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江苏一搬砖工赴京,张爱萍:知道我是国防部长,为何不来找我

青史留声 2025-04-24 14:29:32

赵保群初时还有点放不开,谁料张爱萍一把拉住他的手,热情洋溢地说:

“我身为国防部长这事儿你应该知道,咋就没想过来找我呢?”

赵保群和张爱萍之间,到底有哪些事儿呢?他们一旦遇上,后面又会怎么展开?

【一 、赵保群初见张续】

1949年,赵保群在江西的角斜地方呱呱坠地。

这个地方以前最出名的,要数红旗民兵团队。赵保群自小便受这个团队的影响,心里种下了一个当兵的梦想。到了二十岁那年,他正式成为了一名军人。

赵保群因为各方面能力都很出色,没多久就当上了警卫班的头儿,领导还考虑让他升成排长呢。

就在快要被提拔成干部的时候,他突然接到了一项特别的任务——

到301解放军医院看护一个“特别”的病人。

张续这个病人挺特别,赵保群在接手这个任务前,被警卫部队的领导特别交代了三件事情:

首先,得确保张续不跟那些身份不清楚的外人打交道。

第二,跟张续聊天时,千万别提任何和政治有关的事儿。

第三,只要张续的家人来看他,赵保群他们就得确保自己在旁边,还得把谈话的东西都记下来。

赵保群看着这三条任务要求,心里头开始琢磨这次任务到底是咋回事。

但等真正到了医院,他才意识到情况比他想的还要棘手,张续的身体状态差到不行。

张续的状况挺糟糕的,脸黄黄的,身体还肿着。更糟糕的是,他的左腿好像也受了伤,行动起来特别费劲。他就那么躺在病床上,穿着一身破破烂烂的衣服。

再加上好久没打理胡子了,整个人显得特别没劲儿。

赵保群他们以往都是负责保障部队领导的安全,像这样的事儿还真没碰上过。跟医生聊了聊才知道,张续刚经历了接骨手术,浑身上下被缝了二十多针呢。

麻药劲儿一过,俩专案组的哥们儿就进了病房,找张续聊了几句。可张续呢,跟哑巴似的啥也没透露,这俩人问了半天也没个结果,最后只能无奈地走了。

赵保群心里犯嘀咕,但他没张嘴问出来。

随后,我亲眼目睹张续硬撑着巨大的疼痛,接受牵引复位的治疗。他疼得额头上直冒大汗,却咬牙坚持,没吭一声,这让我心里不由得对他多了几分敬意。

可能是因为佩服,也可能是因为心疼,赵保群从那以后对张续特别照顾。他亲自给张续喂饭喂水,帮他洗脸理发,甚至不怕麻烦地给张续擦身子、换衣服。

当张续的家人前来看望时,赵保群会自个儿走到门外头,好让张续能跟家人私下聊聊知心话。

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赵保群和张续两个人明显走得近多了。

但其实,让张续把赵保群当成亲兄弟和好朋友的关键,是一次意想不到的“事故”。在那次事故里,张续差点就没了命,幸好赵保群及时出手,把他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二 、推心置腹情谊深】

1972年夏天快结束时的一个日子,赵保群像往常一样,把自己的看护工作给做好了,然后就跟其他人交了班。

刚一回屋躺到床上,没想到床头那个电铃就突然大叫了起来。

电铃一叫,就说明张续这个被照顾的人出事了。赵保群衣服都没顾上好好穿,立马就往病房冲刺。

到了那儿才发现,张续已经陷入了昏迷状态,负责看守的战士完全慌了神,不知道该咋办。

啥情况?张续咋突然生病了?赶紧找大夫来!

往那一瞅,张续脸跟锅底似的,嘴里还往外吐白沫,床边散落着些呕吐的东西,看样子要是再不救人,就真来不及了。

听到消息后,其他士兵立刻撒腿跑去喊大夫,而那个值班的士兵则急得直说:“

我搞不清楚状况,那病人刚把药喝下去,立马就吐了,还抽起筋来……

大家没空细看情况,立刻和随后到的医生一起抢救张续,折腾了好久才把他救回来。在那之后,赵保群守着他,整整两天都没睡觉。

人已经救活了,接下来咱们得弄清楚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但医院那边的回答,实在是太草率了:

