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卫员被埋,毛主席痛斥后方死人不应该,追悼会上演讲成传世之作

凡梅说历史 2023-02-24 08:26:02

伟大领袖毛主席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迁

1944年9月5日,下着沥沥细雨的延安,显得格外冷。

枣园,毛主席正聚精会神地批阅文件,办公桌前放着几根烟头,茶杯中的水已经凉透了。

警卫队队长古远兴,眉头紧锁,急匆匆地朝毛主席的办公室方向跑来,全身湿漉漉,腿上全是泥。

“报告主席,张思德出事了!”走进毛主席办公室的古远兴,急切而轻声地说道,眼睛左右闪躲,不敢直视毛主席。

回过神来的毛主席,惊讶地放下笔,双手按着桌子站了起来。

听完古远兴的简单汇报后,毛主席点燃了一支烟,皱着眉头说道:“张思德现在在什么地方?”

“在安塞山挖新窑的时候被埋在里面了!估计已经牺牲了。”古远兴流着泪回答道。

毛主席生气地说道:“怎么能这样呢?要尽快挖出来,放哨看好,山里狼多,不要被狼吃了。要是被狼吃了,你的队长就不要当了。”

说完,毛主席又点着一支烟,站在窗前,深情地望着安塞山张思德牺牲的方向:“这件事,你向你的上级报告了没有?”

古远兴低着头回答说:“没有,我想直接报告给主席就行了。”

“这不行,你还要向你的上级报告。”毛主席呐呐地说道。

古远兴得了命令刚准备离开,便又被毛主席叫住了,“张思德的遗体挖出来准备怎么处理?”

面对这个问题,古远兴显得有些为难,这艰苦的战争环境,还能怎么处理遗体,一切只能从简办理。

毛主席听完后,停顿了一下,没有好气地说道:“不行!”

接着,吐出一口浓浓的烟,数着指头给古远兴指示到:

“第一,给张思德身上洗干净,换上新衣服;第二,搞口好棺材;第三,要开个追悼会,我要去讲话。”

毛主席在延安

毛主席望着古远兴远去的背影,凝视着天空落下的细雨,张思德的大个子身影仿佛出现在眼前,向主席笑着敬礼,眼泪在眼眶中打着转。

1915年,中华大地,一片苍夷,巴蜀之地的四川仪陇也没能幸免。

张思德在这一年出生在四川仪陇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中,父亲张行品在地主家里打短工,入不敷出,后来不得已流落他乡,留下了孤儿寡母。

张思德出生后,贫寒的家里连一颗米都没有,重病在身的母亲看着哭得咿呀哇的儿子,心如刀割,身边没有依靠,只能硬着头皮喂奶,可长期没有进食,一滴奶水都没有。

实在没有办法,母亲不得不拖着重病的身子带着张思德,亦步亦趋地,走东串西,到处要吃的。

终于,一个好心人给了他们娘俩一把谷米,母亲如获至宝,连忙捣碎熬成糊,给他喂上,自己则干屯着口水,只要儿子活着,自己就是拼了命也值得。

为了记住这段让人难忘的记忆,母亲便给张思德取了小名“谷娃子”。在四川这块土地上,小名叫娃子倒是很“流行”,谁要是五行缺土,便叫个土娃子,家中有狗的,便叫个狗娃子,比比皆是。

“谷娃子”命苦,老天不开眼,母亲在他七个月的时候,便撒手人寰,丢下了年幼的孩儿。

幸好婶母刘光友心地善良,便收养了可怜的“谷娃子”。

因为没有奶吃,婶母便四处给他要奶吃,就这样曾经的谷娃子便吃着“千家奶”穿着“百家衣”渐渐长大,婶母刘光友希望他长大后永记乡亲们的恩情,便给他取名“思德”。

打小就懂事的张思德,聪明能干,6岁就开始下地干活,割猪草、挖野菜、捡蘑菇、采松果、拾柴火,什么都干,什么都能干。

民国饥饿的孩子

1933年,年满18岁的张思德已经长大成人,成了一个大小伙,这一年,红四方面军解放了仪陇县,打倒了土豪劣绅,红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立志当红军。

