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圈,马斯克向来是“造梦大师”:他描绘的特斯拉机器人,能跑能跳还能陪人类唠嗑,炫酷的概念视频收割了无数流量。
可当马斯克在台上激情演讲,用PPT勾勒未来蓝图时,有个80后中国小伙王世全,正带着团队在上海郊区的实验室里,默默交出了一份颠覆行业的成绩单。

特斯拉机器人
2022年,当特斯拉的机器人还在实验室里跌跌撞撞学走路的时候,王世全创立的非夕科技已悄然跻身独角兽行列,估值10亿美元。
没有科幻大片般的炫酷造型,不会翻跟头也不会卖萌,但非夕研发的自适应机器人,早已“杀”进汽车制造、3C电子、医疗健康等硬核领域,甚至和英伟达、谷歌这样的科技巨头做起了生意。
这场看似“草根逆袭”的背后,藏着一场对机器人行业底层逻辑的彻底颠覆。

2016年,当时的机器人行业正陷入一场“精度内卷”。全球巨头们像执着的工匠,不断打磨机器人的位置精度,力求让机械臂能精准到微米级。

在这个追求“绝对精准”的赛道上,王世全却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真正的通用机器人,应该像人类一样,靠“感觉”工作!
这就好比拧螺丝,普通人不会拿着游标卡尺精确测量螺孔位置,而是凭着双手的触感去摸索。指尖传来的细微阻力,手腕感受到的反馈力度,都在实时告诉大脑该如何调整动作。
可传统机器人恰恰缺了这双“敏感的手”——一旦实际位置和预设程序有偏差,它们就像被点了穴的武士,要么“暴力硬刚”把零件拧报废,要么直接“罢工”。

为了迁就这些“脆弱”的机械臂,工厂不得不斥巨资打造恒温恒湿、严丝合缝的完美工作环境,成本自然水涨船高。
王世全偏不信邪。他带着三位斯坦福校友,一头扎进了无人问津的“力觉感知”赛道。这条反主流的技术路线,在当时几乎被业内判了“死刑”。
有人嘲讽他们是“自不量力的疯子”,也有人断言“这条路根本走不通”。但王世全心里清楚,想要突破行业困局,必须跳出思维定式。
在上海郊区的实验室里,一场“机器人革命”悄然上演。团队从零开始,几乎重构了整个机器人技术体系。

他们像拆解人体神经的科学家,研究如何让机械臂“感知”力的变化;又像编写生命代码的工程师,开发能实时调整动作的算法。三年时间,他们啃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硬骨头:
自研的力距传感器能捕捉0.1克的细微重量变化,精度堪比人类指尖;
自主开发的关节控制器,让机械臂能像手腕一样灵活转动;
从本体架构到操作系统,软件实现100%自研,硬件核心部件90%自给自足,累计申请专利超过200项。

2019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展,非夕科技带着首款自适应机械臂“拂晓”惊艳亮相。

当这台机械臂在展台上精准抓取脆弱的玻璃器皿,在复杂曲面上完成精密打磨时,全球业界彻底沸腾了。
“拂晓”就像机器人界的“武林高手”,不靠蛮力取胜,而是凭借对力道的精妙掌控,完成传统机器人望尘莫及的高难度操作。
它不仅拿下了欧洲和北美双认证,更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机器人技术的无限可能。

但王世全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2023年,非夕推出全球首款自适应并联机器人“玄晖”,搭配核心一代力控夹爪和“求知AI系统”,构建起完整的技术生态。
这一次,他们瞄准的是更广阔的应用场景——曲面打磨、柔性材料组装、视觉引导装配,这些传统机器人束手无策的难题,在非夕的机器人面前都迎刃而解。
更让人惊叹的是,非夕机器人彻底颠覆了“工业机器人难用”的刻板印象。以往调试一台传统机器人,需要专业工程师耗费数周时间编写复杂程序,成本动辄几十万。

而在非夕这里,工人只需手把手带着机器人“做一遍”,它就能快速学习并自主优化动作,真正实现了“傻瓜式操作”。
这样一来,使用成本直接砍掉一半以上,就连中小企业也能轻松拥抱自动化。
如今,非夕的机器人早已走出实验室,在食品工厂、快递分拣线,甚至危险的化工车间大显身手,成为工厂里最靠谱的“智能工友”。

故事到这里还远未结束。王世全和他的团队已经开始谋划下一场技术革命——将力觉技术与大模型深度融合,开发下一代“巨深智能机器人”。

想象一下,未来的机器人不仅能“感知”力的变化,还能像人类一样思考、学习,在复杂环境中自主决策。
它们或许会走进千家万户,成为贴心的家庭助手;或许会深入医疗领域,协助完成精密手术;又或许会在太空探索、深海开发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全球机器人市场,劳动力替代率还不足1%,这片万亿级蓝海正等待真正的破局者。
当马斯克还在为机器人的“炫酷外形”造势,王世全和他的团队早已用脚踏实地的创新,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开辟出一条独特的突围之路。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机器人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人们会记住这个改写行业规则的中国团队——他们用智慧和坚持,让冰冷的机械臂“长出触觉”,也让中国智造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芒。
文本来源:@正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