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莫斯科搬救兵未果,毛主席大拍桌子:我们中国人一定要争气

凡梅说历史 2023-06-10 04:41:03

周总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950年10月8日,就在彭德怀赶往沈阳点兵的同一天,周总理也乘专机到莫斯科,向斯大林兑现承诺。

与周总理同去的还有因病未能挂帅出征的林彪,此时林彪依然怕光、怕风、怕声音,时不时头疼、失眠,此行便是去治病。

事实上,相对于彭德怀,林彪是挂帅抗美援朝的更优人选。首先兵是自己熟悉的兵,打前站的都是四野的人;其次便是毋容置疑的军事才能,从辽沈战役到平津战役,指挥大兵团作战展现出了“军神”的风采;最后便是他有长期在寒冷地区作战的经验,对朝鲜人民军也熟悉,配合上也更加完美。

只是,命运使然。

救兵

周总理此行,是要告知斯大林中国决意出兵,中国人不怕美帝国主义的威胁和吓唬,我们要用精神和斗志赢得这场看似毫无胜算的战争。

同时,要求苏联给予中国军事援助,并派出空军进驻东北及沿海大城市,帮助防空力量薄弱的新中国防空。

然而,周总理并没有在莫斯科见到斯大林,此刻斯大林正在高加索黑海边的克里米亚休养,于是又转道克里米亚。

斯大林

当周总理见到斯大林时,斯大林开口的第一句话便让周总理吓了一跳:“苏联出动空军配合中国地面作战有困难,我们不能出兵。”

这是什么样的话,之前让中国出兵的是你,如今不出动空军配合中国的也是你,在美国拥有绝对制空权的战场上,可以预想中国军人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取得胜利。

明明是朝鲜向苏联和中国求援后,苏联承诺了中国出地面部队,他们出武器和空军力量,如今二十五万志愿军已经在鸭绿江边待命,随即出动了,准备与“联合国军”刺刀见红时,斯大林掉了链子。

面对斯大林的漠然,精通外交的周总理并没有发火,迅速从震惊中收起情绪,平静地说道:“我们中央本来就有两种意见,一种出兵,一种不出兵,分歧很大。我们现在好不容易达成出兵共识,现在只要求苏联出动空军掩护,援助我们所需的武器弹药,提供陆军轻武器供我们仿制。我们的要求并不过分!”

铿锵有力的话语,句句在理。

然而此刻的斯大林,在经历了肃反扩大化、集体化农庄运动后的他,苍老了许多,眼袋鼓鼓的,仿佛没有睡过好觉。

听完周总理的话后,他终于松了一点口:“可以满足中国抗美援朝所需的飞机、大炮、坦克等装备,但苏联空军还没准备好,还要再等两个月,你们实在不愿意出兵,就让朝鲜到东北搞个流亡政府。”

周总理

说白了,苏联不愿和美国正面交锋,他想看看中国与美国的交锋结果后,再决定如何进退。

这样的考量,将中国置于何地?

周总理知道这次会面没有结果,再说什么也没有意义,于是返回莫斯科,并在10月11日晚抵达莫斯科。

刚到莫斯科的周总理,还来不及停息片刻,便将会面情况以电报的形式向中央和毛主席汇报。

变故

10月11日深夜,中南海丰泽园。

一阵狂拍桌子的声音响彻整个房间,桌上的茶杯跳起,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

身着驼色毛衣的毛主席,当着朱德、任弼时的面,气红了眼,指着周总理发回的电报说道:“我们的战士也是人生爹妈养的血肉之躯!炸弹落下来照样血肉横飞尸骨无存!我们一出就是几十万部队,他却几百个飞行员都不肯出。你不出我也不出,叫彭德怀回来!”

一向稳重的朱老总沉默一会,安慰道:“主席,慎重行事啊,急躁不得啊!”

