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亭长朋友圈,告诉了我们一个大秘密:这才是高手的玩法

青史留声 2025-04-24 14:35:12

汉高祖刘邦,那绝对是帝王里头出身最不起眼的几个之一。秦朝末年,那么多大佬争地盘,他手里啥好牌都没有,可最后偏偏就是他赢了。他到底是怎么搞定这一切的呢?

说说刘邦的人生轨迹,咱们或许能学到点东西。这里面啊,不光有当皇帝的套路,还有成功的法子,以及和人打交道的聪明劲儿。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刘邦当亭长那会儿的社交小圈子。

刘邦原来叫刘季,这个名是他在当皇帝前用的,当了皇帝后才改名刘邦。他在家里排行老三,上头有两个亲哥,一个叫刘伯,一个叫刘仲,他底下还有个弟弟,叫刘交。

刘邦是个地道的庄稼汉,平平无奇,硬要说有啥不一样,那就是他不安分。

他是个农民,大字不识几个,这也能理解,毕竟在农村那种地方,就算是现在,不认字的人还是挺多的。

大家都知晓一句话,说的是“刘邦项羽非书生”。照这么说,刘邦在读书这块儿没啥值得一提的,挺正常。项羽也是,历史记载他翻了几天书就没继续了。看来,他们俩的文化程度估计半斤八两,差不了多少。

当个农民,特别是在两千多年前那会儿,不识字也行,毕竟种地这事儿,书本上的学问派不上啥大用场。不过话说回来,你总得把手头的活儿干得像样点吧?

刘邦平时就是种种地,但他就是不喜欢干这个,这算是他的特别之处。不喜欢种地,那他总得找点别的事做吧?可他愣是不找。

他对自己要干啥完全没谱,反正就是不想干家里给安排的事儿。于是,他就到处蹭吃蹭喝,闲着也不去找工作。可能他心里也觉得“自己这辈子不是来吃苦受罪的,更不是来种地的”。所以,他就这么成了个游手好闲的人。

就连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给刘邦整篇传记时,都犯了难,不知道该咋描述他,就干脆简单提了两句,“不干农活家务”,“爱喝酒还好色”,真的是没啥亮点好细说的,也没啥值得大书特书的事迹。

没有个正经活儿干,还老爱喝上两杯,喝完就瞎折腾。像这样的人,在一般的严厉家庭里,早就被教训得不轻了,也就是刘太公太惯着他了。

他虽然是个街头混混,但有一点挺特别,就是靠这点,他慢慢打下了自己的小江山。是什么呢?那就是擅长结交朋友。

大家都知道,无论干啥事儿,身边总得有几个挺你到底的朋友,刘邦心里头肯定也清楚这事儿。

刘邦身边聚集了不少铁哥们儿,像萧何、曹参、夏侯婴、任敖、周勃、樊哙这些,最后都成了他争夺天下的得力助手,也是一统江山后的功臣大将。刘邦是怎么跟他们混熟的呢?咱们来瞧瞧刘邦的交友圈。

咱们聊聊刘邦的铁哥们儿萧何吧。萧何和刘邦是同一个地方的,都是沛县人。萧何呢,他在沛县可是个不小的官儿,是主吏掾,就是沛县令身边得力的帮手,差不多可以算是管人员调配的头头。

刘邦能跟萧何成为朋友,这对他来说,真的是人生路上的一大重要变化。

咱们试着这么想:有那么一个游手好闲的小子,整天就知道蹭吃蹭喝,结果他还跟官府的人搭上了线,更绝的是,这个人萧何,他在沛县令面前还挺有分量,能说得上话。你说,这小子以后的路子,会不会就顺畅多了?不少黑道上的大佬,不就是这么一步步混出来的嘛。

刘邦碰到萧何之后,就不再瞎晃荡了。多亏了萧何的引荐,他后来当上了泗水亭长。

这事儿可不简单,毕竟也算是进了官方的门了,往外一说也是有个正经差事的人,往后谈婚论嫁可就顺畅多了。要不然,就凭他这么没目标地混日子,恐怕也就只能跟那个寡妇继续搭伙过日子了。

刘邦这家伙,虽然只是个小小的亭长,官职不大,但好歹能领点薪水。而且,这工作给他留出了不少空闲时间,能随心所欲地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儿。不像萧何、曹参那些人,被一堆繁杂的事务缠身,天天得按时去衙门打卡上班。

刘邦凭借这个身份,交到了不少朋友,还亲自走遍了秦国的每一寸土地。他好几次领着沛县那些服劳役的人去咸阳,这一路上,他长了不少见识,也开阔了眼界。渐渐地,他心里有了个明确的目标:“我将来也得像那样才行。”

没错,那个大梦想听起来确实有点儿遥不可及,对于小角色刘邦而言,关键是他开始和沛县里各式各样的人物打交道了,不再局限于跟街头巷尾那些小喽啰混日子。这一回,他的人生圈子升了级,也让他的人生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层次。

