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被俘最高将领,开除军籍28年后沉冤得雪,逝世才知捐资4万

凡梅说历史 2023-02-24 08:26:02

吴成德

“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艾青

1953年9月2日,此时距离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已过去37天,今天是最后一批战俘交换的日子。

关押志愿军战俘的釜山监狱中,几个美军士兵拎着桶和水,径直地朝一个独立房间走来,这是美军在移交战俘前的例行“美化”,以此掩盖虐待战俘的丑行。

独立房间门被打开,一个骨瘦如材的人映入眼帘,伤痕累累,看起来十分虚弱,一看就没少被美军折腾,吃了不少苦头。

当美军士兵将盛满水的桶放在他身旁时,他瞟了一眼,明白他们是什么意思,身心疲惫的他一脚将水桶踢翻。

美军士兵见状,也无可奈何,于是拿来水龙头,直接对着他冲,浑身上下浇了个透湿,随后直接扔进一套新衣服让他赶紧换上。

他直接将新衣服摔出房间外,这一年以来面对敌人的残忍虐待、威逼利诱,他没有屈服、妥协,只想尽快回到祖国,见到家人。

他靠在墙边,精心地用针线缝补脚上的那双已经破了的旧鞋子。这双鞋,是他从国内穿到朝鲜来的。看到它,就好像回到了家乡,看见了亲人;这双旧鞋子,给了他活下去的信念,渐渐地双眼迷糊起来。

不一会儿,美军士兵把他带到了战俘交换处,当中方人员再次看到他时,已经认不出这个曾经策马疆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第六十军180师代政委、政治部主任——吴成德。

自从第五次战役阻击战失败后,他带着残存战友四处游击,整整挺了14个月,最终落入敌手,成了志愿军被俘的2万将士中的一员,也是其中职务最高的一位。

左为吴成德

1912年,溥仪退位,清朝结束了268年的统治,走向覆灭。

这一年,吴成德在山西新绛出生,读过书的他在当地当上了一名教员,日子过得还算凑合,但很快宁静的生活被打破,日本侵略战争爆发。

吴成德投笔从戎,加入抗日大军,跟着共产党四处征战,立下不少战功,终于迎来了新中国,迎来了新生活。

可谁也没有想到,美国的霸权主义在中国毗邻肆意妄为,挑起朝韩武装冲突,其目的不言而喻,目标直指百废待新的中国。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在多次的“三八线冲突”后,全面爆发。

不久,我国安东被美国飞机轰炸,中国领土安全遭受严重威胁,人民财产安全朝不保夕,一旦朝鲜战败,唇亡齿寒的道理也不言而喻,毛主席急招彭德怀入京,最终决定出兵朝鲜,十万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对抗“联合国军”。

经过四次战役,敌我双方僵持不下,这场战争渐渐演变成了持久战。

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战役打响,吴成德所在的志愿军第三兵团第六十军第180师正好在第五次战役打响之前进入朝鲜。

英勇的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由于缺乏现代化空军编制,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没有所谓前线与后勤的区别,整个战线曝露于美军的猛烈空袭之下,只能利用夜战突击,并在夜间以大量民工抢修道路与桥梁,随炸随修,修复后又再遭炸毁,战斗异常艰难。

战争更多的时候打的是资源,是补给,是后勤。

5月中旬,由于后勤供给一时跟不上,我军正在进攻的一线部队不得不暂时休战,等待补充,这使得我方战场形势变得极为不利。

不久,总司令彭德怀不得不决定,主力部队转移到三八线以北休整。而吴成德所在的180师接到的命令便是掩护主力撤退,阻击敌人。

其实在180师接到命令时,敌军已经从前方和侧后方对其形成了夹击之势,很快便陷入重围,面对这样的困局,180师在春川附近的一个山沟中,召开了一次紧急党委会,决定如何突围。

在敌人的不断压缩下,180师一万多官兵已经被压在一个十分狭长的沟中,经过敌人炮弹的几翻轰炸,坚守的阵地寸草不生,只剩下一堆堆被掀翻的松土,战友的遗体随处可见,弹药所剩无几,更严重的是粮草也断了三四天了。

180师,一直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运城、临汾战役,攻城拔寨;挺近西北,挥师四川,战功赫赫,现如今却要面对最严峻的考验。