朱德

虽然同样气氛,但现在还不是生气的时候,二十五万的战士已经摆在鸭绿江边,如今士气正好,被斯大林一变卦,完全打乱节奏,如今应该想个好的对策才是。

在共产国际工作多年的任弼时,对斯大林的秉性了解颇多,面对如今的局面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生完气的毛主席,抽出一支烟点燃后,吸了几口后说道:“百年积弱啊,我们中国人一定要争气!以后一定要好好想个法子,把我们的实力一下子就抓上去,越快越好,再也不用仰人鼻息!”

说完这句话后,毛主席又深深地吸了一口烟,并将烟屁股狠狠地掐在了烟灰缸中。

思虑再三,毛主席认为突遇变故,当下还是应该与中央的其他同志再次讨论出兵抗美援朝的事情,最终再作定夺。

毛主席

当夜毛主席一夜未眠,斯大林的决定站在苏联人的角度并没有什么不妥,但唇齿相依,况且大家还在一个阵营,如果没有苏联空军的掩护,入朝作战的将士们将会遇到更多艰难险阻。

第二天一早,毛主席便立刻致电在沈阳备战的彭德怀,东北局书记高岗,让准备跨过鸭绿江的十三兵团按兵不动,两人尽快动身到北京商量要事。

(一)十月八日命令暂不实行,十三兵团各部仍就原地进行训练,不要出动。

(二)请高岗、德怀二同志明日或后日来京一谈。

毛泽东

1950年10月12日

彭德怀接到毛主席电报后,眉头一紧,对于苏联的变故,他已猜出个八九分,于是向邓华等交代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后,便和高岗一起回到北京。

大战在即,彭德怀也是数日没有睡好,当他见到毛主席时,更多的是心疼,因为毛主席为了出兵朝鲜这件大事,殚思竭虑,也是很多个夜晚没有睡个好觉了。

碰面后,毛主席将斯大林出尔反尔,拒绝派空军支援的消息告诉了彭德怀,听后彭德怀并没有表现出惊讶,聪明人就是这样。

彭德怀也将刚到沈阳便见到了朝鲜内务相朴一禹,以及美军撺掇的“联合国军”在跨过“三八线”后,继续北进,而且推进速度之快,据说要在感恩节前结束战斗。

这样的推进速度,还没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想在元山至边境以北地区组建防线,已经来不及了。

就在毛主席发电报的同一天,朴一禹也向彭德怀通报了美军和李承晚部也都越过“三八线”,正疯狂向北推进,而朝鲜人民军撤至“三八线”以北的只有仅仅5万余人,其余的都留在了“三八线”以南打游击。

朝鲜如火烧眉毛一般,心急如焚,如果美军按照现有的速度进军,很快就会兵临平壤,甚至平壤也会很快沦陷。

朝鲜战场的美军

面对这样的灭顶之灾,朝鲜还是寄希望于中国,于是再次请求中共中央尽快出兵支援。

原本彭德怀已经召集十三兵团领导对入朝后的部署进行了研究,决定以一个军进至平壤东北约200公里的德川县山岳地区,以其余三个军及三个炮兵师进至位于德川以北的熙川、前川、江界地区。

彭德怀说:“只要歼灭敌人两三个师,局势就可以大为松动。”

然而,从苏联传回的话,如惊天霹雳,让中国和朝鲜都不知所措。

出兵

10月13日,毛主席就出兵朝鲜的问题,再次与彭德怀、高岗以及其他政治局委员进行紧急商讨。

而就在这个时刻,美国空军正肆意妄为地在朝鲜北部狂轰滥炸,地面部队也分着两部,一部向平壤进攻,另外一部直接从元山向中朝边境鸭绿江推进,朝鲜危在旦夕。

会议讨论的很热烈,对于斯大林的变卦,毛主席仍在气头上,稍作平静才说道:“朝鲜,我们不能见死不救!”

与会者也纷纷表示,即使苏联不出动空军支援,在美军越过“三八线”后,并且毕竟中朝边境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按照原计划出兵。

而且应该早出动,主动出击,以时间换实力,出其不意。

会议一结束,彭德怀和高岗立即飞回沈阳,准备17日出兵!

与此同时,毛主席也将仍然出兵朝鲜的决定以电报的形式,发给了远在莫斯科的周总理:

(一)与高岗、彭德怀二同志及其他政治局同志商量结果,一致认为我军还是主动到朝鲜为利......两个月后,苏联志愿空军可以到达....

