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初,我和家人游览五台山,发现有不少地方在出售“金莲花茶”,说是由皇帝都喜欢的金莲花精制而成,具有神奇的功效,能清热、解毒、消肿、明目。说五台山的金莲花不同凡响,是五台三宝,文殊圣迹。听了之后,我没看上茶,倒对这花有了兴趣。可惜一路没有看到一朵。

2018年6月中旬,我与妻子游览北京植物园时,竟然看到了我念想了近一年的金莲花。那花确定状如莲,灿如金,如金片打造得一般,在阳光下格外夺目。只可惜种得片儿小了点儿,我想象着五台之上,金花遍地,那是多么壮观。



五台山上是否有成片的金莲花,不敢确定,但我原来生活的锡林郭勒盟确实有大片的金莲花,因为有名的金莲川就在我们锡盟,只可惜我生活的乌拉盖草原离金莲川草原相距很远,一次也没有去过。
五台山的没有见到,金莲川的没有见到,好歹我见到了北京植物园的,也管窥了一斑。



金莲花让人们吹的神神乎乎,其实并不稀有,我国的山西、河南北部、河北、内蒙古东部、辽宁和吉林的西部都有分布,古人也早有记载。


宋代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草花凡八十九种》(成书于1082年)就提到:“金莲花。出嵩山顶。”
元末文学家周伯琦也曾记述过金莲花。1342年他任监察御史时曾扈从“大驾北巡上京”,在所写的《扈从集前序》中提到,什巴尔台“而北,皆刍牧之地……草多异花五色,有名金莲花者,绝似荷花,而黄尤异。”

1708年成书的《广群芳谱》(作者为清代刘灏)对金莲花有更为详细的描述:“增(注:《群芳谱》未收录)。出山西五台山,塞外尤多。花色金黄,七瓣两层。花心亦黄色,碎蕊平正有尖,小长狭黄瓣环绕其心。一茎数朵,若莲而小。六月盛开,一望遍地金色烂然。至秋,花干而不落,结子如粟米而黑。其叶绿色,瘦尖而长,五尖或七尖。”

该书在“汇考”中提到:“《辽史·营卫志》:“道宗每岁先幸黑山,拜圣宗、兴宗陵,赏金莲,乃幸子河避暑。”显然作者是将“金莲”视为“金莲花”,但查《辽史》(三十二卷·志第二·营卫中)发现,这段话后边继续写道:“黑山在庆州北十三里,上有池,池中有金莲。”所以此处的“金莲”指的是金色的荷花,而非“金莲花”,因为“金莲花”不能长在水中。现在不少金莲花的广告都以此典故为噱头,宣传皇帝也喜欢金莲花,实际是以讹传讹。
该书在“汇考”中还提到:“《五台山志》:山有旱金莲,如真金,挺生绿地,相传是文殊圣迹。”由于不知这本《五台山志》(五台山志多名为《清凉山志》)指的是哪本书,未能查到出处。

1864年初刊的《本草纲目拾遗》也收载了金莲花:“金莲花,出五台山。又名旱地莲。一名金芙蓉。色深黄,味滑苦,无毒,性寒。治口疮喉肿,浮热牙宣,耳疼目痛。煎此代茗。”

书中提到:“张寿庄(从《本草纲目拾遗·火部·烟草火》文中知,张寿庄是作者赵学敏的友人)云:五台山出金莲花。寺僧采摘干之,作礼物饷客,或入寺献茶,盏中辄浮一二朵。如南人之茶菊然,云食之益人。”书中还提到:“查慎行《人海记》:旱金莲花五台山出。瓣如池莲较小,色如真金。曝干可致远。(注:原文此处有“初,友自山西归”)有分饷者,以点茶,一瓯置一朵,花开沸汤中,新鲜(注:原文“鲜新”)可爱。后扈从出古北口,外塞山多有之,开花在五六月间,一入秋,茎株俱萎矣。”

人海记
古人一提金莲花,就提五台山,在佛光普照之下,金莲花想不出名都难。

1999年出版的《中华本草》收载中药“金莲花”,其来源不仅包括金莲花的花,还包括宽瓣金莲花、矮金莲花、短瓣金莲花的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