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在头条上看到一位大学的教授在说日本的农业种植模式有多先进,认为我国的农业要发展就需要学日本。我听了后深不以为然,于是想写篇文章来谈谈我对于日本农业的一些看法。
虽然在很多场合,特别是果树种植圈子里,日本的品种、技术、装备以及农协的模式常成为借鉴的对象,也备受许多种植者与专家学者的肯定。日本的农业模式成为了东亚农业精耕细作的代表,高品质以及农民的高收入成为其最为核心的亮点。包括在前两年悠果论坛中,也有人谈到中国农业的发展模式的问题,依然把日本作为一种模式来进行讨论。甚至这十几年来,是能够看到不少的专家教授讲授日本农业成功的经验,推出一些研学的路线,去学习日本的农业模式以及做法,但事实上中国的农业依然沿着中国特有的发展路径,而日本也面临着其农业模式带来的问题。

我认为,对于现有的日本农业生产模式,是需要理解其所形成的社会环境。日本是一个农产品原则上不能完全自给的国家。如果说在某些时候农产品自给,那么这种自给的水平也是比较低的。当日本成为发达国家后,农产品的进口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市场需求,但对于日本的农业来说,要保持其竞争力,自然需要在某些方面取得优势。并且日本的农业一方面是被政府保护的,这表现为日本对于农产品的开放度非常有限。其次是高品质带来的高价格,使得日本农户能够依然种着十来亩地获得良好的收入。如日本的西甜瓜那是非常的贵。
在经营模式上,日本农协的作用非常独特,它起到了农户与市场联结的作用,农协通过与农户的利益绑定获得了政治上的代理权,以及对于产品质量与市场的决定权。通过农协的质量标准使农户的生产向标准品质方向发展,并与零售商通过达成较为稳定的供给与价格体系,当成在另一方面,也获得了公共资源对于农业的投入。因此最后看到的农户的较高收入水平,进一步维持了这种生产模式的稳定。

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农业生产模式的核心基础是建立在二个方面:一是小规模的家庭农户的基础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的农业模式,就是小规模农民的生产模式,只是在组织化程度上得到了加强,特别是形成了通过农协的农产品集中商品化处理与销售体系,而在生产上是把科学技术的成果引入到生产过程中,从而提升了效率。结合土地的私有,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把农民相对的固定在了土地上,并通过组织形式与产品质量的双重溢价,获得了较好的收入。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生产与较为缓慢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农业缺乏大面积规模化的农业集团,如面积超10万亩甚至如中国北大荒集团一样的农业生产企业与规模。同样也缺乏如在中国南方部分省份那种,仅仅只有一亩三分地的,需要通过其它副业生存的农业经营模式。

二是日本农业还有赖于市场的保护,即对进口农产品的管控,使得日本消费者必须或只能去消费这些优质且高价的农产品。换言之,是市场支撑了日本农业的高价格。当然这样带来的负面作用是,新鲜优质农产品的价格较高,极大地影响了日本市民对于农产品的消费能力,并使得日本相应的生活成本较高。这对于低收入的市民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日本的农业技术或经营模式时,其实这种选择是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繁荣时的日本的社会需求所形成的。那时日本的市民有钱,而周边的国家当时的农产品出口极为便宜。于是本土产的质优价高,进口的便宜并作为基础性补充,高收入也保证了国民的消费与社会总体需求。而到了现在,当我国的农产品质量能够达到较高的水平,并且日本的经济增长放缓,收入长期得不到不增加的情况下,较高的农产品价格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性问题,当吃水果、吃饭、吃蔬菜都很贵的时候,一个社会的发展的基础就会受到影响。而此时,我们能够看到,日本的农业并没有为这个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而相对性价比高的产品,依然在追求自身的收益而不考虑产量与供给这些社会问题,如今年出现在日本的米荒。

因此,当我们去学习日本农业时,就需要面对二个现实问题:一是经营规模的问题,即需要有一定的规模与土地经营持续性的问题;二是市场的问题,即如何体现优质优价并实现溢价。
当土地没有规模时,也就是一亩三分地再怎么种也是赚不了几块钱,因此不可能如日本那样留着种地的;同样当土地的经营时间只有几年的话,也是学不了人家的土壤改良,大树冠种植等需要很长时间培育的这种模式,因为品质农业的前提是需要长处的土地经营稳定。
在市场方面,中国讲的是统一大市场,其它地方的农产品可以以绿色通道的方式来到另一个地方,因此一个农场的产品需要面对着全国生产者的竞争,包括超大规模生产者的,也包括只有一亩三分地农户的,市场的价格在信息时代非常的透明,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没有日本那种对于本地农产品的保护。我曾经说过,如果日本农业抛开其市场准入与关税保护,抛开社会因此,从经济的角度讲,日本农业的生产模式是没有竞争力的,或者说日本农民原则上得不到他们当下的收入水平的,之所以有现在的模式与收入水平,是有着特殊的保护以及相应的其它社会群体的利益受损维持的。

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日本的农业生产技术与模式,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与区域依然有着非常好的学习与借鉴作用。而这里依然需要满足二个条件:
一是适度规模化且具有较长而稳定的经营年限的存在。随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业从业人口普遍的年龄达到65岁或70岁以上时,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有大量的农业从业人员退出农业,这为土地资源的适度规模提供了条件。同样即将到来的新的30年承包期的延后,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稳定且较长的经济年限提供了条件。而这二个条件为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的发育提供了土壤。

二是优质农产品高价消费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优质新鲜的地产农产品的溢价水平正在提升,特别是城市周边,农产品以及农场自身所带有的其它价值正在被发展,如体验、教育、生态等价值。以及对于品质与新鲜的认同,使得农产品相对于普通的基本农产品来说,具有明显的溢价能力。这就为小规模家庭农场开展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市场环境。当农产品的价格达到一定的水平时,日本农业的生产与经营模式就有了相应的学习空间,包括对于农产品质量的理念,以及农产品直卖所等地产优品运行的模式,和乡村与城市的互动等。
总的来说,当我们谈论中国农业的发展模式时,不能简单的用别人的模式来套,而是需要去了解相应模式背后的社会经济基础与历史阶段,再看看自己是否有着学习别人模式的现实条件。因此我是很反对一上来就说日本农业模式好,要学日本的这种言行,好像是一剂包治百病的药方一样。就如同哈玛匠桃园建在上海郊区,如果是在湖南某个不知名的乡村,结果自然是不一样的?虽然当下的信息技术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地域差距,但这种物理差距依然在某些时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认为当下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存在了学习日本经济的空间与现实条件,但也仅仅是城市周边与发达区域。中国农业最大的支撑与底气还是来自于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依然需要靠水稻、小麦、玉米等能够规模化与全程机械化高效率生产的大宗农产品,来支撑我们社会对于农产品最为基本的需求,维持充足的供给与较低的价格水平,为我们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员提供低成本生活的最后的保障。
最后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类似的高品质农场。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