌的输出,去帮助一些产区提升产业化水平,建立基于信用的产业利润分配机制。

随便说说,感谢送我桔子的远方的朋友!

感谢阅读。

0 阅读:0

农艺大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