抗美援朝战场

这般形势下,紧急党委会气氛十分沉闷,谁也不知道怎么办,每一个人都心如磐石,沉重万分。

吴成德几次询问大家意见后,有人提出了分散突围。

分散突围,意味着放弃兵力集中的优势。可眼下,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最佳选择,集中突围容易遭受更大的伤亡,而多点出击能将伤亡降至最低,却也更加艰难。

就这样,一个下策中的上策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赞同。

当天夜里,突围战斗打响,各部按照会议部署开始分散突围,代政委吴成德骑着马到各团检查突围情况,发现有一大批战友受伤,大多无法跟上大部队。

敌人的照明弹一颗接着一颗挂上夜空,把整个山坡照了个透亮。借着亮光伤员们看到了吴成德的身影,眼中泛出泪花,仿佛黑暗中的一线曙光。

“吴政委,我们能冲出去吗?”、“吴政委,你可一定要带上我们啊!”

战友们的话如尖刀一般刺向吴成德的心,疼痛不已。

此刻,如果吴成德不顾这些无法行走的伤员,他们还能赶上突围的部队,可面对战友们期许的目光,他翻身下马,来到伤员中间,抛弃这些可爱的战友,他做不到!

此刻,他明白,只要留下来和伤员们一起行动,突破敌人包围圈几乎没有可能,然而他依然决定当这艘即将沉没船只的船长,他要与战友们生死与共!

顷刻,吴成德拔出手枪,对准了自己的坐骑,一匹跟着他出生入死的战马,“嘭”,战马应声倒下,“战友们,我要和大家在一起!”吴成德高声喊道。

伤员们看到这一幕,禁不住留下了热泪。

抗美援朝战场

此后,把伤员40人分为一组,每组由一两名干部带领,然后让大伙互相搀扶着,继续突围。虽然很多人心知肚明,突围很可能白费功夫,可他们依然坚持着。

现实往往残酷,敌人早已封锁了所有的道路,突围成功率很低,事后也证明了这一点,参加突围的一万多人,最终突出重围的人不到4000,其余的人,或战死,或被俘。

被围的官兵没有一个人愿意当俘虏,为了祖国的和平,人民的安定,亲人的生命,他们出生入死,连死都不怕,谁还愿意当俘虏呢?

吴成德带着战友们,左突右冲,誓死拼杀,直到弹尽粮绝,他们已经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最终他不得不丢下实在走不动的战友,带着剩下的战士藏在附近的山区中打游击。

坚持了14个月后,吴成德身边只留下了两位战友,三个人最终还是落入敌人的搜山队之手。

就这样,作为180师代政委的吴成德成了2万多志愿军战俘中的一员,也是其中职务最高的一位。

在那个年代,被俘是一件令人不齿的事情,吴成德心里明白,自己的一世名声将断送于此,然而他并不后悔,自己已经做了最大努力。

残酷的抗美援朝战场

吴成德被俘后,敌人将他关进了釜山“战犯”监狱,在监狱中敌人威逼利诱,为了宣扬他们所谓的“自由”,敌人勾结台湾当局,胁迫所有的志愿军战俘拒绝遣返而去台湾,并允诺只要到台湾或西方,就有永久的荣华富贵。

为了断绝被俘人员的退路,他们甚至强迫他们书写反共言论,并在身上刺字,面对重重考验,绝大部分的战士都表现出应有的民族气节,有的为此献出了生命。

战争结束后,吴成德和其他6000多名战俘终于坐上了返回祖国的列车,到达沈阳后,他们被安排在了东北军区招待所。

面对领导的探望,战友的相聚,吴成德却茶饭不思,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听到有人谈论着,作为一个市级干部让敌人俘虏了,就是给整个志愿军丢脸!

敌人向战场投下的炮弹没有打趴他,敌人在监狱的电刑、鞭刑没有打趴他,回国后的国人的议论却让吴成德旧伤复发,脸色苍白,头疼不已。

不久,吴成德被送到辽宁昌图的“被俘归来人员管理处”,在“归管处”的这段日子,很多归来人员都很快恢复,可心理压力巨大的吴成德却越来缺消沉。

归管处

耳边经常想起“共产党员就应该战死!当俘虏回来就是人民的罪人!”这样的话语。

在这里,吴成德没有收到一点温暖,没有一丝关怀,得到的最多的是冰冷的脸庞,冷漠的双眼,那种冷,像一把把刺刀,插入他的身躯,痛彻心扉!

