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出奇迹,明明国内已经四分五裂,但仍用尽最后力气毁灭三个国

世墨墨 2025-04-26 06:10:53

当盛世长安的记忆在风雨中褪色,步入晚年的大唐,内里已是宦官弄权、藩镇割据、党争不休,几近分崩离析。

然而,恰是这样一个看似衰朽的巨人,面对吐蕃、回纥、南诏三大强邻的步步紧逼,竟爆发出惊人的能量,用尽最后的气力,在边疆奏响了一曲反击的悲歌,将这三个强盛一时的对手一一击溃。

这是帝国斜阳中,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绝地反戈。

唐朝的转折点

大唐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和辉煌的文明,吸引着已知世界各个角落的目光,首都长安不仅是帝国的政治心脏,更是当时无与伦比的国际都会。

来自亚洲乃至更远地方的使节、僧侣、商贾云集于此,形成了“万国来朝”的壮丽景观。

流淌在诗人笔端的,正是这样的时代风貌,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杜甫“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描绘,反应出了那个时代的蓬勃生机与万丈雄心。

发达的驿道与再度繁荣的丝绸之路,就像帝国的动脉,源源不断地促进着东西方的物质与文化交流,为盛世增添了无尽亮色。

然而,正如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极盛的顶点往往也有着危机的伏流,繁华之下,政治的肌体已悄然滋生病灶,宫廷深处,宦官势力凭借其特殊地位逐渐干预朝政;朝堂之上,官员们结为朋党,相互倾轧,内耗严重。

而在广阔的边疆,手握重兵的地方节度使(藩镇)权力日益膨胀,渐有尾大不掉之势,尤其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他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重用如杨国忠这般的外戚奸佞,导致朝纲败坏,吏治腐朽。

边镇将帅们拥兵自重,与中央的离心倾向愈发明显,为日后的割据埋下了危机。

历史在天宝十四载迎来了那个惊天动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巨大灾难,更是反应出了唐朝内部深层矛盾的,持续八年的战火,彻底动摇了李唐王朝的统治根基,帝国从此由盛转衰,再也未能恢复昔日荣光。

战乱之后,唐朝的政治生态急剧恶化,可谓是百弊丛生,宦官势力如同脱缰野马,不仅把持朝政,排斥异己,甚至发展到可以随意废立皇帝的地步,其权势在唐德宗以后达到顶峰,成为晚唐政治的一大痼疾。

同时,朝廷内部的党争也愈演愈烈,以牛僧孺、李德裕为代表的两大派系缠斗数十年,官员们精力大多耗费在派系攻讦而非处理国事上,极大地削弱了政府的权威和行政效率。

中央权威的式微,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地方藩镇势力的全面坐大,这些拥兵自重的节度使们,俨然成为各自领地内的“土皇帝”,他们拥有独立的武装力量,自行征税,人事任免也不再听命于朝廷。

河北三镇更是形同独立王国。各地藩镇或相互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使得国家长期处于事实上的分裂状态,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被削弱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连年的战乱与割据,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农业生产凋敝,土地大量荒芜,无数百姓流离失所,为了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应付藩镇的骄横,中央政府不得不加重赋税,百姓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屋漏偏逢连夜雨,晚唐时期自然灾害频发,更是激化了本就尖锐的社会矛盾。

终于,在公元875年,滔天的民怨汇聚成了黄巢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这场席卷全国的农民战争,虽然最终失败,却彻底摧毁了唐朝摇摇欲坠的统治秩序。

内忧已是积重难返,外患也接踵而至,随着唐朝国力的衰退,周边曾经臣服或与之结盟的民族政权纷纷崛起,开始觊觎唐朝的疆土,严重威胁其边境安全,其中,吐蕃、回纥和南诏构成了晚唐最主要的三大边患。

毁灭三个超级强国

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趁安史之乱唐军内调之机,大举东扩南下,不仅夺取了原属唐朝的河西走廊和西域大片土地,彻底切断了陆上丝绸之路,更一度兵临长安城下,迫使唐代宗出逃,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耻辱。

吐蕃军队骁勇善战,屡次击败唐军,成为唐朝西北方向最强大的威胁。

曾作为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盟友的回纥,在唐朝衰落后也露出了贪婪的本性,他们居功自傲,不断向唐朝强索财物,甚至进行武装侵扰和掠夺,给唐朝边境安宁和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满足其无厌的索求,亦让唐廷苦不堪言。

而在西南地区,原本由唐朝扶植起来对抗吐蕃的南诏国,也迅速壮大,反而与吐蕃结盟,共同侵扰唐朝。

南诏军队多次深入四川腹地,攻城掠地,掳掠人口财物,威胁到唐朝重要的财赋来源地——巴蜀地区的安全,内忧外患的双重挤压,使得晚唐政权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然而,即使在如此艰难的困境中,晚唐王朝并未束手待毙,依然展现出一定的韧性,并利用残存的国力,对这三大强敌进行了一系列反击。

针对日益骄横的回纥,唐武宗时期,恰逢回纥爆发内乱,国力大损,唐朝抓住机会,派遣张仲武、石雄等将领主动出击,在香积寺等战役中取得关键胜利,以少胜多,彻底击溃了回纥主力。

战败的回纥残部四散,一部分南下依附唐朝,被安置于江淮等地,逐渐融入华夏,来自北方的回纥威胁就此基本解除。

对于宿敌吐蕃,机会出现在唐宣宗时期,此时的吐蕃,因长期对外扩张战争、内部权力斗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多重因素叠加,国力已是强弩之末,最终爆发大规模内乱而分崩离析。

迎来最终的胜利

唐朝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支持河西地区的汉人百姓反抗吐蕃统治,以张议潮为首的地方豪杰,率领归义军奋起反抗,并在唐军的策应下,成功光复了被吐蕃占据百年的河西、陇右乃至部分西域失地。

这次胜利沉重打击了吐蕃势力,唐朝在西线的影响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在西南方向,面对南诏的持续侵扰,晚唐朝廷启用了名将高骈,高骈坐镇安南都护府及后来的西川节度使任上,采取积极防御与主动出击相结合的策略。

他大规模修筑城防工事,如著名的邛崃关,同时数次率军出击,重创南诏军队,收复了一些失地,最终,南诏也因连年征战和内部矛盾激化,发生了政权更迭,对唐朝的威胁大大减轻。

谁知,这些对外战争的胜利,虽然短暂提振了士气,收复了部分失地,却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帝国的颓势,长期的内忧外患已经耗尽了唐朝的国力与元气。

藩镇割据的局面依旧,宦官专权的痼疾难除,黄巢起义后的社会秩序更是难以恢复。

公元907年,手握重兵的藩镇将领朱温废黜唐哀帝,自立为帝,建立了后梁,立国近三百年的大唐王朝,就此落下帷幕,中国历史也随之进入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五代十国大分裂时期。

信源:中国历史常识:安史之乱 2023-05-02 五彩秦安

信源:大唐与吐蕃的百年战争,最终不敌高原的铁骑 中华网 2012-12-24

信源:唐与吐蕃松州之战始末.《民族史研究》,2014

0 阅读:9

世墨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