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师身为朱温手下大将,他真有造反的意图吗?

顾道惊城 2021-06-07 16:26:57

早在朱温称帝前,他就让王重师坐长安了。

关于王重师的履历,这里就不多介绍。我们只要知道一件事就可以了,王重师能取得坐镇长安的地位,在朱温集团,肯定是独当一面的大佬级人物。

在当时的梁帝国,文职系统的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所以王重师在关中的时间久了,就难免有藩镇化的倾向。

在这种背景下,王重师在长安待得时间久了,给中央政府交纳贡奉时,竟然开始有意地开始拖拖拉拉了。

佑国节度使王重师镇长安数年,帝在河中,怒其贡奉不时;已巳,召重师入朝,以左龙虎统军刘捍为佑国留后。

这种事可大可小。往小了说,自然是因为关中收入比较少,开销比较大,所以没有太多剩余给中央政府;往大了说,这就是藩镇化的前兆啊。

在这种背景下,朱温自然开始猜忌王重师。

朱温因为这种原因猜忌王重师,有错误吗?显然是没有的。就算王重师是清白的,这种猜忌也是无法避免的。

类似的猜忌,只有在文职系统地位上升后,才可能真正解决。

文职系统地位上升后,各地的行政、经济自然开始由文职官员控制;文职官员在相关问题上,不能让中央政府满意,通常不会上升到是不是要割据的高度,因为文职官员本身就缺乏这种能力。

但是在文职系统地位没有真正确立前,各地的行政、经济、军事大权都在军方大佬的手中,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在向中央政府交纳贡奉时,有意无意的拖拖拉拉,这种嫌疑就比较大了。因为,谁处于皇帝的角度,也会认为他这是想搞独立王国呀。

朱温怀疑王重师有割据关中的意图后,就要把他调离关中。

在此过程中,王重师有意无意地又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中央特派员进入关中时,王重师竟然对他缺乏基本的礼节。

刘捍到长安,王重师不以礼相待。

这种事,一样可大可小。往小了说,这就是礼节的问题;往大了说,这就是王重师对中央政府缺乏足够的敬畏。

中央政府派特派员来了,你竟然这样一副带理不理的样子,这是什么态度?

担任中央特派员的刘捍,对此自然非常不高兴,而他把相关问题报告给朱温后,朱温也非常不高兴,因为处于朱温的角度,地方大佬面对中央政府的特派员,竟然这副德性,这就是要反天了。

当然了,王重师得知刘捍前来的任务,就是要接替他工作时,也没有任何反抗的行为,而是乖乖地接受了调令。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也不算什么事,问题是,据刘捍后来汇报的内容,王重师在坐镇长安期间,一度与凤翔的李茂贞关系暧昧。这样一来,王重师的罪就大了。

刘捍向后梁中伤他,说王重师暗中与州、岐州互相往来。甲申,贬王重师为溪州刺史,不久赐令自尽,诛杀他的全族。

于是,朱温就杀了王重师,并灭了王重师满门。

当然了,史书上对这件事,还有一种说法。

据这种说法,朱温怀疑王重师有割据关中的意思,而在这个关键的坎上,王重师竟然又擅自调动军队攻打李茂贞,结果打了败仗。

重师与刘捍故有隙,捍尝构之,疑之。重师遣其将张君练西攻邠、凤而不先请,君练兵小败,以其擅发兵,挫失国威,将召而罪之。

擅自调动军队打仗,这种事,一样可大可小。往小了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往大了说,在军情并非紧急的时候,地方大佬擅自采取军事行动,本身就是藩镇化的表现。

在没有得到中央军委同意的情况下,而且军情也不紧急,前方统帅擅自调兵打仗,这还了得?

因为类似的原因,朱温就让刘捍接替王重师坐镇长安。在这种说法中,王重师看到刘捍前来,也没有表示应有的尊重。

这件事,我前面也说了,它可大可小,往大了说,这就是地方大佬对中央政府缺乏足够敬畏的表现。

更可怕的还在于,刘捍事后向朱温汇报说,王重师在关中其间,就是有割据关中的意图,于是朱温就把王重师杀了。

总的来说,朱温怀疑王重师,于是把他杀了,当然了按前面的那种说法,朱温还把他全家杀了。

王重师是不是冤枉的呢?这个很难说。

基于军方大佬们的角度,他们跟随朱温打了这么多年天下,现在坐镇一方,自然有权以一方诸侯行事。但是基于皇帝的角度,你这样专擅下去,就是有可能变成藩镇的。

不按时交纳贡奉,相当于王重师想削弱中央政府对关中的财政控制权。

事实上,不要说王重师这种朱温一手培养起来的大佬了,就是魏博罗氏、陈州赵氏那种标准的诸侯大佬,忠于朱温的重要标志,也是他们经常得给朱温贡奉,而且贡奉非常丰厚。

朱温让王重师坐镇关中,王重师竟然不按时进献贡奉,这在朱温眼中,自然相当于叛乱了。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王重师的反状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说是莫须有的。

因为不按时纳贡,这用大道理都可以讲通。比如,不按时纳贡的理由,肯定是当地老百姓苦,老百姓穷,或是前方开销比较大,所以应该适当放缓。

这种理由,永远是冠冕堂皇的。更主要的是在残唐五代,普遍地区的军方大佬,其实都是这样行事的。

总的来说,在军人势力巨大的时候,军方大佬坐镇地方,本身就是以一方诸侯行事的。

至于擅自发兵,这更有说教,那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因为军情紧急瞬息万变,事事请示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央政府,肯定是黄瓜菜也凉了。