经过严苛的审查,吴成德的“交代”一直没有通过,精神几近崩溃的他最终被给予了“叛党叛国,开除党籍,开除军籍”的处理结果。

听到这样的处理结果,吴成德当场晕倒,即使被抢救过来也一直处于昏迷,他陷入了极大的困惑之中。在战场上,他们战斗到弹尽粮绝,垂死挣扎;在监狱中,他们面对拉拢,始终没有投降屈服,现如今却要让他们背上“叛党叛国”的罪名。

这个处理结果也成了一座大山一直压在吴成德的心头。

在昌图,吴成德见到了阔别多年的妻子龚村,龚村在吴成德出国作战后便从邢台调到了北京,负责秘书、收发和打字的工作。

当180师陷入绝境的消息传到耳旁,她心中五味杂陈,关于丈夫的消息更是寥寥无几,很多人闭口不谈。

龚村是个聪明人,她明白丈夫一定出事了,具体怎样,她还搞不清楚。有时候坏消息都比没有消息强,没消息最才最累人,龚村的心一直悬着,一刻也放不下。

吴成德和妻子龚村

吴成德和妻子龚村是在当年部队入川时认识的,两人一见面,吴成德便相中了这个出生晚清旗人家庭的姑娘。

1953年9月7日,龚村从《人民日报》上得知丈夫被敌人交换回来的消息,她那悬着的心终于落下,堤心吊胆的日子终于有了结果,然而面对丈夫回来后的处理结果,她沉默了。

当她见到吴成德时,已经继续认不出丈夫了,一个130斤的人,如今骨瘦如材,头发脱落、苍老虚弱,心已经碎了,眼泪禁不住地掉了下来。

此后,龚村带着儿女回到了邢台师部留守处,而吴成德则被分到了辽宁省盘锦农垦场担任大洼农场副场长,开启了新的生活,新的挑战。

好在吴成德并没有就此趴下,他凭着自己的诚实和苦干,在农场获得了广泛的信任。多少年来,吴成德与其他散落在各地的志愿军战俘们一样,从没停止为自己的不平遭遇而奔走呼号,仅吴成德一人就向上级有关部门写了数十封上访信。他们只求组织上给他们一个公正的结论。

这一天终于盼到了。

1980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志愿军被俘归来人员问题的复查处理意见》的第74号文件,全面地、正确地规定了对志愿军被俘归来人员的重新审查、正确处理办法。

1982年,经过组织部门的重新鉴定与处理,70岁的吴成德享受部队军级干部待遇,28年后终于沉冤得雪。

压在他心中的大山消失了,头上的乌云也散开了,终于可以回乡见父老乡戚,终于可以阔步昂首行走在天地间了。

不久,吴成德便携妻带子回到老家山西,在那里度过了他最后的时光。

1996年3月,84岁的吴成德走完传奇的一生。他逝世后,家人在整理老人遗物时,不经意中发现,吴成德并没有任何抱怨,只是心存遗憾,生前一直省吃俭用,将节省下来的4万多块钱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

吴成德和家人们

英雄,这个词语,往往以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准则,这便意味着想成为英雄必定牺牲,可这种观念多少狭隘,如果这样的话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便永远不能成为英雄。

吴成德没有丢盔弃甲、没有抛弃战友,为了给伤员们活下去的信念,原本可以突出重围的他选择杀马留下;面对敌人的包围,他一直坚持在毫不熟悉的异国他乡游击14个月,最终弹尽粮绝,被俘时身边只剩下战士两三名;在监狱中,吴成德没有向美军的威逼利诱低头,战俘营中一直做着顽强的斗争。

然而,由于时代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归国后的吴成德没能得到公平的对待,很长一段时间都生活在阴霾中,直到1982年,因为时代进步才得到平反,享受到应有的待遇。

某种意义上,吴成德仍是英雄,他在民族存亡之时挺身而出,在面对伤员战友时,选择了“不抛弃,不放弃”,他秉承的是“轻生死、重承诺”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这样的英雄同样值得我们尊敬!

吴成德曾被评为离休干部先进个人

70年过去了,今天的祖国更加强大,今天的我们更加成熟,当我们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看吴成德,无论是抗美援朝前,还是之后作战被俘,再到遣送回国的种种磨难,他都表现出了中国军人的坚持原则,大无畏的英勇品质。

我们始终相信,祖国不会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安定、人民安全守卫边疆,对抗霸权的军人,祖国不会忘记那些为了同胞,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大无畏军人们!

文/轩羲十三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