这次纯属是个误会,好像是有个护士在拿药时给搞错了。

主治医生明确表示,张续的情况并非误服了药物,而是中了毒。

有人把从洋金花种子里提的毒放到了药汤中,还好抢救得快,不然张续这条命就没了。

两边各有各的看法,赵保群铁了心相信主治医生,非要医院那边给个明确说法不可。

那时候医院里气氛特别紧绷,结果是张续最先反应过来,他主动去找了赵保群,把他叫了回来。

医院那边说是场意外,那就这样吧,可能那些药真的是不小心从药柜上掉下来的,没必要再纠结下去了……

赵保群很想把这事儿搞个水落石出,但他说到底就是个警卫员,手头还有任务要忙,所以最后也只能按张续说的,就这么放下了。

但经过那件事情,他对张续的敬意又加深了几分,并且打定主意,以后一定要好好守护张续。

不过自那事儿以后,张续好像意识到了点什么。有天,他把赵保群喊到身边,很认真地对他说:

你心疼我的经历,这么久以来一直细心照料我,我真的很感谢。将来要是你打算走了,我希望在分别前,你能再来见我一面……

赵保群那会儿只是咧嘴一笑,就应承了下来,心里却没太当回事。他觉得自己做的不过是分内该干的活儿,再说了,离真正分别的时候,看起来还远着呢。

赵保群压根儿没料到,没过多久,他们就收到了这样的讯息:

“看护工作结束了,大家赶紧撤回来!”

接到组织安排后,赵保群他们得赶紧走,时间太紧,都没空去说一声再见。

回到营地没多长时间,赵保群就办理完了退役手续。

他回到了老家,干起了种地的活儿,成了个平平常常的农民。农活不忙的时候,他也会出去找些零工做做,比如到建筑工地上搬搬砖块,赚点外快来补贴家里。

赵保群心想,他和张续之间的那些事儿,估计就这么告一段落了。

他压根儿没想过,“张续”后来会费尽心思,通过各种关系打听他的消息,甚至还登了寻人启事,这一找就是十多年的时间。

另外,说起这个“张续”,他的真实底细可着实不简单,他其实就是后来当上国防部长的张爱萍。

【三 、改名换姓的真相】

1910年,张爱萍在四川的达县呱呱坠地。

他15岁那年就投身到了革命活动中,到了18岁,他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感觉特别光荣。早些时候,他在中央苏区负责领导工作,长时间都在革命的最前线奋斗。

所以,在打仗那会儿,他受了不少伤,打老虎庄还有泰州时,左臂挨了一下。

带领队伍攻打津浦铁路那会儿,他头部受了重伤,没办法,只能去苏联医治。

新中国一建立,他就陆续做了军区司令员、野战军里的参谋长,还有中共华东局的委员等工作。他负责过建国后的剿匪行动,管理过海防方面的事情,并且在除掉国民党特务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这位大英雄后来为啥要改名,还跑到医院去休养呢?

张爱萍也曾遭遇过那个时代的动荡,有次在洗澡时,因为身体状况不太好,一不小心在水泥地上滑倒,结果左腿受了重伤,骨折得很厉害。

周总理知道这事后,心里非常惦记张爱萍的身体状况,赶紧安排人把他送到301医院去接受治疗。为了让他能踏踏实实地养病,就给他起了个假名,叫“张续”。

出院后,张爱萍开始慢慢捡起之前的工作,担子也越来越重了,职位不断提升。

他心里还是一直想着以前照顾过他的那个“小英雄”,所以他就派人到处去找,想亲自去道个谢。

但是,由于那时候通讯手段不发达,想要在这么多人里面找到赵保群,那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

张爱萍连续多年,每年都发布寻人启事,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没有收到任何线索或回应。

后来,赵保群家添置了电视机,他在看电视的时候偶然瞧见了张爱萍,这才晓得人家真实的身份,心里头着实惊讶了一番。

但其实也就到此为止了,他压根儿没想过要去寻求什么帮助。

有次碰巧,赵保群翻阅杂志时,读到了“张爱萍找寻老朋友”的事情,这才晓得他一直在找自己,心里头真是挺感动的。

但我还是从没动过要跟他见面的念头,主要是咱俩的身份实在差太多了。

赵保群压根儿没想过,就算自己没主动去找,张爱萍最后还是把他给揪出来了。

有一天,赵保群在工地上正忙着搬砖头呢,突然朋友跑过来跟他说,有封信送到了工地上。

赵保群拆开信封,发现信是张爱萍写来的,里面竟然还夹着一张百元钞票。

这封信里,张爱萍说了他特别想见赵保群一面,还讲了他怎么碰巧通过一个朋友找到了赵保群。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他真的很想再见见赵保群,后来也真的通过朋友帮忙找到了。

接近尾声时,信里顺便提了一句“小牢骚”:

你肯定认识我吧,这么多年了,咋就一直没来找我呢?