但是在朱温眼中,地方大佬在军情并非紧急之时,没得到中央政府许可时就敢擅自采取军事行动,本身就是试图削弱中央对军队的控制权。

至于王重师对刘捍缺乏基本的礼节,这个似乎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因为文职官员进入军方大佬的势力范围内,还一副牛气哄哄的样子,军方大佬看他不顺眼,所以对他带搭不理的,也没有什么奇怪。

问题是,刘捍在朱温一系的地位非常高。因为朱温称誉刘捍时,一度能与朱温的亲信敬翔相提并论。

尝曰:“敬翔、刘捍、寇彦卿皆天为我生之。”

刘捍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进入关中,王重师竟然敢对他缺乏基本的礼节,在朱温看来,自然是王重师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里。

事实上,不要说刘捍那样的人进入某个军区了,就是皇帝派个太监前来,当地军方大佬也必须得表现出诚惶诚恐的样子,因为对方是代表中央政府前来。

地方大佬看到中央政府派人前来,竟然没有丝毫的敬畏之意,本身就意味着中央政府的权威不够强大。换而言之,地方大佬并不认为自己的升降沉浮是中央政府一句话就可以决定的。

等他们相信自己的升降沉浮,就是中央政府一句话可以决定时,他们看到中央政府派人前来时,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也会表示出诚惶诚恐的样子。

当然了,处于军方大佬势力巨大的时代,中央政府派来的文职官员算什么呢?有时候,军方大佬一见政府派文职官员前来制约自己,进门就先给文职官员个下马威。总而言之,你虽然代表中央政府前来,但是你也应该知道,这里真正的老大是谁?

用冠冕堂皇的理论去说,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在军队内部,军方大佬竟然还得事事看文职官员的脸色(甚至事事看太监的脸色),这能打胜仗吗?

因为这就是标准的外行指挥内行。关键是,那些文职官员(尤其是太监)都是人渣级别的人,他们进入军区内部,通常都是胡折腾,本来能打胜的仗,让他们一折腾,也只能打败仗了!

在军方势力巨大的背景下,这一切是难以避免的,相关理论也是比较流行的。而且皇帝也不敢强行让军方大佬接受文职官员的控制。因为皇帝敢强行这样做,随时有可能让军方大佬反手打脸的。

到时,军方大佬一口咬定文职官员(或是太监)进入军区,那是变着法的胡折腾,最后惹得军区上下怨声载道,于是官逼军反,军不得不反,皇帝找谁说理去呢?

比如,刘捍进入军区,把王重师收拾了。几个月后,愤怒的军人就把刘捍抓起来交给了敌人。关键是,面对此情此景,朱温还得向愤怒的军人认错,总而言之,都是刘捍的错,现在他已死了,所以希望大家不要生气了。问题是,大家能不生气吗?不要说刘捍已死了,就是刘捍活着,朱温也有可能拿刘捍的人头去给大家消气。

刘捍说王重师坐镇长安期间,和李茂贞不清不白。这一切可信吗?

据史书说,这是刘捍陷害王重师。问题是,相关的问题,不要说千年之后了,就是当时恐怕也说不清楚。要知道,朱温也不是普通人,并不是随便可以糊弄的。

换而言之,刘捍在说王重师与李茂贞不清不白时,总得有足够的证据,还有令人信服的逻辑吧?

关键是,刘捍也不是普通人,他为了私人恩怨,就敢随便糊弄朱温,也未免太耸人听闻了。

我无意说,刘捍肯定没有说谎,我只是说,如果我们认为,王重师当时非常清白,也未免把历史看得太简单了。

文职官员也好,太监也好,当他协助皇帝控制军方大佬时,就随时都有可能被当做替罪羊给扔出去。

听到王重师有藩镇化倾向时,朱温大约有两种选择。

第一、默认这种局面,等王重师割据之势更明显时,再去收拾王重师。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它容易占据舆论上的制高点;而坏处就是,王重师的割据之势一旦形成,再想打击王重师,难度就比较大了。

第二、趁王重师割据之势没有形成之前,就强烈打击他。这样做的好处是,有机会兵不血刃地解决王重师;而它的坏处就是,这有可能会让其它军方大佬感觉兔死狐悲的。

而在处理王重师时,朱温大约也有两个选择。

第一、杀鸡骇猴,通过打击王重师,让大家知道试图藩镇化的大佬,是没有好下场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其它军方大佬不敢轻易试图藩镇化了;这样做的坏处就是,让其它军方大佬一旦与朱温互相猜忌,就绝不会轻易妥协,因为妥协是看不到出路的。

第二、解除王重师的兵权,给王重师比较好的待遇,避免其它藩镇兔死狐悲。这样做的好处是,朱温在削夺其它大佬权力时,容易让他们选择妥协,因为对朱温妥协的结局,实在不能说太坏。

但是它的坏处就是,这会让其它军方大佬在试图藩镇化时,变得有恃无恐,因为在关键时候,随时可以回头。

总的来说,此时五代削藩的序幕刚刚拉开,所以朱温很难做到温柔地进行。

至少,朱温如果敢对拥兵大佬们说,我现在当了皇帝,却天天害怕你们谋反,所以希望你们交出兵权,我保证你们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当时他就会死无葬身之地的,因为这就是与虎谋皮的事。

但是不管怎么说,王重师跟随朱温征战二十年,混成一方藩镇之后,突然被杀(甚至是杀了全家),也足以让其它大佬兔死狐悲的。

于是王重师死后不久,刘知俊就因此选择了叛乱。

3 阅读:1187
评论列表
  • 2021-07-04 23:16

    啰哩巴嗦的,还可大可小。事后诸葛亮。

  • 2021-07-05 17:54

    满篇莫须有[点赞]

顾道惊城

简介:写写字,说说话。不专业的人,不专业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