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源央视新闻
最近,国家卫健委公布了一组数据:2024年,中国居民预期寿命达到了79岁,相较于2019年足足提高了1.7岁。在世界上53个中高收入国家中,排名第四,提前实现了“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的既定的努力方向。
预期寿命到底代表着什么?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预期寿命达到79岁,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只能奢望活到这个岁数呢?其实不然,预期寿命通常指的是当下新出生的一代人预计可以存活的平均年数,重点在于“新生一代”。那么,统计者无法预知未来,这个数字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答案是通过当下的死亡率倒推。

由于预期寿命与当前死亡率直接相关,所以它会随着死亡率的变化而大幅波动。比如,当某国发生大规模战争,出现大量阵亡情况,预期寿命必然会降低;又或者像疫情期间,大量患者病逝,死亡率上升,统计局统计的预期寿命也会被大幅拉低。
由此可见,预期寿命这个指标并不能精准预测个人命运,它主要是通过数字的上下浮动,来反映国家在某一时间段内的总体发展状况。

以非洲为例,近代以来,非洲长期饱受贫穷、战乱困扰,农业靠天吃饭,医疗基本依赖外部援助。联合国绘制的可视化地图中,预期寿命低于60岁的地区标注为红色,非洲大陆几乎一片深红,令人触目惊心。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当时我国居民的预期寿命仅有可怜的35岁。但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迅速腾飞,到上个世纪末,预期寿命已上涨到71.4岁。

而后,仅仅用了24年,这一数字又攀升至79岁。如今,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远远超过粮食安全警戒线,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人类预期寿命的极限在哪里?社会在持续进步,新技术日新月异,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未来充满期待,对于晚年生活,大家不妨把79岁当作一个保底数字。
此时,新的问题或许又在大家脑海中浮现:假如经济高度发达,人人富足,医疗技术进步到能包治百病,那么预期寿命最高能增长到多少?换言之,人类的自然寿命极限究竟在哪里?
自有记载以来,有记录的最长寿者是法国女性让娜・卡尔芒。她出生于1875年2月,于1997年8月离世,享年122岁零164天。

让娜・卡尔芒
或许有人听闻过更长寿的例子,比如某些长寿村里有许多声称一百三四十岁的老人,但这些案例大多存在争议。让娜・卡尔芒女士是学界广泛认可的第一长寿者,在寿命排行榜上,紧随她之后的第2-27名均为女性。
目前已知活得最久的男性是日本人木村次郎右卫门,他活了116年零54天。这些寿星们创造的记录,大致符合学界对寿命天花板的预测。

木村次郎右卫门
生物学上有个“海弗里克极限”的概念,指的是细胞分裂的极限次数。细胞的DNA末端有一些叫做端粒的片段,每次细胞分裂,端粒就会随之减少,当端粒消耗殆尽,细胞便停止分裂。
可以把这想象成一个拥有秘籍的武林门派,师父收两个徒弟,就将秘籍一分为二传授给他们,徒弟再收徒时,又把自己手头的半本秘籍再次拆分,这样经过几代传人,秘籍就只剩毫无意义的残卷,门派也就走向衰败。
人类及大多数动物依靠脑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来修复身体,当这一过程停止,身体就会崩溃,进而迎来死亡。按照这一理论测算,人体细胞的平均分裂次数为50次,平均分裂周期为2.4年,对应的寿命极限就是120岁。

细胞分裂
因此,许多学者预测,即便经济条件和医疗水平持续改善,预期寿命在未来仍可能遭遇增长瓶颈。要突破这一障碍,人类需要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真正实现“我命由我不由天”。
为了追求长寿,全球富豪们纷纷慷慨解囊,投资延寿研究。亚马逊老板贝索斯就豪掷30亿美元投资细胞重编程项目,该项目由4位诺贝尔奖得主操刀,阵容堪称豪华。古代科技落后,人们就疯狂寻仙炼丹;如今科技发达,人们更是不遗余力地探索长寿秘诀。

不过,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无论预期寿命是79岁、120岁,还是未来可能达到的200岁、300岁,在浩瀚无垠的时间长河中,人的一生都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单纯追求生命的长度,或许意义并非想象中那么重大。
如何拓展生命的宽度,让生命绽放出更大的价值,收获更多的幸福,才是我们普通人更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素材源自@赛雷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