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陷落之后,宗泽主张救援,最后为何没能成功?

顾道惊城 2021-11-10 22:08:05

当得知汴梁陷落的消息时,赵构有上中下三策可选。

上策是率军勤王;中策是接近汴梁,等待金军撤离;下策是转进南方等待时机。

以宗泽为代表的人认为,赵构应该选择上策。这种选择说起来非常振奋人心,但其实很不靠谱。

在康王帅府初建的时候,赵构手下只有一万临时拼凑的军队,凭这种军队,基本不可能击败金军。

想当初,种氏兄弟和姚氏父子率领正规军,都被金军打得满头是包,赵构何德何能,率领一万杂牌就能翻天覆地?

在金军撤走时,赵构手下有十万左右的军队,这是花了四个多月的时间攒起来的军队,凭借他们就能击败金军吗?恐怕也不太容易。

要知道,当初勤王的军队也有十多万,但都被金军击败了,这说明北宋的军事实力比起金军来,差得实在是有点多。

如果不从军事层面来判断,赵构其实也没有必须救援汴梁的必要。

身为执政者,赵构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无数人的生死,如果赵构扔出一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手下人会怎么想呢?

汴梁于十一月底陷落,徽钦二帝陷入敌手,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实,如果北宋真是满地爱国男儿,他们又何必等赵构牵头呢?

攻破汴梁之后,金军在这里驻扎了四个多月,其中未尝没有围点打援的心思,可事实证明,金军只是驻扎而已,根本没有援军出面让他们打。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经过金军两次南征之后,宋廷的幸存者们已经发现,那个打鸡血的亮剑战略根本不顶用,精神力量不足以弥补客观实力上的差距,所以大家准备团结在赵构身边,玩空间换时间和敌后游击的战略,宗泽等主战派其实是少数。

以前,徽钦二帝一声令下,调动十万、二十万的成编制军队并不困难。所以,朝臣们在鼓吹亮剑战略时,徽钦二帝自然有可能冲动。

问题是,到了赵构时代,他就算玩了命地爆兵,也就能调动十万乌合之众。这时候如果再有人说,我们应该勇敢地朝金军亮剑,赵构就是再蠢也不会信啊。

前面两位皇帝勇于亮剑,十几万几十万的军队直接拉出去,结果被金军生吞活剥,我手底下就这十万乌合之众,你让我冲到金军面前亮剑?你是怕我死得晚吗?

经过一系列大败之后,宋廷的残余部队本就算不上什么精锐,而他们居然不救汴梁,反而朝赵构靠拢,用摆在台面上的话说,自然是希望赵构带领他们救徽钦二帝,可用端不上台面的话来说,就是他们希望能跟着赵构走出一条新路,别冲到汴梁去送死。

从情感上,赵构应该救援汴梁,因为汴梁是帝国的都城,而且赵构全家都在汴梁城内。但是从理性上,赵构显然不应该救援汴梁。

关键是,现在就不是赵构愿不愿意救援汴梁的问题,而是帅府内的高级军政长官,有多少人愿意救援汴梁呢?显然是非常少的。

如果大家普遍愿意救援汴梁,赵构能拦住大家?因为,徽钦二帝下令让大家勤王,赵构算老几,他一句话,就能阻止大家勤王?

反过来说,如果大家都不想救援汴梁,赵构想救援,能有多大的意义?

抛开道德化的分析,赵构不去救援汴梁是必然的。因为力量有限,就算去救援也是于事无补,只会让局势更糟糕。

所谓赵构冲过去,大家就会跟着冲过去,那就是扯淡罢了。

由于宗泽一直坚持这种观点,所以在第一次军事转移时,赵构就告诉宗泽,你现在就率军向汴梁方向前进,而且可以对外宣称,我赵构就在你的军中。

康王居然还命令宗泽对外扬言,佯称康王在南征军中,企图用宗泽军作为饵兵,吸引金军的兵锋,以掩护自己,苟全性命。

史书对此的解读是,赵构希望宗泽当诱饵,掩护自己撤退,可在我看来,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赵构想证明给大家看,我赵构的招牌没有什么神奇之处。

如果真如大家所言,只要有赵构的率领,就一定能勤王成功,那么宗泽宣称赵构在军中,应该能聚集不少军队才是,可现实却是:根本没有一支军队向宗泽靠拢,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想要躲避金军锋芒。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宗泽也只能在离汴梁一二百里的地方打游击,不敢再向前走了。因为就凭宗泽这种孤军,如果敢跑到汴梁城下,估计都不用打仗,自己吓自己也会发生大溃败。

金军等了半天,也没能等来援军,于是他们带着徽钦二帝和大量战利品开始北撤。

由于金军是分批撤退,宗泽觉得有机可乘,只要瞅准金军的薄弱环节,我们应该就能把徽钦二帝抢回来,可是他号召呼吁了半天,没有一支军队愿意响应他。

大家得知道,赵构名义上还在宗泽这支军队中,却连一个求见康王的人都没有,你说赵构的名气能有多大作用呢?

