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农业的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的人理解原则上是不一样的。种植者与管理者之间注定是有着很大的差异,当然目的不同,看法与感受自然也不一样。对于想进入农业的朋友来说,我觉得首先需要理解农业,只有深入或客观并且能够多角度客观的了解农业,我认为才有可能较为正确的判断自己是不是适合于农业这一行,并且在这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第一产业中,去寻找到相对明确的生态位,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与理想。简言之,当你理解了农业后,就可以问问自己,适合不适合做农业,如果真进入农业,那么去做那一部分。

吃饭吃饱的问题。并随着经济发展进步,我们能够看到食物的多样与充足,致力于安全与营养。然而在生产端,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我们国家对于最为基础的主粮的生产重视程度。一是永久基本农田是用来种植粮食的,而永久基本农田在第三轮国土空间规划划定中,是一条基本的红线。这就保证了在当下的现状中,可以预期未来的粮食生产空间。二是从土地的现实物理属性来说,用于种植粮食的土地占据了中国最好的土地的大部分,并且有相对较大的连片规模化优势,配套的相应的灌溉水利、道路等设施。三是中国的粮食生产有着非常强大的技术与工业化支撑,包括以生命科学为代表的育种,从南到北每个气候带与生态区都有着相应的育种单位支撑。同样化肥、农药、机械、仓储、加工等也有众多的配套企业。

当然这样做目的是要实现中国在规模面积上的粮食生产的效率,也提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生产能力,以此实现主粮食生产的低成本,并维持对市场主粮食供应的低价格。从这方面看,中国的主粮生产走的是美国的机械农场模式,讲的是规模与生产力,起的是中国粮食生产最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承担的是吃饱饭的责任。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近十几年来,主粮食的规模化生产发展非常的快,随着农民收入渠道的拓展,老一代农民从业人员的减少,农二代就业的多样化,土地流转特别是规模种粮区的土地流转进一步增加。同时因为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程度非常高,销售的政府兜底性质以及相应的种粮补贴,政策性保险等配套措施,使得粮食种植可以通过规模化的方式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使不少年轻人看到了种植粮食的潜力,从而出现了很多年轻的种粮大户,而一些原有的种粮大户的下一代也多接替父辈从事规模化种粮食。

我区一位种了百来亩水稻的农户说,水稻现在是可以穿着皮鞋种的。全面机械化的方式以及规模化带来的可预期的收益,让年轻人愿意去种粮食,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什么地方,只要土地条件较好,有相应的规模,能够机械化种植,那一定是有人愿意承包种粮的。同时由于粮食作物整个种植管理技术的成熟性以及第三方服务的快速发展,种粮已经与过去农民一家一户的种植有了本质上的区别,种粮已经不是辛苦的代名词,种粮已经与低收入没有什么关系了,而且种粮因此季节性,销售的大宗性,作业的机械化等,反而是一种具有较长时间空闲时间的产业。当有一定规模的情况下,种粮已经成为一个不错的职业选择。
当然规模种粮原则上是一个重资产的行业,机械设备,仓储烘干等需要很大的投资,这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进入规模种粮的门槛。其次是种粮土地本身的延续性,也让新进入的人需要有相应的时机,这些都可以看成是规模种粮具有相对稳定性,不会因为某一年的某些因素而有多大的改变,更不会有些人一说粮食收成不好第二年就不种了。那些仅是中国粮食生产中非常小的比例,并且正在不断减少。

我总是把关于适合不适合的话题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比如我在六年前所写的一个系列文章中,就把这个问题放在了首位。(我想种水果(一)你真的准备好了吗?)毕竟人之所为,一定是心之所向。但我真心的希望在定下初心之时,是真正了解过未来所要从事行业的相关内容,我认为这既是一种谨慎而负责任的方式,也有利于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毕竟每一个农业失败的例子,背后都是多方的损失。
农业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是我们这个社会存在的基础,繁杂而又无比的庞大,要简洁的说清楚我自然是做不到,也没这个水平。但我依然想通过我自己的方式来尝试一下,本系列文章是我从人的需求理论的角度,尝试来介绍一下农业产业分层逻辑以及一些特点。作为第一篇,则从人的最基本需求说起:为了生存的农业。

从历史的角度说,中国农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或者说在绝大多数的时间内是为了养活更多的人而努力,为了吃饱饭而努力。农业中的主粮生产一直以来是中国农业的重中之重。在历史上,人口的跨越式的增长来自于主要粮食作物的发现与引进,如玉米、番薯、土豆的引入使得中国人口在清朝时达到了的4亿。同样历史上不断出现的饥荒,让中国人深刻地感受粮食特别是填肚子的口粮的极端重要性,同样吃不饱饭的感受,也是中国把绝大部分的土地用来种植粮食。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与工业的进步与发展,结合经营体制的改革,中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后解决了

因此从选择的角度来看,当选择种植粮食这样的农业内容时,其实就如同选择了规模与稳定,规模决定你的收入,粮食行业的特点决定了稳定的预期,随着粮食生产第三方农事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对于粮食的重视,种植粮食在我看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为了生存的农业一定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视的部分,也必然是最为稳定的部分,还是最能够与社会责任相连的部分,当种植者成为这个行业一个地方的头部主体时,也是最能够实现人生价值的部分。
反过来说,当种植规模小、机械化使用难度大时,那么仅种植为了生存的粮食作物必然面对着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竞争,从而导致亏本,而且规模越大亏得越多,自然是没有人种的。同样过去的小农生产方式,进行单纯的粮食生产,出现的是农民收入低的问题,于是当农民有了更多的就业途径时,这样的生产方式在许多地方被放弃,通过土地流转而转化为规模化的种植。这种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相信,再过个20来年,中国将难得一见传统的小农生产生活方式。
感谢阅读!

悠果观点252
悠果观点 · 目录
上一篇闲话三千:我对日本农业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