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永安里的扫街
民乐中,以二胡曲《空山鸟语》和唢呐曲《百鸟朝凤》最为模拟自然之音,而且好奇特的是,它们所模拟的皆为鸟鸣,也许,是自然界唯其有鸟鸣声音最为丰富的原因吧。难怪2500多年前,古代希腊一个叫做德谟克利特的哲人会说,我们“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当然民乐还有一首模仿痕迹很浓厚的曲子是琵琶曲《十面埋伏》,不过是模仿战斗的声音,金鼓声、铁蹄声、刀剑相击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阿炳的《听松》(又叫《听宋》,讲金兀术被岳飞打得狼狼大败的故事)也有一段这样的描摹。
民间与经院对于艺术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我这里说的经院意思是指中国古代的文人,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的学院派。民间艺术偏重于强调精细的模拟,认为你把一个对象描述得和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毫无偏差,便达到了艺术的极致。而经院派理论则强调神似而忽视形似,认为传神才是第一位的。当年黑格尔评价宙克什斯的画说:“宙克什斯画的葡萄从古到今都被公认为艺术的胜利,同时也被公认为摹仿自然原则的胜利,因为真有活的鸽子啄食这些画的葡萄。”他认为这是“把这样庸俗的效果捧为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靠单纯的摹仿,艺术总不能和自然竞争,它和自然竞争,那就像一只小虫爬着去追大象。”
我不准备讨论这些艺术观念的区别,只是想谈谈《百鸟朝凤》,而且,并非谈一支单曲,它是一部公开放映的,同时止步于昙花一现的器乐片。
那还是在1976年,我作为下放知识青年在一个农场机械厂的翻砂车间上班。那几年,国家经济已经不堪重负,恢复生产成为了首要的任务,即使是大批右倾翻案风,也是“大批促大干”。而农场所有单位中,以我们这个机械厂,特别又以我们车间的工作最为繁忙。我至今记得一个上班的时间表:早上8点上班,一直工作到凌晨2点,第二天上午休息半天;然后,中午12点工作到晚上12点,如此循环往复。如果是打连班,即,从8点到2点连续上两天班,则可以休息一天。这对于我说来当然非常重要,因为你可以有整整一天半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然后再上中午12点的班。
当时,文学艺术已经有了一些开禁的迹象,出版和重版了好几部小说,影响比较大的比如长篇小说《沸腾的群山》,《海岛女民兵》。也有一些传统音乐作品重新面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年还制作了一部声乐片,即《长征组歌》。我们抛却片子的观念意识不谈,这个系列的歌曲无论在创作技巧上还是在表演人选上,都展现出相当雄厚的实力。
那一年的9月8日,我加了一个连班,9月9日下午两点,去看一部本地首映的器乐片《百鸟朝凤》。所谓“百鸟朝凤”,不用说,意思很露骨,这个被朝拜的“凤”就是“文艺旗手”。而且,整个演员的服装都是由旗手钦定的,样式为:无领对襟式连衣裙,后来被戏称为“旗手服”。进入电影院,尚未开演,喇叭里就通知,今天下午四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会播放重要新闻,请各地各单位组织收听。这使得我有了一些模糊的猜想,但是,不敢去证实它。而且,电影也开始了,而且,它也的确非常好听好看。过了这么多年,节目单已经忘记差不多,反正,几乎所有的民乐都在这个影片中来了一次大的操演,记得筝独奏是《战台风》,二胡独奏是《赛马》,笛子是《牧民新歌》,好像还出现了木琴,曲名忘了,可能是《我是一个兵》。这个片名,包括唢呐曲《百鸟朝凤》当然不会忘。
《百鸟朝凤》似乎根据河南的地方戏和曲艺的调子编制的,因为我听出里面有浓厚的豫剧色彩和河南梆子的调子。开头民乐合奏引子之后,是尖利的唢呐,描述百鸟群鸣的场面,据说这是来自于“文艺旗手”的授意,原因是民间采集的这支曲子有些凌乱,连小孩啼哭、公鸡母鸡的啼叫也给做了进去。改编者剔除了不雅的内容,将曲式做得更为工整并且更具有意识形态工具意义。接下来是仿真的鸟叫,各种鸟转换着方式啼鸣。这比较适合唢呐,因为唢呐的声音很高,同时,唢呐的哨片可以完全不依赖气孔发声,所以模仿鸟叫声音的功能十分强大。一段华彩之后,结尾又是百鸟朝拜凤凰的主题。
音乐片一个多小时。我出门以后,便坐在电影院前一个十字路口的栏杆上等着收听重要新闻。
下午四点整,剧场里的喇叭里传出来播音员沉重的声音,接着,邻近的几个工厂的喇叭也同时播音。路上的公交车全都停了下来。喇叭里播放的是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
大家都知道,那一天发生了什么事件。
我坐在马路旁的栏杆上,看着公交车上嚎啕大哭的乘客、邻近工厂门前嚎啕大哭的女工,头脑完全空白,一片茫然,甚至恍恍惚惚,不能弄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此前所有的印象和记忆均被格式化,我想,当时我的眼睛也许就像两个空洞,很是无神。
随后,官方禁止娱乐一个月。而不到一个月,1976年的10月6日,四人帮一伙就倒台了。这样,《百鸟朝凤》的器乐片在本地首映一场之后,也就再也没有被放映过。
我是本地为数不多的观看过这部影片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