其实在当时,大家的普遍想法就是,金军撤走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手上的军队越多,可能趁乱接管的地区就越多。既然如此,大家所想的问题当然都是保存实力。因为从表面上看,徽钦二帝被俘,此时已经是天下大乱,剩下的事似乎就是群雄逐鹿了。大家此时最该做的,就是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秣马厉兵上,而不是营救徽钦二帝上。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救援汴梁的上策行不通,赵构是不是立刻实施下策,跑到江南当皇帝了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个选项同样不具备可操作性。

此时的天下看起来就要大乱,康王帅府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快取得最高权力,想办法将天下安定,哪怕事不可为,非要转移到江南,那也是取得最高权力之后才能做的事。

如果康王帅府离汴梁太远了,结果只有两个。

第一、张邦昌利用金人的支持,实现对北方的统治。

第二、留在北方的力量拥戴另一个宗室成员,取代张邦昌,建立新的中央政府。

事实上,当时就有两个宗室成员(赵子崧、赵叔向),已隐然拥有了角逐最高权力的机会,只是赵构的人气太高,所以这两个人都自动退出了。

赵叔向在决定退出竞争时,也不甘心向赵构低头,于是就拒绝把军队交给赵构,而试图把军队交给宗泽。

我们知道,宗泽当时持亮剑战略,赵构持空间换时间战略,赵叔向不想把军队交给赵构,而试图交给宗泽,本身就证明他还存在某种幻想,于是赵构派刘光世捕杀了他。

康王帅府在相州开府后不久,就移到了东平府,不久后又移到了济州,最后移到应天府,摇身一变成为大宋中央政府。

相州、东平府、济州,以及赵构后来称帝的应天府,距汴梁城的距离大致差不多,仅仅是方位不同。

相州在汴梁北部,东平在汴梁的东北部、济州在汴梁东部,应天府在汴梁东南部。这些城池距汴梁的直线距离,都在三四百里的范围内。

总的说,康王帅府一直围绕着汴梁转动,不敢离汴梁太远,也不敢距汴梁太近。

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不断有军政官员向康王帅府靠拢。到达济州时,康王帅府已有八万军队,而且还不断有军政官员前来报道。

等金军撤出汴梁后,汴梁城内的人也纷纷表示要拥戴赵构。在这种背景下,张邦昌自然也得派人向赵构报道。

于是,大家争相劝赵构当皇帝,赵构拒绝,张邦昌再出面劝说,赵构这才“勉为其难”地成为了新皇帝。

3 阅读:524
评论列表
  • 2021-11-11 23:03

    如何抉择,不如改成如何苟且偷生,再不济,跪拜金人,这就是赵构的真实想法,这厮被金人追得是狼奔豕突,如丧家之犬,生育能力也被吓没了,要多没出息就多没出息,幸赖岳飞韩世忠忠臣名将保着,才得以喘息,这厮回过神了,不是感谢抗金名将的,而是阴森森的鬼头刀架到了岳飞的头上,要多卑鄙就多卑鄙,要多无耻就多无耻,不敢光明正大的杀,偷偷摸摸的杀了

  • 2021-11-11 20:04

    只有正规西军才能稍微抵挡一下金军,那也只是稍微抵挡但也没能力对抗金军,像十万乌合之众,金军不用多,只要一千骑兵就能横扫十万乌合之众,马家渡的时候三万宋军遇到一千金军步兵除了都统制陈淬父子战死,岳飞他们三万军队连交战都不敢都选择逃跑。宗泽李纲他们要宋高宗勤王去汴梁,那就是让宋高宗去送死,以后也就没有南宋了。

    伊泽瑞尔 回复:
    岳飞是义军头领?人家是北宋正规军ok?杜充指挥不动?那你告诉我杜充如何命令岳飞他们攻打异己?
    伊泽瑞尔 回复:
    颠倒黑白?北宋灭亡的时候,岳飞是宗泽的手下,宗泽死后,岳飞的直系领导是杜冲,岳飞归陈淬管的时候,赵构都建立南宋了。以为搁这弄几个不出名的人物,就在这发明历史?你糊弄一下那些半吊子喜欢晃荡的还行,糊弄我,你以为大家都跟你一样不要脸?
  • 2021-11-11 15:02

    内斗内行,外斗外行。

  • 2021-11-12 07:47

    关键是民族精神出了问题!!!

顾道惊城

简介:写写字,说说话。不专业的人,不专业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