不久,他便报名加入少先队,因为个子大,直接当上了少先队队长,因为工作认真努力,积极筹集粮食,还受到乡苏维埃的嘉奖。

这年冬天,仪陇下起了小雪,张思德来到母亲的坟前,他有很多心里话想跟母亲说,可不知道在天国的母亲能不能听见。

“娘,儿子想参加红军,打地主,打豪绅,解救穷人!娘,谷娃子以后都不能来看你了,等解放了儿子再回来看你!”张思德哭倒在坟前。

就这样,张思德便光荣地加入红军,并成为县独立团二营的一名通讯员。很快,瓦子寨战斗爆发,张思德积极战斗,表现英勇,在战斗中立功一次。

组织上认为他是颗好苗子,便安排他到列宁小学补文化知识和军事知识。从列宁小学毕业后,张思德又被调到省军区指挥部的政治部,干的还是老本行——交通员。

在红军队伍中,张思德茁壮成长,不久便当上了特务连的班长,机智勇敢的他曾经还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右腿先后两次负伤,却依然强忍剧痛,冲入敌阵,最终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一时间成了战友们钦佩的“小老虎”。

抗日战争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进而放弃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张思德就是跟随红四方面军长征的。

长征路途,千难万阻,不仅有茫茫的草地,还有巍峨的雪山,最困难的还要数病痛和饥饿。

为了战胜饥饿,努力走完草地,完成北上抗日的重任,组织上发出“尝百草”的口号,顾名思义,就是在草地上尝出哪一种草能吃,哪一种不能,能的就层层传达。

然而,这种“尝百草”行为可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这草药直接吞服,弄不好轻者中毒,重者死亡。

张思德听到这个号召后,总是冲在第一线,甚至形成了一种本能,只要看到新奇的草,便不自觉地伸手拔起塞进嘴巴品尝一番。

有一次,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看着水中的一丛野草,大声喊道:“野萝卜、野萝卜!”

张思德闻讯赶来,果然在离水塘不远处长着一丛跟萝卜叶子相像的野菜。

就在小战士准备将拔起的野萝卜塞进嘴里时,他一把夺了过来,放进嘴里,细细嚼了嚼,又甜又涩。

不一会儿,原本堆上笑容的脸上发白,张思德瞬间觉得天旋地转,全身无力,随即倒在草地上。

小战士见状,立即用软绵无力的小拳头拍打着他,害怕他晕睡过去。

迷迷糊糊的张思德,感觉到肚子一阵绞痛,阵阵苦水从胃中翻滚而出,一股股清水从口中流出,“这草有毒,快,快告诉......”

话音未落,张思德便昏死过去,失去了知觉。幸好嚼得少,半个小时后,张思德便慢慢苏醒过来,醒来的他顾不上自己的身体,连推带赶地让小战士去告诉其他人,这种草不能吃。

红军长征

历经千辛万苦,满身伤痕的张思德跟着大部队终于到达陕北,此后,他便被安排在荣誉军人学校,一边学习一边养伤。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思德所在的部队大部分战士被征召到前线抗日,而他则跟着有伤在身或年纪较大的同志留了下来,编成了警卫连,个子高大的他成了副班长,主要负责云阳镇八路军留守处和荣誉军人学校的警卫。

1942年,中央成立警备团,主要负责党中央的保卫工作,时任警卫一连班长的张思德因个子大、身体好被调到警卫团工作。

在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简下派的大环境下,张思德又从一名班长回到了战士,成为中央警备团1连的战士,对此他愉快地接受了。

重新开始的他,表现出优秀的品格,沉默寡言、吃苦耐劳,项项工作都很出色。

不久,他被幸运地选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

能为毛主席当警卫,那是何等的光荣啊!张思德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警卫工作中,为了保证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有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除了本职工作外,他还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草鞋、喂战马、挑水烧火、采药防病、站岗放哨,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