刘邦能跟萧何搭上关系,这简直就是他人生路上的一个大转机。不仅如此,萧何对刘邦的帮助,那可不是一星半点。在刘邦后来的日子里,萧何就像是他的得力助手,帮他找出问题,及时纠正错误,遇到困难时,萧何也是毫不犹豫地拉他一把。

刘邦做了亭长后,有次得去咸阳,领着沛县的一些哥们儿去服劳役。那时候,萧何、樊哙、周勃、夏侯婴这些铁磁儿给刘邦摆了场送行宴。大家头天晚上就合计好了,想着各自手头紧,最后商定每人出300钱,给刘邦凑个路费。这家伙平时花钱大手大脚,钱包里从来剩不下啥钱,出个远门老得为路费发愁。虽说这钱不算多,可能也不够刘邦路上乱花,但好歹能让他路上舒坦点。

酒宴结束后,萧何悄悄把刘邦拉到一旁,从兜里摸出两百文钱,“出门在外,多带点钱防身,遇到急事也好应对。”

刘邦当时眼眶就湿了,激动地说:“真够哥们儿,等我以后混出个样儿来,绝对忘不了你的大恩大德。”

很多人都觉得刘邦这人爱瞎晃悠,爱吹牛皮,不过呢,有这么一件小事儿,他却悄悄放在了心上,而且一放就是好多年。

过了好些年,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到了给那些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分好处的时候,他硬是把萧何推到了功劳榜的第一名,还额外给萧何加了2000户的封地。这足以说明,萧何对刘邦的帮助有多大,在刘邦心里,萧何的位置也是重得不得了。

你得明白,当领导悄悄给某个同事多加了薪水,那他心里肯定是有一笔私账!大家都能瞧出明面上的收入差别,但要是你能看透领导心里那本私账,你的职业发展肯定不会差。

刘邦还有一个老乡朋友,叫夏侯婴,他也是沛县人。夏侯婴呢,在沛县的官府里头,干的活儿是给官府开车,说白了就是官府的驾驶员。

刘邦当上泗水亭长那会儿,夏侯婴每次路过泗水亭,都会去找刘邦,俩人就一起喝喝酒、唠唠嗑。这样一来二去的,他们的关系也就处得挺铁。不过话说回来,酒喝多了,也容易惹麻烦。

有一次,刘邦喝醉了酒,和夏侯婴闹着玩儿,不小心把夏侯婴给弄伤了。其实吧,就是朋友间开开玩笑,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可谁想到,这事儿被一些爱管闲事的人告到了县衙。刘邦身为亭长,如果这事儿真被定罪,那他不仅要挨重罚,连亭长这个职位也得丢掉。所以说,你别看这亭长职位小,还是有人惦记着呢。

不过,在盘问夏侯婴那会儿,夏侯婴硬说是自己弄伤了自己,刘邦也不承认打了他。沛县的县令觉得夏侯婴在说谎,一气之下,就把夏侯婴扔进了牢里,关了一年多,时不时还抽他几下。可夏侯婴就是咬定不是刘邦动的手,这样一来,刘邦就躲过了一劫,没被关进牢里。

刘邦拉起起义大旗后,夏侯婴就一直跟在他屁股后面,为刘邦忙前忙后,就像刘邦的私人司机一样。就算刘邦后来当上了皇帝,夏侯婴还是给他驾车,这足以看出他们之间的感情有多深。

刘邦那时候有个朋友,叫任敖。任敖呢,不是什么大人物,就在沛县监狱当个小官,跟刘邦的身份差不多,不过,手头的权力嘛,比刘邦稍微多点儿。多点啥权力呢?

刘邦领头,带着沛县的一帮人要去咸阳做苦力,可半道上大部分人都偷偷溜了。刘邦没了辙,只能带着剩下的人躲起来,在芒砀山附近转悠,说白了就是成了草寇。他们这些人,不种地哪来的吃的,不就跟梁山上的那些英雄好汉似的,干点违法的勾当来维持生计。

刘邦犯了法还不收敛,县里肯定得找人背锅,但谁也不敢站出来替他担这责任。刘邦又跑了,抓不到人,那怎么办呢?嘿,他家里不是有个漂亮的老婆嘛!就这样,负责追捕刘邦的差役直接把吕雉给带到了沛县的牢房里。