张爱萍这话里,除了是对老朋友那份深深的想念,其实还藏着点不好意思的感觉。

那时候,赵保群还是个小伙子,就已经坐上了警卫队班长的交椅,说真的,他的未来简直是一片光明。

由于跟张爱萍之前的那段经历,他最终决定提早结束军旅生涯,回到老家务农,干起了搬砖种地的活儿。

跟张爱萍的想法不同,赵保群心里头觉得,张爱萍其实没欠自己啥,他觉得这样的日子也挺舒坦的。

但张爱萍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找他,这份深厚的情谊确实让他心里暖洋洋的。

接着,赵保群回到家,跟家里人简单交代了几句,然后就动手打包行李,打算上北京去。

【四 、有恩必报传佳话】

赵保群对家里人说了些啥重要的话呢?

说白了,他就是告诉家里人,心态要放平,好好过日子,这事儿别到处说,更不能因此得意忘形。

此外,他吩咐老婆,把张爱萍送来的那100块钱捐给村里的学校,两人一起做点善事。

张爱萍不光给了赵保群那100块,之后还时不时地给他寄钱。赵保群呢,收到这些钱后,大部分都捐出去了。一部分捐给了学校,另一部分则捐给了敬老院。

1987年11月头几天,赵保群好不容易到了北京。他还没到张爱萍家门口呢,老远就看见大门开着,张爱萍也兴高采烈地迎了出来。

得知赵保群今天会到,张爱萍心里特别高兴,他早早就起床开始准备了。不仅如此,他还拉着妻子一起到大门口去等候迎接。

这七天,张爱萍在外头的儿子儿媳,能抽空的都赶回家来了。家里人对他是热情款待,张爱萍还特地嘱咐秘书,带着他把天安门、长城这些名胜景点逛了个遍。

要走的时候,张爱萍心里还是十分舍不得,他特地给赵保群准备了两大包东西。

有一个包裹,是专门为他家里人准备的礼物,而另外一个包裹呢,里头装的是用炮弹壳手工做的一只和平鸽。

后来,赵保群把那只象征和平的鸽子赠给了附近学校,想让孩子们了解爱国精神。并且,赵保群连续多年都应邀前往张爱萍家里做客,这一习惯保持了十几年。

赵保群那种不看重名利、真心实意的好品质,真的很值得我们效仿。张爱萍那种受人恩惠必定回报的精神,也着实让人佩服。

其实,老一辈的领导人们大多非常珍视别人的恩情,他们个个都是重感情的人。

拿彭德怀来说吧,以前他被国民党的特务给逮住了,后来使了个巧计才溜了出来。等他跑到乡下的河边时,却发现没路可走了。幸好,有个好心的大爷没收他钱,划船送他过了江,这才让他捡回一条命。

要走的时候,彭德怀把自己的棉线衣脱下来,递给了那位老翁,跟他说这衣服就留着做个念想吧。要是以后咱俩还有机会碰面,我肯定把今天坐船的钱补上给你。

老头听了后嘿嘿一笑,心里头其实没咋往心里去。

他压根没想过,差不多过了十年,彭德怀竟然真的回来了,还带来了五块钱、两大袋米、两双新袜子和一条洗脸巾送给他。

这些东西虽然数量不多,但已经是彭德怀身上全部的财产了。

打下长沙后,每个人到手了五块银元,另外,我们还从打土豪那里弄来了两担大米。至于袜子毛巾这些小物件,都是大家自个儿随身带着的。

瞧见这情景,老爷子心里头暖洋洋的,直说要是自己年轻点,铁定也加入红军队伍。虽然现在身子骨不允许了,但他觉得自己永远都是红军最坚实的支持者,心里头那份情永远不变。

“别人对咱好,咱就得回报”,这说的是做人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我党和军队一直以来坚守的初心和使命的一部分。

不管是头头还是小兵,亦或是大将和普通老百姓,这事都成了大家口口相传的好故事。

张爱萍将军等人,那可是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的大功臣。他们不光是铁骨铮铮的英雄,心里头还藏着不少温柔细腻的情感。说他们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真英雄,那是一点也不为过。

所以,他们让我们更加敬重。

说起赵保群,他体现的就是咱们中国老百姓实实在在的价值观,老实又心眼好,这真的让人挺触动的。

#百家说史品书季#

0 阅读:9

青史留声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