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的平壤大同江边,总能看见三三两两的女人背着鼓鼓的帆布包匆匆赶路。她们可不是去国营工厂上班的纺织女工,而是揣着中国产的电子表、俄罗斯的巧克力,要赶在太阳升起前抢占市场黄金摊位的"卖货娘子军"。
"阿妈妮(大妈),这个中国产的电磁炉能便宜点不?"在平壤统一市场,穿着改良版朝鲜裙的朴顺姬正熟练地用中文和沈阳来的商人砍价。这个曾经在平壤纺织厂干了十二年的女工,如今已经是拥有三个摊位的"市场女王",她悄悄告诉我:"现在我家那口子要敢甩脸子,我直接把他下个月的香烟钱扣了!"
在平壤纺织厂的旧厂房里,45岁的李英淑摸着褪色的织布机感慨:"这台机器我伺候了二十年,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来了。"她女儿金美善正在隔壁摊位兜售从丹东运来的丝袜,每天利润抵得上母亲半个月工资。
这种转变始于2012年。平壤光复百货的售货员崔智慧记得,那年冬天柜台突然摆上了中国产的智能手机,"那些穿着军装的男人还在犹豫,大姑娘小媳妇们已经凑钱团购了"。如今在平壤街边,随处可见朝鲜女人用华为手机和客户讨价还价,她们甚至发明了特殊的砍价暗号——摸耳朵代表"再降五千朝元",扯头巾就是"这单必须拿下"。
在万景台少年宫旁的冷面馆,25岁的服装摊主金秀妍和男朋友正分享一碗平壤冷面。"三年前约会还要假装是革命同志交流,现在...
媒人金大娘已经三个月没开张了,她抱怨道:"现在的姑娘开口就问'男方会做饭吗''支不支持老婆做生意'
中国电视剧里的朝鲜新女性夜幕降临,平壤仓田街的公寓楼里传出熟悉的汉语对白。家庭主妇李贞爱正在追《三十而已》,看到顾佳智斗小三的桥段时,她突然把拖把塞给丈夫:"从今天起,周三周五你拖地!"她丈夫嘟囔着"这中国娘们真能折腾",手上却老老实实接过了抹布。
在罗先经济特区,中朝合资的服装厂里,女工们午休时最爱看《都挺好》。"苏明玉就是我们的偶像!"车间主任崔美花说,"现在遇到男工友说风凉话,我们就集体唱《红色娘子军》怼回去。"
在平壤西城百货的厨具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奇观:男人们扎堆选购中国产的不粘锅。"以前觉得做饭丢人,现在老婆挣得比我多三倍..."公务员金哲洙边挑菜刀边苦笑,"上周我做的辣白菜炒肉,老婆赏了我五千朝元小费呢!"
这种变化甚至惊动了高层。去年牡丹峰乐团的新歌《顶起半边天》里,破天荒出现了"新时代的朝鲜女性,左手算盘右手锅铲"的歌词。有平壤市民发现,金正恩元帅视察新建的化妆品厂时,特意在女工休息室多停留了十分钟——那里挂着中文的"妇女能顶半边天"标语。
夜幕下的平壤不相信眼泪凌晨两点的平壤站前广场,刚从中国进货回来的女商贩们裹着军大衣蹲在路灯下对账。她们怀里揣着的不仅是成沓的钞票,更是一个个家庭的希望。卖中国羽绒服的李善姬说:"美国制裁再狠,能挡住我们女人给孩子挣奶粉钱的腿?"
在鸭绿江大桥上,每天有上百个朝鲜"背包客"穿梭往来。她们用流利的中文和丹东商人砍价,用朝鲜山参换中国的小家电,用冻得通红的手数着沾满汗水的钞票。这些女人或许不懂国际政治,但她们知道:当美国军舰在釜山军演时,是中国产的防寒服让她们的孩子温暖过冬。