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被罢官赋闲在家的陆游,写下了千古名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少有人知,这是他当日所作第二首诗。此前,他还写了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诗中 “狸奴” 指的就是猫。陆游以爱国情怀闻名,却也对猫爱得深沉,一生创作超10首与猫相关的诗,像 “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诗题多为《赠猫》、《赠粉鼻》等。

可见,在那个风雨天,陆游宅家既抒发爱国之情,又享受吸猫之乐。
然而若陆游知晓一段历史,或许会有别样感慨。在他之前1600多年,有一群人因过度沉迷吸猫,致使国家灭亡。
猫的驯化之路:从“街头霸王”到“人类伙伴”探寻这个“吸猫王国”的故事,要先了解猫的驯化史。至少30万年前,家猫的野生祖先斑猫,已是遍布欧、亚、非的“街头小霸王”,凭借猫科杀手技能,鸟儿、耗子、海狸等都是它的猎物。
那时与猫共存的直立人,对猫并无如今这般喜爱,毕竟谁“撸”谁还不一定。
一万多年前,情况改变。新仙女木事件后,人类为生存选择定居农耕,形成村落,有了垃圾和粮仓,吸引来老鼠,斑猫也随之而来。

人类觉得斑猫帮忙捕鼠很“仗义”,便开始投喂。斑猫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触动了智人照顾幼崽的“视觉开关”。
DNA研究显示,最早的“吸猫群众”来自最早定居农业的地中海东岸。9500年前,塞浦路斯岛先民就与宠物猫合葬。
牛、马是被人类强行驯化,而猫是主动走进村落“驯化”了人类,地位自然不同。不过当时养猫只是地中海东岸特色,尚未传播,直到一群人的出现。

非洲北部曾有富饶的撒哈拉湿地,约6000年前,皮奥拉震荡期来临,寒潮使这里变成撒哈拉沙漠,居民东迁到尼罗河流域,开启定居农耕,发展成古埃及文明。
农业技术传入时,中东先民驯养的猫也一同到来。在古埃及,猫利用人类神经系统的“漏洞”,将其发展成“外挂”,逐渐演变成如今的家猫。家猫体型更小、模样更萌,行为时而粘人时而高冷,极具吸引力。
“猫奴帝国”的兴衰与猫的全球扩张古埃及人抵挡不住猫的“魅力攻势”,人类历史上最狂热的“猫奴帝国”诞生。民间,猫死主人会剃眉哀悼,富人会将猫制成木乃伊厚葬;房子失火,男人会围成人墙怕猫冲进火海。
一个罗马人因马车压死小猫,被民众私刑,法老求情都没用。国家层面,法老严禁家猫出口,派军队稽查走私。猫在古埃及是神圣动物,是猫神巴斯特的象征。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入侵,古埃及军民凭借地利反抗,两军僵持。波斯人将猫神形象画在盾牌上,埃及人不敢放箭;还抓猫当“肉盾”,往城墙上扔。埃及人因担心猫受伤,心态崩溃,军队投降,首都沦陷,第26王朝灭亡,波斯人开启第27王朝。
其实在波斯人之前,埃及猫就引发周边觊觎。捕鼠是农业社会刚性需求,罗马人驯养的黄鼠狼太臭,猫会掩埋粪便,更受欢迎。
而且没人能抵挡古埃及“调教”后的猫的诱惑。所以即便古埃及严刑禁止,猫还是“出埃及”了。约3000年前,埃及猫传播到地中海北岸的罗马、希腊等地,又随罗马军团征伐传遍欧洲,维京海盗也将猫带回北欧。在东方,埃及猫沿丝绸之路东进,让中国等地的土著猫咪失宠或被同化。
猫在传播过程中愈发“妖艳”。古埃及人养猫重捕鼠,毛色与斑猫相似。后来,随着人类生产力提升,猫成为宠物,毛色变得多样。中世纪开始,奥斯曼帝国培育出虎斑猫,亚欧各地培育出暹罗猫、波斯猫、英国短毛猫等品种。

工业革命后,城市陌生人社会兴起,猫作为精神伴侣的属性达到巅峰。如今,猫怕老鼠似乎也被人们接受。但猫外表可爱,实则“腹黑”。千百年来人类以为驯化了猫,可猫会与野生斑猫杂交,与斑猫外观差别不大,保留着野性和猎手本能。
人们因喜爱将猫带到世界各地,可很多人因养猫麻烦而将其放生。如今全球有超6亿只猫,大量流浪猫成为第二大危险外来入侵物种,致使众多动物灭绝。或许终有一天,人类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毕竟错的不是猫,而是人类。
文本来源@芳斯塔芙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