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3年新生儿不足千万,若生育率持续走低,25年后将有5亿老人

之桃开心生活 2025-04-23 03:47:55

我国已然是工业化国家,城市化进程也在持续推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口结构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人口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正在逐步减少。从 2022 年到 2024 年,我国连续 3 年出生人口不足 1000 万,这与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规律相契合,大量发达国家的人口数据都验证了这一点。

在当今时代,深入理解我国人口态势及其背后逻辑,对个人生活规划、社会资源分配、国家战略制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当我们身处工业化阶段,再去争论中国人口多少合适,比如是 10 亿、8 亿还是 6 亿,或者探讨中国土地最多能承载多少人,其实是脱离现实的。

这就好比我们知道人的年龄必然增长,却还在纠结理想年龄究竟是 18 岁、25 岁、35 岁还是 45 岁,这种讨论缺乏实际意义,因为时间不会停滞,年龄增长的趋势不可逆转,人口在工业化环境下减少的趋势同样如此。

如今,政策转向鼓励多生,可不少人听到这一政策,第一反应便是担忧人口快速增长,脑海中浮现出 “中国人口还不够多吗”“还不够卷吗” 等想法。

实际上,欧美国家大力鼓励生育后,生育率也仅维持在 1.6 到 1.85 之间,东亚地区更是艰难,即便全力推动,生育率也只有 1.4 左右。

以我国为例,目前全力鼓励生育,若能达到 1.8 的生育率,那已然是全球工业化国家中的佼佼者。可现实是,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总和生育率仅为 1.3,并且还在持续走低。

东亚其他地区,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即便大力鼓励生育,生育率也难以达到 1.0。这意味着,我国必须尽全力鼓励生育,未来人口依然会下降,且下降速度不会减缓。

更优的生育率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提升养老金水平,让更多中国人在老年时,有资本去享受跳广场舞、出国旅游等休闲生活,而不是迫于生计,晚年还要在快餐店打工或者开滴滴维持生活。

当下,我国各地已陆续出台鼓励生育措施。2025年,中国正式启动《关于优化生育支持体系的实施意见》,这是继三孩政策后,针对人口结构优化、家庭发展需求与社会经济协同增长的系统性改革。

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我国总和生育率已连续十年低于1.5,人口老龄化率突破22%,劳动力人口年均减少约800万。

在此背景下,新政聚焦“减负、赋能、共担”三大核心,从经济支持、公共服务、权益保障等多维度发力,力求破解“不敢生、不愿生”的社会难题。

2023 年 1 月,济南针对二孩、三孩家庭,给予每孩每月 600 元育儿补贴,生活困难家庭额外增加 200 元,直至孩子三周岁。深圳市卫健委也发布奖励政策,生育一个孩子,三年累计补贴 7500 元;生育第二个孩子,三年再累计奖励 11000 元;生育第三个孩子,三年累计奖励 19000 元。

一系列举措表明,我国全面走向鼓励生育已成为必然趋势。当然,仅靠现金奖励远远不够,鼓励生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还需涵盖育儿机构建设、降低教育成本、保障生育女性工作权利、维护全职家庭妇女权益、给予单亲家庭社会支持等多个方面。

毕竟人口变化是一个缓慢过程,当下行动刻不容缓,2025 年出生的孩子,至少要到 22 年后才能成长为劳动力,若现在不鼓励生育,任由出生人数持续下降,二十多年后,高学历人口也将随之锐减。

有人认为人口下降并非坏事,甚至觉得中国人口降到 8 亿,或者像美国那样三四亿人最好。这种想法忽略了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我们身处的世界,美国以霸权拉拢西方国家和日本作为盟友,美国飞机和军舰时常在我国沿海附近飞行、航行,其军舰每年多次故意穿越我国台湾海峡,入侵我国南沙岛屿和领海。

在科技领域,美国联合欧洲、日本,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试图将我国压制在中低端产业。在经济上,又不断调整关税政策施压。幸而我国拥有庞大本土市场,为本土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国产化进程。

我国之所以有信心在经济总量和国力上超越美国,除了解决国家组织能力问题外,人口规模优势也是关键因素,我国人口是美国的数倍,即便科技产业和效率稍逊一筹,也能在总量上实现超越,普遍预计未来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美国的 2 倍。

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在 2022 年出生人口约 500 万人,加上欧洲盟友每年出生 400 万人,总计约 900 万人,我国 2024年出生954万人,从出生人口数量对比,我国已与欧美处于同一水平,这意味着我国人均 GDP 要达到欧美的平均水平,经济总量才能与之相当,难度不言而喻。

仅仅经济总量相当,在全球竞争中还难以占据优势。若未来我国出生人口跌到500万,那么人均 GDP 需达到欧美人均的2倍,经济总量才能与他们平分秋色。

据西南财经大学基于中等生育方案(TFR = 1.05)预测,2025年理论出生人口为888 万,受育龄女性总量减少和主力育龄女性占比下降等因素影响,实际规模可能下调 5%-8%,即 830-850 万。若政策无突破性调整,出生人口可能跌破 800 万。

从人口数据来看,我国目前平均预期寿命为 78 岁,1949年出生人口将在 2027 年达到 78 岁,即便考虑预期寿命可能提高到 79 岁,那也是 2028 年。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预测,2050 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4.9 亿,其中 80 岁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 25%。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模拟显示,若生育率持续低于1.2,老年人口可能突破5.2 亿,接近日本当前老龄化水平。

2023 年中国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 2022 年减少300 多万人,若将适龄生育女性按20到40岁计算,2023 年正好对应1982年出生的女性退出生育年龄,而2003年出生女性刚刚进入生育年龄。

1982 年出生人口为 2379 万人,2003 年出生人口为 1373 万人,女性约占出生人口一半。显然,退出生育年龄的女性数量远多于进入生育年龄的女性,若适龄生育女性总数持续下降,未来想维持每年 1000 万人的出生人口总数,难度极大,未来养老问题也会十分严峻。



文章素材来源宁南山

0 阅读:233
评论列表
  • 2025-04-23 07:33

    不是有ai吗 不是有机器人吗

之桃开心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