......

(四)只要苏联能于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内除出动志愿空军帮助我们在朝鲜作战外,又能出动掩护空军到京、津、沈、沪、宁、青等地,则我们也不怕整个的空袭,只是在两个月或者两个半月内如遇美军空袭则要忍受一些损失。

(五)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在莫斯科同样一夜未眠的周总理,焦急而又耐心,终于等到了毛主席的回电。

周总理看完电报后,立即将此电内容通过莫洛托夫转交斯大林。斯大林得知中国依然出兵的消息后,大为震惊,他没有想到中国人竟然真的敢用那么原始的武器独自与装备精良的美军抗衡!

莫洛托夫

惊讶归惊讶,斯大林还是斯大林,他又变卦了!

就在周总理以为办妥事宜,完成此次莫斯科之行的任务时,斯大林的回话传到:苏联将只派空军到中国境内驻防,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后也不准备进入朝鲜境内作战。

得知这个消息后,一向温文尔雅的周总理也怒了,他用平静而尖刻的语气对传话的苏联人说道:“我们中国人也可以不管别人的事,关起门过自己的小日子!刚决定的事,怎么又推翻了呢?不行,不管你们怎么样,我们中国已经决定了,是一定要出兵的!”

说完后,周总理将武器装备的事情落实后,便在16日启程返回北京,两天的路程,是多么的漫长啊。

落定

13日会议后,回到沈阳的彭德怀便到各部检查战前准备情况,志愿军战士们一个个像小老虎似的,胸脯都挺得老高,士气高涨。

彭德怀看后,深深地感叹道:四野名不虚传,十三兵团的将领真是几把好手,战士们的军事素质不错,思想工作也做得好。

就在彭德怀和高岗在安东,召开完志愿军师以上干部大会,并传达了中央的决定17日出兵的决定后,志愿军如箭在弦上,只待一声令下,便立即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

志愿军

然而,雄心壮志的志愿军们一直等到17日下午都没有得到出发的命令,谁也不知道为什么。

17日下午5点,正在等待出征命令的彭德怀收到一封从北京发来的电报,本以为是出发命令,结果一看大失所望:毛主席电告他与高岗一起18日又到北京,并说对于出兵时间,还得等周总理18日返京后向中央报告后再确定。

看完电报后的彭德怀一肚子火,要知道,这样一拖再拖,志愿军战士们的士气是会受到影响的,甚至可以说是大打折扣!

18日,风尘仆仆的周总理顾不上停歇,立即赶往政治局开会,并将赴苏的情况、谈判的经过做了汇报,彭德怀也在会上将志愿军战前准备进行了报告。

会上,满怀国际主义精神,充满着正义感的开国领袖们一起举手,不管斯大林如何变卦,不管苏联出不出空军,中国一定出兵,而且出兵的时间也最终确定,就在第二天——1950年10月19日。

从10月1日,朝鲜向中国求援,到最终的10月19日志愿军正式出征,这18天对于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们来说,过得十分漫长。

在决策过程中,面对一个又一个的突发情况,能做到应对自如,迅速全面而果决,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10月19日,志愿军司令彭德怀马不停蹄地飞赴鸭绿江边的安东,志愿军战士们已经在这里等待了两天,彭德怀激动地告诉大家:时间定了,再不会变了!

就在彭德怀返回安东前,志愿军第一副司令邓华已经收到毛主席的电令:

四个军及三个炮师决按预定计划进入朝北作战,自明十九晚从安东和辑安线开始渡鸭绿江,为严格保守秘密,渡河部队每日黄昏开始至翌晨四时即停止,五时以前隐蔽完毕并须切实检查。

彭德怀——这位临危受命,挂帅出征的大格局者,用手狠狠地捶在桌子上,既然时间已定,政治家的事情干完了,剩下的就看我们中国军人的了!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保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华好儿郎,齐心团结紧,打败美帝野心狼!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一场你死我活的“立国之战”正式开启!

文/轩羲十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