毛主席,对张思德的表现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愈发地喜欢这个四川谷娃子。

随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的斗争形势日益严峻。原本依靠外源的陕甘宁边区,财政愈来愈困难。

毛主席在延安

为了克服困难,毛主席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希望通过生产自救,给人民减负,改善军民生活。就这样,陕甘宁和华北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了。

积极的张思德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参加大生产运动,主动报名了中央机关组织的生产小分队。出生农村、大小就会干农活的他,搞生产可是一把好手。

1944年,中共中央决定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了做好保障,解决远道而来的代表们烤火取暖问题,中央让邓婕负责烧炭一事。

经过研究,决定在距离延安70多里远的安塞县打窑洞、烧炭。然而懂这项技术的人太少,而“多面手”张思德则既会打窑洞和烟道,又会烧炭,便被请到安塞县做技术指导。

除了他以外,警备团还派了两名战士同行,张思德出任副队长。

事事争先,处处带头的张思德,和苦累活儿杠上了,最苦、最累的都是他打头,每当炭烧好后,要出炭时,他总是最先钻进窑中去作业。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悲剧还是发生了。

9月5日,天下着雨,为了尽早完成任务,张思德冒着雨,带着突击队的战友白满仓、王宇森如往常一般进山挖新窑。

他们分工明确,张思德负责在最里面挖土,白满仓则负责往外铲土,而王宇森则负责往外运土。

挖窑洞的张思德

然而,就在挖到一半的时候,被雨水冲泡的土显得很松软,窑内开始掉土块,眼看就要塌方了,张思德不假思索地将战士白满仓往外推,自己却被掉落的土方压在了窑内。

听见响动和呼喊声的其他同志,立即冲了过来实施营救,很快被埋在较浅处的白满仓被挖了出来,被救后又和其他同志一起营救张思德。

不幸的是,由于张思德所处的位置太深,很难挖出来。

当古远兴带着毛主席的命令到达事发地时,立即组织人员继续开挖,终于挖出张思德,可他们看到的是紧闭双眼的张思德,他已经牺牲了。

这件事情引发了毛主席深思,他痛斥道:“前方打仗死人没有办法,后方生产死人不应该啊!”

在毛主席看来,张思德是个有思想、有道德的战士,无论职务大小都值得尊重,因此他要求警卫员马上出发连夜把张思德的遗体运回来,要为他举行追悼会。

三天后,延安枣园沟口西山脚下,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备团1000多人,汇聚在操场上,他们要为张思德举行一场特殊的追悼会。

追悼会由警备团团长吴烈主持,政治处主任张廷桢致悼词。

最后,毛主席神情庄重地走进会场,亲自将花圈献在土台子中央,旁边悬挂着他亲笔题写的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

向张思德致哀的报纸

此后,毛主席便站在一个土墩上,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打着强有力的手势,说道: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便是著名的演讲——《为人民服务》,它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与行为,在新中国成立后,仍然被各级党政机关作为座右铭和行动口号加以使用。

此后,毛主席还定下规矩,在队伍中,无论谁牺牲了,不管是炊事员,还是战士,只要他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

毛主席要求,这项制度,不仅要认真执行,还要介绍给老百姓,以此寄托哀思,让整个人民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打败一切反动派。

演讲中的毛主席

革命的成功,需要有人在敌人的残暴统治下英勇抗争,需要有人在枪林弹雨中冒死冲锋。同时,也需要有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奉献精神需要传承,优良品格需要宣传,这样一个民族才有希望,才能走得更远!

张思德把自己化作种子,埋在了一个炭窑里,升华出一种伟大的精神——为人民服务!

一个平凡的名字从此与一个政党、一支军队紧紧连在一起,提升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既平凡又伟大!

文/轩羲十三

1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