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浙江温州"连生9娃凑12生肖"的新闻,以及江苏将"一孩"纳入50%社保补贴的政策,叠加呼和浩特市给三孩补贴10万的新措施,真的是备受关注。引发民众讨论的是,从国家到各地,纷纷出台生育激励和扶持政策,这用的都是社会资源,用的都是纳税人的钱,那么到底追求的是新生儿的总量绝对增长?还是鼓励更多的家庭生育孩子?

据说是浙江温州的一个家庭,从视频中也能感受到,经济条件应该是相当优渥的。他们赶上了一个最好的年代,夫妻双方已经生育了五男四女,但是决定继续再生三个,生足十二生肖凑足一个足球队。家人也很支持,时代也很支持,现在不但没有了计划生育,而且是鼓励生育。生的越多好像越光荣!
另外一个视频讲述女子说自己刚刚生完双胞胎,本来也很高兴,因为一下子就有两个孩子。但没想到仅仅4个月之后又去医院检查,发现又怀了双胞胎。这让她非常愁苦,如何养育变成了难题,那么是要生还是不生呢?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三孩补贴新政策,更是引发全民围观。生育一孩补贴1万元,二孩补贴5万元,三孩及以上补贴10万元,创造了新的国内奖励记录。但是对比上面两个案例,这个补贴到底谁能拿到呢?是富裕的温州9孩家庭,还是双胞胎女子家庭呢?
那么再去看其他地方的生育补贴政策,进行汇总后总结如下,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某些地方出现了补贴结构的缺陷。也意味着当前生育激励政策,可能要做一次重大的方向性选择,
补贴类型
首孩家庭
二孩家庭
三孩家庭
现金补贴(年)
0.5万
1.2万
3万
教育医疗优惠
无
部分
全额
购房指标
无
无
有
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以下两点,而且追求就是总量的绝对提高,而不是社会分配的均衡:
一、社会资源错配,该得到鼓励下决心生孩子的意愿更淡薄:财政补贴过度向多孩家庭倾斜,2024年多地三孩补贴达3-8万元/年,而首孩补贴普遍不足5000元。对于鼓励结婚和每个家庭都生孩子真的有正面作用吗?
二、鼓励的社会效果出现负效应:高收入群体(如温州9娃家庭)生育意愿与政策关联度低,普通家庭却因"生不起"而推迟头胎。
其实现在不想生育的阶层,很有可能就是普通收入家庭和中等收入家庭的,而经济条件不好的和经济条件非常好的家庭,有可能生育的愿望会更高。所以生育激励的措施应当倾向于第1个孩子和第2个孩子家庭,对于生育第1个孩子应当扶持措施更多。

在这方面,是有着数据支持的,中国总和生育率,2024年为1.09,也就是一对夫妻只生了1.09个孩子,但其中生育三孩及以上家庭仅占2.3%,所以导致生育率持续下降。其中生育第一个孩子和第二孩的意愿在降低,这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另外上海社科院调查显示,有近78%的育龄夫妇因"首孩养育成本"放弃二胎。
那么在国际上,如何鼓励生育呢?例如法国的"梯度递减"策略,头胎每月补贴200欧元,二胎300欧元,三孩起逐级递减。最终让法国的总和生育率提升到1.83,更多的家庭愿意生孩子,而不是少数家庭多生孩子。新加坡实施的是"首孩优先"政策,那就是“婴儿花红"计划:头胎补贴1.2万新元,二胎后补贴减半。

当我们在温州看到11个孩子的豪宅,在呼和浩特计算三孩奖励额时,是否更应关注那些因为"首付和首孩不可兼得"而推迟生育的普通夫妻。鼓励政策更应该戳中普通家庭的痛点,我们更应当是更鼓励头孩和二孩生育呢?还是更应该生的越多鼓励越多呢?
生育率的提升,不在于制造几个"十二生肖家庭",而在于让每个年轻人敢生、愿生第一个孩子——这才是人口政策的基石。当政策的阳光首先照耀"首孩"家庭时,中国人口的结构性危机才能真正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