吕雉长得还算不错,那个负责抓人的小官,一看到她就心痒痒,想在牢里对她动手。就在这时,一个重要的人出现了,他就是任敖。

任敖二话不说,把那个小官狠狠教训了一顿,算是帮刘邦出了一口恶气,这样一来,监狱里再也没人敢招惹吕雉了。

你瞧,刘邦虽然惹上了麻烦,不过还好有铁哥们儿在支持他。更别说后来,刘邦能离开沛县,那全是靠萧何、樊哙、曹参这些人在背后使劲儿帮忙。

刘邦在沛县有三个铁哥们,萧何、夏侯婴、还有任敖,他们都是当地的小官。刘邦和他们交往密切,可以说在沛县建立了一个自己的人脉圈,这个圈子对他很有帮助,能给他带来不少好处。

拿萧何来说,他是县令身边得力的助手,负责管理县里那些小官。这很明显,他在很多场合都挺有话语权,甚至能直接伸手帮刘邦一把。

夏侯婴啊,他虽然是个开车的,但可不是谁都能坐他车的普通人,没点儿官位还真上不了他的车。就因为他这特殊的身份,能接触到不少关键信息。刘邦和夏侯婴成了朋友,那肯定是能捞到些别人不知道的重要情报。

《史记》里头写了,夏侯婴每次经过泗水亭,都会去找刘邦,两人一起喝喝酒、聊聊天,之后他才走。这么说吧,夏侯婴也是个挺重要的人物。

任敖呢,就是监狱里头的一个小办事员,表面上看似乎没啥大用。但要知道,那时候秦国的法律严苛得很,一不小心就可能踩到红线,就算啥也不做,也可能莫名其妙就犯了事。刘邦能和任敖交上朋友,那还真挺明智的。毕竟,就算自己不走霉运,保不齐哪天能帮衬下朋友,让他们在牢里头能少吃点苦头,少挨点饿打,这对刘邦而言,也是挺关键的事儿。再聊聊沛县管监狱的曹参吧,他在沛县那会儿,跟萧何挺合得来的,不过跟刘邦关系咋样,历史上就没提这茬了。

我认为,有可能曹参那时候并不怎么瞧得上刘邦,至少没对刘邦有特殊的好感。另外,也有可能是因为刘邦在沛县当官的时间不长,还没机会跟曹参搭上关系,他可能还在找机会跟曹参拉近距离。

当然,刘邦的朋友圈可不只有像萧何那样身居高位的人,他还拉拢了一些出身平凡的老百姓,举个例子,就像周勃这样的人。

周勃同样是沛县人,他靠编织席子和做吹鼓手为生,主要就是帮人操办婚礼和葬礼这些大事小事。据说,历史上的记载显示,周勃射箭技术相当高超。

樊哙这人,以前就是干杀狗卖肉这行的,十足的一个街头小贩。刘邦跟樊哙熟了以后,那真是找到了免费吃肉的好地方,老往樊哙那儿跑,白吃白喝,还从不给钱。

樊哙和刘邦关系铁,所以他开不了口找刘邦讨债。咱们试着琢磨琢磨,要是按刘邦的脾气,他可能会反过来这么跟樊哙说:“咱俩关系这么好,你咋还想着找我要钱呢?你倒是说说,是要钱还是要咱俩的情谊?”就这么简单一句话,樊哙肯定就不再提还钱的事了。

樊哙这人挺实在,他不来找刘邦讨债,刘邦就更乐意和他打交道了。日子久了,樊哙对刘邦的态度也缓和了不少,两人关系挺融洽。后来,刘邦还帮了一把,让老婆吕雉的妹妹嫁给了樊哙。这事儿说明,他们俩的关系铁得很。

刘邦有个特别铁的朋友,也是他最亲近的哥们儿,那就是他从小一起长大的卢绾。卢绾家和刘邦家住同一个巷子,两家人的祖宗好几辈都住在那儿,说是老相识、老朋友了。

刘邦和卢绾的生日碰巧在同一天,他们从小就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经常一起玩耍,彼此间的情谊特别深厚。

刘邦在芒砀山晃悠的日子里,卢绾老是跟在他屁股后面,简直就是刘邦的铁杆兄弟,连萧何、曹参都赶不上他俩的关系铁。

刘邦手下的这些人,跟他关系都挺铁的,算是他的核心团队。就是这群人,在刘邦开始干大事儿的节骨眼儿上,起了大作用,帮刘邦跨出了第一步,让他从一个小小的亭长变成了沛公,完成了超级重要的身份转变。

刘邦手头没啥大资源,但他就像块有魔力的磁铁,愣是把那些能人异士都给吸到身边来了。他带着这些人往前冲,推着他们上更高的台阶,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刘邦在闯出自己一片天的同时,也让身边的人跟着沾光。换句话说,这些人帮刘邦出谋划策、卖力干活,成就了刘邦的大业,而他们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

刘邦真的很走运,身边聚拢了一群铁哥们;反过来,萧何他们也挺幸运的,因为他们有个能带着大家伙一起使劲的头儿。

朋友嘛,本就应该互相帮助,一起成长进步的。

你是不是也这么想呢?

#百家说史品书季#

1 阅读:13

青史留声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